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幼麟傳 >第303章 代漢者當塗高
    就在距離西海以東二千餘里的益州蜀郡錦官城公署,諸葛亮端坐案前,奮筆疾書。

    一個月以前,當曹丕弒君篡漢的消息傳到漢中時,他就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旋即修書召集邊關的臣僚將士各司其職,他自己亦火速啓程返回蜀中。

    漢中王劉備聞知此事後,痛哭終日,下令百官掛孝,遙望設祭,上尊諡曰“孝愍皇帝”。他本人也因此憂慮過度,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務皆託與諸葛亮。

    想到眼前錯綜複雜的局面,諸葛亮放下手中毛筆,揉了揉太陽穴,輕輕嘆了口氣。

    朝政好處置,身體也易打理,但自古最難收拾的,唯有人心。

    何爲人心?

    歷史上流傳下來不少預言王朝更迭的讖語,有一句尤爲驚心動魄,惹人深思——

    “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代漢者,當塗高也。”

    自前漢武帝以降,這句讖語就開始流傳,到了黃巾之亂、羣雄並起後,更被時人討論解讀,甚至被別有用心者利用——

    當年淮南袁術曾說過“吾字公路,正應其讖”,於是在得了傳國玉璽後,悍然稱帝,建國號曰“成”。

    當然,袁術稱帝之舉已被證明只是一出鬧劇。

    但洞察世情的諸葛亮早就知道,在益州,在漢中王和他的眼皮子底下,活躍着一羣天下聞名的讖緯術士,其中當以董扶、任安、周舒三人執牛鼻耳,左右着蜀中世家百姓的輿論與人心。

    三人中,董扶地位最高。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剿滅黃巾叛亂,漢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重置州牧,以宗室劉焉爲益州牧,史稱“廢史立牧”。

    劉焉即劉璋之父,傳聞他自求出任益州牧,就是聽信了董扶“益州有天子氣”之言。

    諸葛亮知道,益州或許有天子氣,但劉焉、劉璋父子並沒有天命眷顧。

    董扶之下,論聲望,便屬任安爲先,此人不但學術有名,也以仁義德行著稱,先後教出杜微、杜瓊、何宗三個名震巴蜀的大儒。

    任安賢則賢也,但若要論及影響,周舒纔是讖緯一派真正的預言師。

    在數十年之前,就有人問他,“代漢者當途高”何解?

    周舒解答說,當途高者,魏也。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曹操尚未成氣候,當時也沒什麼人信。

    但大約在預言二十年後,曹操一統中原、河北、關中,被封爲魏公,不久又進爲魏王,

    於是乎,天下間但凡相信讖言之人,幾乎都確認曹操將會代漢了。在傳言的發源地益州,這種傳聞更是喧囂塵上,不可一世。

    益州本土派的世家中,很多人並不看好劉璋,更不期待劉備,而是盼着曹操早日到來。

    又於是乎,劉皇叔入蜀遭遇了異乎尋常的困難。張任的殊死抵抗或許不是爲劉璋,而是爲了故土不再落入除曹操之外的其他諸侯之手。

    甚至連遠在漢中的張魯,都對曹操心嚮往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出征漢中。張魯的謀士閻圃建議率部投靠劉備,結果張魯怒道:

    “寧爲曹公作奴,不爲劉備上賓!”

    他的觀點幾乎代表了當時天下的普遍想法——統一天下者非曹公莫屬,代漢者,魏也!

    在這種形勢下,匡復漢室的號召力,正越來越消退。劉備、諸葛亮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的內心也越來越焦急。

    由是,在法正、楊洪等人的力主下,劉備親自領兵北上爭奪漢中,這纔有了起自建安二十二年、終於二十四年的漢中之戰!

    此戰以劉備一方大勝收場。

    經此一役,劉備獠牙鋒芒畢露,實力大增,趁勢進位漢中王,用正面對剛曹操之赫赫戰功,成功威壓住益州的諸方勢力。

    但即便是在這等形勢下,還有人暗中傳播言論:

    “歲在庚子,天下當易代,劉氏祚盡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後,寅卯之間當失之。”

    此人就是益州後部司馬張裕。他一經發布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旋即被劉備梟首示衆。

    也就是因爲劉備的強力鎮壓,讖緯學說萬馬齊喑,慢慢轉到暗中活動。不少世家子弟紛紛投靠出仕,益州出現了難得一見的世家歸心,齊心協力共佐漢室的局面。

    但在諸葛亮看來,這一切都只是表象。

    今年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算來正好是在庚子年。曹丕篡漢建魏,後漢滅亡,漢室的大旗就要散了,而張裕的預言,似乎眼看就要實現。

    眼前的這般局勢,說是生死存亡之秋,那是一點都不爲過的。

    當此之際,爲匡扶漢室計,爲心懷忠義之士計,必須要有一位身負天下名望的宗室挺身而出,克成大統,重整漢室旗幟,引導天下臣民秉持正道,掃討凶逆。

    於是,三日前的一次朝會,諸葛亮便與太傅許靖攜手勸進,直言天下不可一日無君,皆勸漢中王即漢帝位。

    劉備勃然變色,曰:“孤豈效逆賊所爲!”拂袖而起,入於後宮,自此稱病不出,再不召見羣臣。

    那一日的勸進,猶如瓢潑大雨傾瀉入水面,一下的將表面的平靜打破,露出地下那洶涌的暗流來。

    其中,部分益州籍貫的官員和部分荊州籍貫的官員更如炸了鍋一般沸騰起來,不少臣僚紛紛上書,反對漢中王稱帝。

    其中名望最高者三人,分別是尚書令劉巴、益州前部司馬費詩,以及主簿雍茂。

    而這三人德高望重,身後各有一撥勢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導騎牆派今後的言行態度。

    自古名正則言順,正確引導朝堂上的輿論向來很重要。故而朝廷對三人的處置,必須要慎之又慎。

    諸葛亮早就寫好書表,只是這幾日來,劉備一直閉門謝客,兩人已有數日未見,對此,他不免有些擔心。

    益州的冬季晝斷夜長,當他處置晚一日的公文,擡頭望天,日頭早已西斜,不知不覺已到入暮時分。

    這幾日晚上,他都要與太傅許靖、安漢將軍麋竺兩位重臣商議勸進之事,今日自也不例外。

    正要起身更衣,門外忽走進一名傳來的宦官,垂首道:“稟軍師,漢中王有請。”

    諸葛亮精神一震,心道,主公終於想通了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