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恩現在只能指望帶着三千老卒能走得掉,至於剩下的一萬餘人,全丟在這拿來斷後。

    好在這次高迎恩如願了,畢竟,義軍不管怎麼說都有三萬人之多,即使只是現在的殘軍,那也有黃龍殘部剩下的三四千人,高迎恩部被衝亂的一萬五六千人,數目不少了,也一樣並不代表明軍已經斬殺了至少一萬人的義軍。

    敗斬殺的義軍兵卒只多會有三千,剩下的都是逃散了的,總之不管怎麼說,幾萬人不會是一條心,眼看着這快要落敗了,自然就有人會趁機逃跑,這零零散散的,就逃掉了三四千,還有部分就更簡單了,眼看着打不過就要戰死,乾脆跪地投降,那也能還能剩下一條命來。

    反正這事也做利落了,義軍嘛,也不是第一次投降明軍了,只是和往常不同的是,這次是戰陣之上的跪地求饒,過去是藉機復起的計謀,只是誰能說下次沒再反的機會那還不一樣是計謀

    但即使如此,剩下的還有一萬七千的義軍裏,還是有不肯投降的,有些被擠在了一塊,有些被衝的七零落,一萬七千多人,倒是大部分都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耽羅府的板甲騎兵在其中橫衝直撞,雖然反賊顯然並沒想到板甲騎兵用不了多久,不過拿來完全擊潰這支義軍是夠了,至於耽羅府的步卒,纔是將流寇反賊分割成一塊一塊的最大功臣,相比起騎兵數量太少,只能衝過去衝潰,而不能造成太大的殺傷,畢竟這也只有五百人而已,即使一路踐踏着過去的,也就能讓反賊死傷個一、兩千人就頂天了,而耽羅府的步卒卻快速補上了板甲重騎衝過去的空擋,然後逐漸將被分割開來的反賊包圍絞殺。

    週而復始,順利得很,至少視線之內,能夠保持完整建制的,也就只剩下高迎恩身邊的三千親衛營了,而且,剩下也就是個時間問題,如果高迎恩還企圖頑抗的話。

    當然,高迎恩一點都不打算頑抗,甚至他在發現自己的大部人馬都被衝的七零落,根本撤不出來就選擇不管不顧的逃跑了,並且也因爲這次麾下只剩下三千人,而且這三千人都是老卒,跟了他高迎恩十年之久的也不在少數,不是些新近拉來的壯丁,也是揮如臂膀,走的極快。

    所以,一直用關注着戰況的方凱不得不承認,對方的將領顯然是一個通曉兵事的人,不管是之前用精銳披甲兵出動,還是之後果斷的壯士斷腕,即使是現在還能保持鬆散的流寇軍隊大致保持不亂,這已經是十分難得,因爲只有方凱自己知道,板甲重騎的衝擊力到底有多恐怖,即使如女真韃子這等戰力也撐不住的衝陣,和明軍打仗從來都是靠人數獲勝的義軍自然就不值一提。

    流賊大軍中的高字大旗一度讓方凱懷疑是高迎祥親自來了,雖然比不上後世的第一農民n派李自成來的那麼出名,但至少高迎祥此時還是闖王,也是陝地流賊的盟主。

    去年的滎陽大會鬧得沸沸揚揚,朝廷上上下下所有人都知道了,方凱自然沒到底不知道。

    不過在一開始抓到黃龍殘部的士卒聞訊後,自然就知曉對面的不是高迎祥這個闖王了,而是高迎祥的弟弟,高迎恩。

    這個人方凱還是有點印象的,不過此人倒不是因爲他有多出名,而是因爲李自成,高迎祥在兵敗死在孫傳庭手上後,高迎恩不但沒靠着高迎祥的威名頂替盟主之位,反而將闖王打殘部全都帶着投奔了李自成,認他爲主,不但讓李自成擴充了實力,吞併了闖王殘部,而且還一樣頂替了闖王的名號,這纔有了之後的闖王李自成。

    所以在想到這裏,方凱就不打算對高迎恩趕盡殺絕了,反正人也殺夠了,他又不是殺人狂,這朝廷的調令,本來就是做到就好,還有用得着明庭的地方,這才聽了崇禎的調令歸南京兵部調遣,客兵而已,想回去,鬧餉就行。

    頂多圖的是個名正言順,如今不但擊潰了流寇反賊,一會再去解了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