飄天文學 > 梧葉飄黃 >12-1東山屯
    第十二章東山風雨

    古人曰: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爲官。“慈不掌兵”是一句流傳甚廣的統兵古訓,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121東山屯

    畢嗣根麾下的東山集團是清水縣東山屯村的村辦集體企業,全名爲清水縣東山農工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旗下有東山置業公司,東山建築安裝公司、華盛建築設計院、東山綠色食品合作社、海山大酒店、東山屯旅遊開發公司等企業。

    畢嗣根不愧是個“能人”,不但把旗下的企業辦的紅紅火火,而且把一個貧困落後的窮山村東山屯變成了國家級3a旅遊景點。

    自清水縣城驅車向東南行程三十里便來到東山屯,東山屯東南西三面青山環抱,北面是廣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師椅上,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自譽爲“江北經典古村落”,休閒、旅遊、度假、養生寶地。

    沿路而上,來到村前,一道山門高高聳立,拱形山門兩側是古老城牆的斷壁殘垣,巨大的石塊上覆蓋着褐綠色的蘚苔,陳年的灰色塵土,盡顯着歷經歲月的風雨滄桑。拱門上面有一匾額,上刻“禮門”二字,筆畫蒼勁,古樸雄渾。進得山門,回首仰望,只見拱門上方有一祠廟,爲“文昌閣”,文昌閣上建閣樓,下築閣洞,樓洞一體,全用大青方石築成,造型古雅、宏偉壯觀。拱門西側有一關帝廟,修築於北牆中,小廟三面用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高二尺,寬尺五,廟門兩側刻有“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燈青史映青天”楹聯,中間有關帝坐像,右手捋髯,左執春秋,雄姿端莊。進的山門,是一片不大的開闊地,正中有一棵古槐,樹幹粗大,雙人難以合圍,華蓋如傘,遮天蔽日,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這棵樹在東山屯存了多久,沒人知道,在村裏最年邁的老人記憶裏,它便一直這般滄桑,樹其實是普通的樹,年輪多了,就好像有了靈性,當然,時間和它見證的人世變幻,也讓這棵樹在村裏人心中有了特殊的意義,很早就有村民在這顆樹下燒香許願,祈求保佑,有時也有姑娘小夥在樹下談情說愛,私定終身。東山屯開發爲旅遊景點後,畢嗣根靈機一動,說“此樹爲明洪武年間先人所植,如今已有幾百年樹齡”,於是在樹上掛一匾額“古槐賜福”,樹身上圍一紅色綢幔,上書“有求必應”,衆多遊客趨之若鶩,燒香許願,樹枝上掛滿衆多人們祈福的紅布條。

    從進村的第一道門禮門開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鋪就的古道中央,嵌有兩溜大塊青石,形似鐵路,村民們形象地稱其爲“雙軌”古道。“雙軌”不爲好看,而有其獨特的用途。早年村裏就有飼養青山羊的習慣,爲了羊羣出入的方便,就規定,走路必須靠右行,兩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這與今天的交通規則不謀而合。

    古村爲梯形居落,上下盤道,高底參差,錯落有致。房舍佈局不是傳統的正南正北,街巷也不橫平豎直排列有序,而是順山就勢,坐落於山徑古道兩側,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一條條山徑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靜謐,撲朔迷離,常常會令初來乍到者找不着北,使這座村子多了幾分神祕。在村的中央,還有兩座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青石拱橋,上下皆可行人走車馬,大雨時,橋下亦可行洪。橋身青石壘砌,不用灰漿,雖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依然堅固如初。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東北的東山之間築有一道長一公里高約三至五米不等的石圩,中間築了東西兩個圩門,門樓上有了望臺和箭垛口,下爲拱形門洞可行人通車。石圩內還有第二道防線,設東、中、西三座哨門,可謂戒備森嚴。如今石圩已坍塌損毀,僅剩殘牆,但圩門和東西兩哨門保留下來。

    如今的東山屯村居已非原貌,爲適宜旅遊景區的需要,經過統一規劃,做了適當的保留和拆遷,保留的房舍也做了重新修葺,本着整新如舊的原則,依然是黃草蓋頂,石板爲檐,青石壘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山村風貌。東山屯的原居民大多已搬到東山新村居住,保留的民居變成了山村旅社、農家樂、綠色食品商店、工藝品商店等旅遊設施。

    過去的東山屯小學,經過整修,變成了旅遊開發公司和村史館所在地,其對面是綠色食品和工藝品商店。東山屯的旅遊業爲當地民衆創造了衆多就業崗位,也增加了農民收入,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東山屯的老少爺們說,畢書記做了一件爲子孫造福的大好事。

    看到眼前東山屯的大好局面,人們萬萬想不到,如今生機勃勃繁榮幸福的東山屯曾是動亂時期的重災區。

    ------題外話------

    明代的學者吳夢祥自己定了一份學規,上面寫道:

    “古人讀書,皆須專心致志,不出門戶。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輟,一暴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

    在這個學規中,除了“不出門戶”的關門讀書的態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見解。事實的確是這樣。不管你學習和研究什麼東西,只要專心致志,痛下工夫,堅持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最怕的是不能堅持學習和研究,抓一陣子又放鬆了,這就是“或作或輟,一暴十寒”的狀態,必須注意克服。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