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需求論 >第81章 典型經濟週期的表現
    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陰晴圓缺,事物的發展必然有其過程。科技也是一樣的,

    科技的發展也有其自我的過程。在中國春秋到漢朝這個時間段,社會發生了一個完整的科技週期,科技從春秋初年開始萌發,各種各樣的科技,比如說輪子,鐵器。還有各種的交通工具等等都是那個時候萌發,整個春秋時期都在推廣,到了戰國的時候已經推廣的非常完善,這些的科技推廣可以從各個國家的科技革命推測。比如說胡服騎射,鄭國渠等等,這些事情裏面可以看得到科技的推廣。

    戰國前是在發展和推廣科技,使科技變成真實的生產力。到了戰國科技已經完全發展成熟,已經轉化成真實的生產力。戰國開始發展適合科技的文化,以及完善新常態下的各種社會制度,使國家社會穩定。到了漢朝文化已經基本完善,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安居樂業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所有人都要有活幹,所有人都要能賺到應得的錢。然後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自己未來怎麼樣,自己要追求什麼。各有其道,各有其得,各安其命,各順其心,這個社會就會穩定。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這個社會永遠都穩定不下來。

    春秋到漢朝就是要完成這四各,在秦朝以前,他的目標是推廣完善科技,秦朝後她的目標是完善社會文化這兩個過程。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善的一個科技週期,組成科技週期的兩個階段。

    當然,在科技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發展社會文化,萌發了適合新時代的社會文化。確切的說科技和文化都是相輔相成的。周朝因爲掌握了先進的科技,然後它必然發展出適合這種科技的文化。周朝在進入春秋初年的時候,周朝用分封和傳教,以及叫人到中央去朝見學習這種方法,把他的科技和它的文字,比甲古文更成熟文字傳播四方。

    同時在四方,因爲慢慢的接受了新的科技和新的文化,它就會慢慢的進行思想和技術的統一。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秋時期國家都是一個一個的點。然後中央就是周,對四方諸侯的統治都是比較弱的。而四方是諸侯國,他對他的諸侯國的控制也是非常弱。確切的說是隻能控制他的城市範圍內的事情,市外的都不能被他控制。到處都是蠻狄。

    非常多沒有被科技和文化影響的人,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所有的這些蠻狄。都已經被教化了,就是都已經接受了新的科技和文化,然後服從了中央,或者諸侯的領導。再慢慢的進入秦時候也就就戰國末期。中央對四方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強,科技和文化上都有機會形成大國家。大國家的基礎就是它的交通,通信等,他的經濟,這些物質來支撐它來統一國家。同樣因爲文化的發展,組織能力,控制能力,應急能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爲大國家的建立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因爲文化的統一,民族融合一體,在文化層面沒有了障礙。

    當歷史發展到有物質,技術和文化上來進行大一統的時候。如果個人,國家,社會的需求都需要一個統一國家,這個社會必然會形成一個大一統,國家。我們看一看從春秋到漢朝。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發生了些什麼改變。在春秋前因爲科技太不發達了,人民對一天以外的世界不感興趣,因爲大家都在設法活口,只要幹好活即可。隨着科技發展,人有節餘太有能力出去了,同時他們的武器好了,可以抵抗風險。這樣跨地區活動就增加。隨着這種活動範圍的加大就需要有人來維護世界的和平。因爲搶劫總比干活錢來的快來的舒服。這樣就有了國家的基礎。

    最開始地國家就是爲了保護大家的利益,讓大家的利益不被侵犯,讓道路安全,讓家宅平安,讓災年有飯,讓橫禍有依。絕對不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隨着整個社會人民的活動越來越頻繁,大家的交流越來越多,這個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廣,他就要求國家也是越來越大。

    因爲最開始的時候,交通確實是不方便,而且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物質不是很多,國家的力量是不能到遠方的。但是科技的傳播速度和文化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人的趨利避害能力冠絕世界。因爲人民對文化和科技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同時條件也不一樣。科技傳達到四方的時候,會有一些適合這個科技的發展的地方,然後就會形成一個個小的科技中心。各個地方形成的科技中心就會發展成一個個準諸侯國。這些準諸侯國被中央認可後就會形成國家。因爲各個地方的條件和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他就會形成一個個有自己獨特風格,當然也會發展出獨特的語言,這是普遍情況。這是小國的基礎。隨着四方交流深入,總是會有強勢的文明出現,他們會承擔起科技文化的任務成爲當時的科技文化中心。隨着文化的傳播四方,文化就會趨同。這是趨同的力量,同時科技和文化傳播過去之後就會本土化,本土化是一種趨分的力量,地理的屏障巨大加大趨分的力量。華夏地區因爲是會意文字他可以幾大潛移默化改變風俗就容易形成一統國家。

    因爲各個地方的科技都得到了發展,人民可以在一個地理屏障範圍內,整個華夏範圍內進行交流融合。這樣子就要求有一個更大的力量可以在整個可見範圍內進行保護人民這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大一統國家形成的基礎。

    同樣因爲科技技術發展,在春秋前人民沒有或很少私人資產,沒有那種保護自己財產的這種迫切需要,而到了戰國之後因爲科技發展太快。物質就越來越多,他就希望有一種機構來保護這種財產。同樣因爲科技發展,以前生產力太差,每個人都有活可幹,而且都必須爲了自己生存而幹活,但到了漢朝,科技極大的發展,很多人都可以閒暇下來,這個閒暇下來的人。他應該幹什麼呢這就是一個問題。因爲最原始,最樸素的價值觀是勞動價值觀。人不用幹活怎樣體現價值,怎樣存活春秋到漢朝這段時間內就出現了一些不是基於生存而勞動的人。爲國家爲是整個社會的有效運作,或者是爲了人的精神享受而存在的人羣。典型的人羣就是國家的公職人員。教育,娛樂,商人,手工業者等人羣。

    因爲個人,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在整個科技進步當中發生了一個非常大的改變,這就對財富的定義發生了衝擊。因爲社會不斷髮展,人的需求不斷改變,人民都會設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整個過程中因爲需求改變必然導致事物的價值改變。趨利避害的人性就會讓驅使我們去獲得最能保值的社會財富,已滿足未來可能產生的新的需求。國家認可的東西無疑是最好最保值的東西。金錢是其典型的代表。這種對金錢的狂熱追求會被科技進步不斷點爆。當科技完成後,人類的物質需求被固定。一旦人類完成物質的需求後,人民開始追求享受和自我實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