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之如穎隨行 >第二百零二章 九個獅子在哪兒
    “傳說中的九個獅子,若是誰能全部找到,那他一定能心想事成、一切遂願:欲要當官,則官運亨通欲要發財,就財路通達欲要愛情,則天作成對欲要事業,則事業興旺但是不管人們投入怎樣的精力去找獅子,往往只能找到六個、七個,最多能夠找到個,還有一個神獅,總是不見聲也不見影。但是在通向三曲橋北岸的終點,能找到答案哦,走吧,我帶你們去看看。”

    鍾可馨一邊對趙莉穎、李知安以及王軍說着,一邊帶他們向三曲橋的最北端走去。

    在通向三曲橋北岸的終點,以前是一堵完整的牆,在解n以後,修復豫園的時候,這裏就加了一扇門,不過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可能有360天都是關閉的,而且只有園內的工作人員才能打開。而從這個三曲橋的最北端朝九獅軒望去,就會發現原來九獅軒整個造型就是一個雄獅,它昏睡百年一直未醒,如同受盡屈辱的華夏n族

    三曲橋的地理位置在豫園非常特殊,在東北方向上岸後即是豫園路,向西則是今天豫園大門,向東直通到今豫園內會景樓景區東邊近安仁街後折向南通到內園門口,這一路上都是豫園路並有商戶和民居。豫園在重新修建時,動員了所有商戶和住家,最後所有人都搬出了這塊區域,然後修建了此門,從而恢復了會景樓景區。

    隨後,鍾可馨又帶着他們3人沿着積玉水廊前行,走到積玉水廊的最東邊,一個坐北朝南的兩層建築豁然映入眼簾,這就是聽濤閣。

    “聽濤”取此處臨近黃浦江,濤聲似可聞聽之意。聽濤閣南部下爲抱廈,上爲雅室。其頂上塑一單腿獨立的仙鶴,隔池南望涵碧樓。

    聽濤閣北部爲上下兩層的展覽廳,常年舉辦“豫園館藏扇面書畫精品展”及中小型書畫展和文物展。這裏出售國畫和書法作品,是文人騷客們遊覽豫園的又一個好去處。

    隨後,又從聽濤閣下來朝北走去,只見這頭廊橋邊的粉牆上還嵌有潘允端撰寫的豫園記、喬鍾吳撰寫的西園記和陳從周撰寫的重建豫園東部記。

    整條積玉水廊,把瀟灑俊逸的會景樓,深幽別緻的谷音澗,古色古香的環龍橋連結在一起。漫步廊中,逶迤曲折,舉目四顧,古樹蒼翠欲滴,池中紅魚遊動,亭榭流光溢彩,極富詩情畫意。

    池西及玉華堂前後,流水瀠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湖邊遍植白玉蘭、白皮松、翠竹等,幽雅恬靜。

    積玉水廊的南端環龍橋東是涵碧樓,與聽濤閣隔池相望。涵碧一詞取自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涵碧樓檐下懸有匾額:鳶飛魚躍。鳶飛魚躍典出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鳶:老鷹。鷹在天空飛翔,魚在水中騰躍。形容萬物各得其所,圓明園四十景觀圖詠亦有魚躍鳶飛。

    涵碧樓爲二層建築,全部木構材質爲緬甸上品楠木。典雅華麗,藻飾精美,梁坊上雕刻了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種花卉圖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廂記故事圖案,所以,涵碧樓又稱爲“楠木雕花樓”。

    涵碧樓廳內陳列着清代精緻華貴的31件楠木雕花廳堂傢俱,有戲文獅子紋長條桌、五獅座椅等。逼真的木雕“太湖石”及所有傢俱均爲楠木製作。

    從涵碧樓走出來之後,鍾可馨又對他們說道:自流觴亭以南,豫園形成兩條縱軸線:一條是由北面的大盆景開始,然後是得月樓、藏書樓,最南端一花臺,緊靠圍牆。與這條縱軸線平行,在它東面又一條縱軸線,北起花臺,經玉華堂至玉玲瓏立峯,然後是一個直通內園的門。

    這一片景區於196年至197年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同濟大學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與其弟子蔡達峯博士一起進行了認真細緻的修改設計。陳教授根據當年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寫的豫園記等文獻資料重新規劃,恢復了明代的環龍橋、照壁,以及長達百米的積玉水廊,後來又修復了豫園內的古戲臺。

    隨後,他們就來到了玉華堂,正對着鎮園之寶的玉玲瓏,以前的園主人特地建了一個書齋,用於隨時隨刻都能觀賞這塊奇石。

    然後,鍾可馨又慢慢的介紹道:“哎,玉玲瓏以前鐫有玉華二字,因天長日久,風華雨溶,字跡早已逐漸沒矣。所以這個書齋就是以玉玲瓏石上的“玉華”兩字命名爲玉華堂的,玉華也有取玉中精華之意。

    你們看堂上的匾額“玉華”那兩個字,他們可是明代大書畫家文徵明的手跡,不過是集字而成的。

    這兩株就是之前園區那邊門口圖上面的130餘年的白玉蘭,白玉蘭可是我們魔都市的市花哦。”

    玉華堂原是潘允端爲奉養其父所構築的豫園中的主要廳堂,也是他“靜修”的書齋,豫園記裏面有記載。清道光年間重建,改名爲香雪堂。三淞滬抗戰時被島國的飛機炸燬。1959年重建時,又取原名叫玉華堂了。玉華堂內是典雅的明代書房擺設,書房的書案、畫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傢俱的珍品。

    玉華堂內有一副楹聯:清妙合天機水色山光相上下玲瓏開勝景雲軒月榭互參差。

    從玉華堂出來之後,就看到一座兩層樓,兩面臨水,西近荷花池,樓名出自宋代功麟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爲春。”所以這座樓就取名得月樓了。

    得月樓建築精緻,畫梁彩棟,修廊曲欄,華麗幽靜。得月樓南北屋檐各掛有一塊匾額,其南是皓月千里,北是海天一覽。皓月當空時,俯視湖心亭、九曲橋上月光,別有情趣。

    得月樓樓下的大廳名曰綺藻堂,以“樓臺近水,水面風來,水波如綺,藻採紛披”而名。堂內裝潢美觀,別具一格。綺藻堂堂外有迴廊,廊間檐下有100個不同字體的木雕“壽”字,所以取名叫“百壽廊”。堂前一天井,猶如方茶壺,內有匾額:“人境壺天”。左側圍牆上有清代“廣寒宮”磚刻。

    得月樓南有藏書樓,又名綠楊春榭、書畫樓,建於清光緒年間,曾是清末有名的書畫市。清末時期,常有人在此設豫園書畫善會,魔都知名書畫家常來雅集。

    跂織亭位於得月樓西南,在綺藻堂和荷花樓之間的西廊中間,面對湖心亭、九曲橋,背向五老峯、月府磚刻。跂織亭是一隻小巧的長方形靠牆廊亭。亭闊35米,深21米,4柱6梁,正面無門,左右接廊。

    這座亭是在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94年,布業公所爲紀念古代紡織家黃道婆而建,根據詩經小雅跂彼織女一句而取此名。跂織亭南北兩側的門板上有16幅表現植棉、紡織、售布的木刻,雕工精細、筆力剛健,字體均由當時名家所書、或楷、或篆、或行、或草。

    鍾可馨帶領趙莉穎、李知安以及王軍終於把豫園外園全部逛完了,時間也差不多12點了,於是一行人找了一家附近的小餐廳準備喫飯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