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革左五營和義軍各路幾乎個個有仇,這五部又向來是共進退,吞併其他義軍的地盤時從不聽高迎祥這個盟主的,除了一個羅汝才雙方有了十幾年的交情尚可,在義軍之中的仇家比大明還多。

    所以這次羅汝才苦心相邀,這纔不得不來,而且還不能敷衍着來,要不然下次連曹操都得站在他們對立面去,革左五營還真說不定得煙消雲散,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爭執,革左五營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只是五方各自牽制,又因爲脾性相像,這才五家湊成一家而已。

    於是各路義軍在離着高迎祥的大營沒多遠的地方把各家兵力往着一湊,羅汝才的一萬兵丁,革左五營的三萬七千兵馬,李自成部五千騎兵,其他各部擺不上臺面,但也跟羅汝才這個綽號曹操的笑面虎關係好的義軍大約也有近兩萬餘人,加起來就是七萬五千大軍就打算去幫闖王高迎祥。

    羅汝才爲了謹慎起見,在各家義軍湊齊後就派人去給高迎祥傳信,信使碰到了高迎祥派在四周的斥候,這纔有了高迎祥得知各家義軍盡在咫尺,就快到了。

    高迎祥心下也有一塊大石落了地,若是有了諸部義軍來援,這攻破成縣就簡單多了,若非有明軍前來攻打,高迎祥不得不調了高迎恩部和黃龍部前去堵截,小小的成縣僅僅三四千的明軍,數十倍之兵力,怎麼可能攻不下止多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他高迎祥也不會爲此大發雷霆了,概是因爲雖然強攻了一日,但也終究因爲兵力不足久攻不下而已。

    但高迎祥不知道的是,他正在大喜各部義軍來援之時,高迎恩部剛剛潰敗,其高迎恩雖然得以領着三千兵馬身免,但卻終究是將其他兩萬多兵馬都給扔了,出發時候的兩部義軍三萬兵馬,此時僅僅剩下十分之一,至於另外一個義軍首領黃龍,怕也是早已身死陣中,被明軍踩踏的死無全屍了,而高迎恩派去給高迎祥傳信的傳令兵此時就在途中,離着成縣城外義軍的大營也不遠了。

    扯遠了,話題轉回到方凱這邊。

    此時耽羅府的一萬餘步卒正在絞殺流寇反賊的殘兵,在看到高迎恩領着三千餘人轉身就跑後,所有的流寇反賊兵丁幾乎所有人心裏都直罵娘,只是如今大傢伙都在跑,總不能去怪高迎恩一口氣領着三千人跑不是而且,此時就是有那心也沒那力啊,跑都還來不及你沒瞧見明軍的步卒正跟後追着麼

    而黃龍,對,正是與高迎恩部一塊出兵的黃龍,他還真沒死,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黃龍是沒死,而且他不但沒死,甚至是身上的傷口都沒幾個,身邊也還簇擁着一兩百名披甲的兵丁,有高迎恩給的披甲兵,也有他自己原先的親衛,只是這兩千多就剩下不到兩百人了,而且,還被困在一處山包上,想退都沒法退,除非打算跳下懸崖摔死。

    所以有鑑於此,大難之後,必有後福這句話並不適用於他黃龍,如果再不殺出去,遲早還是個死,他是賊首,明軍會收降戰陣之中的敗兵,卻惟獨不會放過賊首,這已經是明軍的慣例了,所以黃龍雖然絕望,但他還不想死,這才繼續頑抗,在看到高迎恩已經撤兵後,黃龍身子一晃,險些就想跳崖自殺算了,最後還是把這個念頭熄滅下去,也是因爲他黃龍,要死也得戰死沙場,好歹那也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的死法。

    而耽羅府在絞殺剩餘反賊殘兵時,卻是客兵作戰,不比往日可以吸納俘虜送去挖礦或者做工,這些投降的流寇反賊倒成了方凱感覺棘手的事,若是放了也大爲不好,都是些年輕力壯的壯丁,都已經當過了反賊了,無田無地,無處可依,無家可歸,放了到最後還是多半要去投奔義軍,到時候給大明添亂方凱不管,就是殺上了京城也沒多大關係,但此時正打算救下成縣,那就沒道理給敵方增加實力,所以也就只能暫時收攏。

    這若是換了別的領軍將領,指不得爲了自家兵馬着想,就要全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