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宋燕王 >第740章 宋夏無備
    北定八年十月十四,隨着越來越的士兵偷跑出城,士氣日漸衰落,京兆府三萬金軍在被包圍近一個月之後,出城投降,宋軍入城,收復關中。

    至此,耗時不過一個月時間,川蜀宋軍和南陽、襄陽吳拱部便合力收復之前四十多年也沒能收復的鳳翔府、京兆府、華州、商州、虢州等地,將關中肥沃之地盡數收回大宋囊中。

    但收復了這些地方,不意味着徹底趕走了盤踞在川陝的金國勢力,因爲除了京兆府、鳳翔府、華州、虢州,渭水以北還有很多土地仍然控制在金人手中。

    州、耀州、慶陽府、延安府等地,宋軍都還無暇顧及,盤踞在這些地方的金軍可沿黃河北上,也有可能得到北方金軍支援,要想徹底控制關中,熄滅金軍反撲的念頭,必須馬上北上將他們殲滅或驅離。

    京兆府,宋軍大營內,川蜀宋軍元帥虞允文和南陽、襄陽都統制吳拱,會同川蜀右軍都統制、副都統制等主要將官,商議軍事。

    商議多時,虞允文與吳拱逐漸達成共識,兩軍分頭並進,共取陝北舊地,川蜀右軍向西攻取慶陽府,吳拱率南陽、襄陽部向北,由耀州北上,攻取州、延安府。

    十月二十日,整頓軍隊,接收補充糧草物資之後,兩軍分頭離開京兆府,共同向陝北進發,收復大宋舊地。

    而虞允文則以大帥之名、副相的身份居京兆府,協調蜀中、汴京關係,籌集糧草物資,爲左、中、右三路川蜀大軍和吳拱部操持後勤供應,並暫時兼任關中安撫使,撫慰關中幾十個州縣百姓。

    關中金軍潰敗速度之快,讓西夏國措手不及。

    前些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南侵失利,從汴京撤離,遷都大同府,讓同是附屬國的西夏君臣看到了擺脫金國的機會。

    於是西夏便趁完顏亮遷都,東面受金國內亂和大宋牽制之時,倉促對金國控制的蘭州、延安府、慶陽府等地動兵,趁火打劫,搶奪金國土地,結果由於準備並不充分,等關中金軍反應過來,派兵支援之後,西夏軍很快被擊退。

    西夏這次趁火打劫,不但沒有撈到多少好處,反倒引起完顏亮的極度不滿,甚至威脅要對西夏用兵,西夏皇帝李仁孝不得不馬上派遣特使攜帶重禮趕赴大同府,完顏亮方纔消了怒氣,夏金兩國得以繼續保持和平。

    自那一場邊境摩擦失利之後,西夏君臣方纔冷靜下來,他們這時才明白金國雖然從淮河、黃河北撤,丟掉中原大片土地,但金國核心土地並未丟失,國力並沒有太大削弱,並且金國北撤,不但勢力沒多少削弱,國都還離西夏更近了,一旦金國不高興,西夏危險便與日俱增。

    於是從那之後,西夏便恢復了安穩,一心發展自己,不再敢打金國的主意。

    並且西夏皇帝李仁孝此人素來喜文不喜武,加上任內權相任得敬掌西夏軍政大權,專權跋扈,還脅迫李仁孝分一半西夏國土歸其統治,企圖分裂西夏,後來雖然被李仁孝用計處死,但從那之後,李仁孝便對武官更加不信任,朝廷政策也多借鑑大宋,越來越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西夏戰鬥力迅速減弱。

    西夏武官在興慶府失了權勢,軍備廢弛,加上文官掣肘,軍隊就連平定內部叛亂都開始費力,更別說對外用兵。

    所以在大宋北定八年夏秋之際,驟然發動北伐,攻佔關中,向夏金邊境所在的臨洮府、蘭州等地繼續進軍時,西夏居然沒有任何準備。

    直到金國殘兵逃進西夏國境內,又過數月之後,身在興慶府的李仁孝君臣才得知金國和大宋交戰的消息,而此時已近是冬月,西夏國冰天雪地,根本沒有條件趁宋金戰亂佔兩國的便宜。

    後來又聽聞宋軍相繼攻佔臨洮府、蘭州、原州、平涼府、慶陽府、延安府等地,兵鋒直逼夏金邊境,更是沒有半點再趁亂爭奪金國土地的意思,並且還擔心宋軍繼續北上,攻打西夏,於是興慶府只能下令邊境守軍戒備,並匆忙將各地駐軍調往夏州、卓和南軍司等地,增強邊境防禦。

    其實西夏國君臣的反應速度已經算是夠快的了,大宋自靖康之亂南遷之後,丟掉了關中,國土便不再與西夏接壤,兩國關係中斷四十餘年,但對川蜀軍隊來說,跟西夏國征戰百年的前塵往事,歷歷在目,之前兩軍之間有金軍阻隔,如今關中收復,金人被消滅趕走,西夏軍、宋軍再次相見,舊恨自然要平,況且宋軍大勝金軍,勢氣正旺,向西夏軍隊磨刀霍霍,也是軍之常情。

