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幼麟傳 >第一百四十二章 計將安出(二合一)
    第一百四十二章 計將安出二合一

    荊州南郡,當陽縣,魏軍大營。

    此前,司馬懿奉魏王曹操之命,聚齊南陽、汝南二郡萬餘屯田兵後,即趕赴襄陽,與時任平寇將軍的徐晃麾下三萬精兵合於一處,號稱五萬,以夾擊關羽爲名,南下侵攻原屬蜀漢、而東吳尚未來得及消化的城池。

    數日來,大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接連取得中盧、臨沮、邔縣、編縣、宜城五個縣,兵鋒直抵夷道和當陽縣。

    東吳呂蒙考慮到沔水水軍未至,未免野戰失利,在盡遷當地百姓後,只得將這幾個縣城拱手相讓。

    但徐晃和司馬懿也深知,魏國先後歷經漢中大戰、襄樊大戰,以及境內各種叛亂,外表看着來勢洶洶,內中實在已是行無餘力了。

    由是,經過多日試探,魏、吳兩方以當陽一帶爲界限,平分荊州南郡諸縣城。

    總算孫權請求歸附的奏表還沒涼透,兩軍雖然形勢緊繃,到底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衝突。

    這幾日來,司馬懿實在忙碌得很,同時也惱火得很。

    主將徐晃仗着資歷軍功,不太看得上他這個文官出身的將領,從沒給過什麼好臉色;又兼屯田兵戰力不強,故而他只得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安營紮寨、巡邏警戒之類的活計,攻城略地的功勞,幾乎沒有他麾下屯田軍什麼事。

    儘管如此,司馬懿卻十分珍視這次機會,只因這是他第一次以屯田軍主將的身份參戰,而非一直以來扮演的謀臣角色,故而縱然再微小之事,也莫不親力親爲。

    經過這些日子的磨鍊,他的目光不再僅僅關注整齊威風的騎兵和那些手持盾劍和弓箭長矛的戰士,或者敵我背後你進我退、暗藏機鋒的謀略兵法;他更多的開始關心大軍作戰期間,幾萬人所需的喫喝消耗。

    原先他在曹操身邊充當謀臣時,也曾經手過數以萬計的糧草、兵甲,與他而言,當時這些只是記載軍帳簿上的一串數字而已。

    但等真的到了軍中,他才發現想要將這些數字落實到實處,其中所蘊藏的學問極大,以他聰明絕頂的智商,一開始也被搞得頭暈腦脹。

    不得已,他只能舔着臉向徐晃求教。

    其實,他早就看出徐將軍不太看得上自己,但他並不在意,所謂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只要對自己有用,忍受些冷言冷語有什麼關係

    他時刻就像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如飢似渴地吸收先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

    如此十幾日下來,他已經知道每個民夫可以背六鬥米,士兵自己可以帶五天的乾糧;一個民夫供應一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十八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這些士兵就只能前進九天的路程。

    他也知道了一支軍隊到達一個地方以後,先要在軍營附近建立一個流動市場,靠附近的商人和民衆進行交易轉換,從而獲得當地的各種物資,這叫做“因糧於敵”。

    大抵糧食運輸效率極低,運輸過程消耗之嚴重遠超常人的想象。

    故而爲主將者,一定要要周密安排,合理調度,做好發生任何意外的預案。

    司馬懿是一個能夠舉一反三之人,他在意識到己方運糧困難的同時,對於敵方而言,這個難度可能更甚。

    故而,假如正面戰場不勝,如果能夠從這方面着手,未必便不是一個破敵的思路。

    如是這幾日下來,他處理起這些事情,終於變得得心應手起來。

    就在前天,魏王傳來一道令旨傳來,上面只有短短一行字:

    “孤聞劉備東來徵吳,當爲其留一箭之地。即刻起,公明徐晃字西取上庸三郡,仲達還鎮襄陽,宜速行之。”

    司馬懿接到令旨的第一時間,就已經猜到魏王曹操的心思了。

    幾天前,劉備親自領軍東來的消息已經在荊州傳開了。蜀軍眼下正在巫縣、秭歸附近集合休整,等到三軍齊聚,肯定要向東討伐背盟奪城的東吳。

    魏王這時候讓下達撤軍令,這是要坐山觀虎鬥

    他派了徐晃向西去收復於漢中之戰時失陷的上庸三郡,就是爲了製造魏軍退出南郡的假象,好讓蜀、吳放心得鬥,大膽得鬥。

    這當真是一箭雙鵰之計啊

    司馬懿想通其中關節後,不禁暗歎當年那個叱吒風雲、玩弄羣豪於股掌之間的梟雄又回來了。

    徐晃早在接到命令的第一時間就拔營西去。

    司馬懿料他久經沙場,又有當地豪族申耽、申儀兄弟爲內應,蜀國的劉封孟達必不是對手,此行上庸三郡必是手到擒來。

    自己這邊接連忙碌兩日,屯田軍的開拔準備也做得差不多了,隨時可以退回勢力範圍之內。

    但他心中還有一樁心事未了。

    他知道等到劉備、孫權鬥得不可開交之際,魏王定然會果斷出手,爭取最大的收益。但魏王南下之前,必定會來向他問計。

    而身爲謀主,手上掌握的消息越多,對戰局的判斷自然越能準確。

    一想到大軍明日一早纔開拔撤回,司馬懿決定趁着最後半日,輕裝簡行遠赴長江沿岸勘測地形,他知道蜀、吳之爭必定會發生在這裏。

    “能潛入自然最好,若吳軍守備森嚴,也不過白走一趟。”

    主意既定,司馬懿當即引了百餘輕騎,從大營出發,一路快馬加鞭,飛馳南下。

    一路上俱是一馬平川,沿途居民早已被東吳遷移乾淨,路上見不到半個人影。

    一行人復行出三、五十里路,忽見前方地勢一變,無數山川丘陵拔地而起,將不遠處的長江遮了個嚴嚴實實。

    一員副將湊近來報:

    “稟報司馬,這兒叫做夷山,往西五十里便是秭歸;往東五十里是夷陵,是個登高望遠的好去處。我軍有一隊斥候正埋伏於此,劉備東來的消息便是他們先探到的。”

    “哦”司馬懿當即來了興趣,頷首道:“既然來了,便去看看。”

    當下一行人便在副將的指引下,沿着蜿蜒山道向上而行。

    山勢陡峭,不利於行路。

    司馬懿一邊注意腳下溼滑,一邊四處打量連綿山勢,暗忖道:“此處倒是個藏兵的好地方。”

    復行數裏山路,眼前景色頓時爲之一變。

    但見前方就是江面尚不算寬廣的長江,江兩岸峯巒高聳,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峋,飛泉垂練,蒼藤古樹,翳天蔽日。

    江水頗爲湍急,滿耳只聞嘩嘩水流聲。

    不多時,衆人登到山頂,只見百步開外紮了兩頂不起眼的灰色帳篷,帳篷外有三五人正圍着一位二十來歲的高瘦漢子說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