    戰場上打瘋了,一心只想要軍功,憋了許多年的川蜀軍打完金軍尚不過癮,便想連西夏一起打了,收復失地,開疆拓土,要功有功,要名有名,若是能一口氣打到興慶府,必將青史留名

    但西夏興慶府李仁孝君臣的反應,加上虞允文在關中籌集運送糧草物資的艱難,和北方嚴寒的氣候,讓兵臨宋夏邊境的宋軍冷靜下來,止住了繼續向北進軍的步伐。

    隨着寒冬到來,宋夏兩軍在邊境駐紮下來,雙方相隔十里,誰也不敢發動攻勢。

    宋夏兩國聯繫中斷四十多年,如今隨着宋軍重返臨洮、蘭州,兩國邊界又要重新劃分,不然接下來兩國之間的大戰將不可避免。

    很明顯,西夏國在這場鬥爭中不佔優勢,加上皇帝李仁孝素來不喜武將,又忌憚權臣,更不願輕易動刀兵,所以很快興慶府便向汴京派出特使,希望恢復兩國幾十年前的友好關係,重新劃定兩國邊疆界域。

    李仁孝之所以急於想跟大宋重新劃定界域,而不是爲他的宗主國金國張目,是因爲他知道金國丟掉關中,必然再難南下,金國實力可能真的受損嚴重,既然金國回不來,就應當早日與大宋共享和平。

    其實他急派特使趕往汴京還有其他深意。

    一是藉此機會試探金國態度,想看金國在跟大宋作戰之時,還有沒有餘力對西夏國用兵,如果確定金國無力對西夏用兵,那麼則可乘機解除與金國的宗主國關係,兩國平等相交,不必再看金國臉色,不必年年再給金國上貢。

    二是取得宋夏兩國和平,使得川陝無戰事,西夏不動刀兵,而大宋則可集中國力在東面繼續對金國用兵,牽扯住金國,進一步削弱金國實力。

    甚至還有幻想,若金國實力大減,女真族撤回遙遠的東方發源地,而大宋沒有馬場,缺乏戰馬,無力顧及關外茫茫草原,那麼關外原屬遼國後屬金國廣闊無邊的土地,西夏將毫不費力的收入囊中,假以時日,或許西夏或許還能取代曾經的遼國和金國地位。

    西夏興慶府君臣腦子轉的很快,盤算的也很好,但能不能實現,一靠謀劃,二靠實力,很明顯,匆忙之間,這二者他們都不具備,只能寄託於汴京不瞭解西夏,又正與金國交戰,無暇顧及。

    汴京此時確實無暇顧及西夏及其他周邊小國,他們的精力和視線全都被關中、陝北、河東、大名府、濟南府、河間府等地,牢牢的吸引住了。

    北伐

    收復關中、河東、河北,告慰靖康之亂死難的無數英靈,告慰無數背井離鄉、被迫南遷的百姓,奪取雲中、燕京,告慰太祖太宗,告慰兩百年來無數爲此犧牲苦戰的將士,告慰歷代爲此奮鬥不息的君臣

    北伐是汴京的一切,也是江南無數百姓和忠義士難以磨滅的情節。

    關中、河東已經收復,幾十個州府縣沒有官吏接管,真定府、燕京、雲中方向正在備戰,北方急缺文臣武將,到處都需要人才,到處都是機會,江南士子浪子忠臣義士,個個蠢蠢欲動,都想北上發揮餘熱,潑灑他們的滿腔熱血。

    但他們缺少推薦的機會,也還有顧慮,因爲汴京始終未曾向天下頒發招賢令。

    大宋崇尚提攜,而不是自薦,多數人是等待提攜派官,而不是自薦求官,這便是大宋文人,他們有他們的堅守和尊嚴。

    江南在等待,關中、河東、陝北也在等待。

    虞允文已經六十多歲了,關中、陝北、川蜀軍政大事全是他一肩挑起,忙的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再這麼忙下去,估計很快就會累死,關中、川蜀、陝北急需得力幫手。

    而河東三府,平陽、太原、忻州,同樣需要大量人手。

    辛棄疾能力雖強,但畢竟年紀尚輕,爲官經驗並不是豐富,再加上北伐西路軍遠離中原汴京,事務繁忙,他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跟歸降的前朝舊臣舊吏鬥智糾纏,而要穩定河東幾十個州縣又少不了他們。

    因此辛棄疾一再派人趕赴汴京,請求朝廷速派能臣干將入河東。

    而汴京趙、史浩等君臣,隨着各路大軍頻頻傳來捷報,先是興奮慶賀,吐氣揚眉,而後就很快發現,伴隨越來越多的州府土地被收復,糧草物資和人力需求也越來越大,轉眼間便滿是憂愁。

    因爲汴京無人可用,糧草物資儲備亦不充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