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民國清流.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第五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
    爭取抗日救亡的言論,一浪高過一浪。馬相伯、沈鈞儒、章乃器等二百八十三人聯合署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

    1935年,國難日益深重,爭取抗日救亡的言論,一浪高過一浪。

    5月4日,上海《新生》週刊發表易水(艾寒松)《閒話皇帝》一文。因語涉日本天皇,日方以“侮辱天皇”爲藉口,向國民黨當局興師問罪。國民黨畏於其淫威,竟與日本沆瀣一氣,查封《新生》,逮捕發行人杜重遠,判刑一年兩個月。釀成轟動全國的“《新生》事件”。屈膝媚日醜態令海內外所不恥。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聲討當局的運動,終以“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撤銷而平息。但至7月,國民黨又修正通過限制更多、規定更嚴苛的《出版法》,再次激起新聞界、文化界的抗議。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紛紛批判《出版法》。

    鄒韜奮辦《大衆生活》週刊,發表社會名流馬相伯、沈鈞儒、章乃器等二百八十三人聯合署名的《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要求“人民結社、集會、言論、出版之自由”。

    北平的張東蓀、謝冰心、羅隆基及“對政治並無野心,但是對國事不能不問”的梁實秋,共同創辦《自由評論》週刊。梁實秋發表《算舊賬與新開張》一文,其中說:

    國民黨自執政以來,最使知識階級分子感覺惶惑不安者,即是其對於思想言論的自由之取締干涉,且其設計之工、推行之廣、手段之嚴,皆遠過於北洋軍閥統治時代之所爲。

    梁實秋帶有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義批評理論,基本上是反文學主潮又不失鍼砭的,他的這段話,比簡單地罵幾句國民黨的反民主反自由的本質,要深刻得多,具有深遠影響。

    7月,何應欽按照“何梅協定”,命令隱藏一切抗日紀念物,討好日本。爲在抗日中捐軀的將士所立的“大青山公墓”墓碑也遭到遮蓋。胡適以詩《大青山公墓碑》諷之,他對中國戰勝日寇的信心已十分明朗:

    霧散雲開自有時,暫時埋沒不須悲。

    青山待我重來日,大寫青山第二碑。

    在爭民主、爭自由的洪流裏,大學生也投入其中。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校學生自治會聲明,“著作乃人民之自由,而北平一隅,民國二十三年焚燬書籍竟達千餘種以上……此外刊物之被禁,作家之被逮,更不可勝記”。

    冰心出版《平綏沿線旅行記》、小說集《冬兒姑娘》。朱自清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沈從文發表小說《顧問官》《八駿圖》《自殺》《新與舊》,出版小說集《八駿圖》。胡適發表論文《今日思想界的一個大弊病》、政論文《敬告日本國民》《華北問題》等,出版《南遊雜憶》《胡適論學近著》等書。林徽因創作小說“模影零篇”之《鍾綠》《吉公》,寫詩《城樓上》及散文《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蕭乾出版《書評研究》一書。

    一身重病,寧死不屈——詩人、散文家朱自清與郭沫若

    歲月和人格,構成逝者的歷史位置。

    朱自清是值得追思的。他的詩文有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他的人品也是清明高尚的。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散文大家之一。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散文便被譽爲“白話美文的模範”。是的,朱自清是極少數能熟練駕馭新文學語言,作品語言和結構均趨於完美的作家之一。他繼承了中國經典美文傳統,又發展了這一傳統。

    朱自清於散文美學範疇,提出了“意在表現自己”的命題,並在其散文創作中執着地表現人生的態度和自覺的審美追求,是對現代散文美學的一大貢獻。

    朱自清(1898—1948),江蘇揚州人。早年在家鄉就讀,1916年進入北京大學預科。爲提前投考本科,改原名朱自華爲朱自清,字佩弦。次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加入北大新潮社。後又加入鄧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到通縣等地講演,熱情宣傳新思潮。是年年底開始在《新潮》《時事新報·學燈》《晨報副刊》等報刊上發表短詩,如《睡罷,小小的人》《悵惘》《光明》《小草》等。

    1920年提前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到杭州、上海、溫州等地中學任教。他在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任教時,加入文學研究會,並與葉紹鈞、劉延陵編輯出版中國現代第一個新詩刊物《詩》。他的《送韓伯畫往俄國》,是一篇嚮往光明的詩作,把“紅雲”比喻蘇俄,讚美追求光明的友人“提着真心”,“向紅雲跑去”。《光明》則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正視現實的精神,“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當時,詩人並不知道怎麼“去造”光明,因此《匆匆》等詩,不免流露出悵惘之情。

    1922年,朱自清浸透着寂寞空虛情感的長詩《毀滅》誕生。此詩收斂起幻想,鞭策自己繼續追尋光明。兩百多行的篇幅,由低抑到輕揚的律調,曲折頓挫地抒寫自己的心境:

    從此我不再仰臉看青天,

    不再低頭看白水,

    只謹慎着我雙雙的腳步;

    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

    打上深深的腳印!

    1924年寫的《贈a。s.》等詩篇,表現了詩人反封建反帝的激情。而《血歌》是詩人在五卅慘案發生後,以“火山的崩裂”的憤激聲討帝國主義暴行的詩篇。散文《執政府大屠殺記》是詩人爲親歷“三一八”鬥爭而寫的揭露控訴軍閥暴行的檄文。這時期朱自清寫的散文《白種人——上帝的驕子》《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等,都從側面接觸了若干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

    1924年,朱自清結集出版了第一本詩文集《蹤跡》。1925年,由好友俞平伯介紹,朱自清北上清華大學任教授,創作由詩歌轉向散文,發表了《背影》《荷塘月色》等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代表朱自清散文較高成就的,大都收入《背影》《你我》諸集子裏。《背影》寫的是家庭發生變故的背景下,父親送別兒子時的一番情境,作者以簡約、樸素、親切的筆觸,表達對老父親的懷念之情。《荷塘月色》是明淨幽遠、意境卓絕的寫景散文。葉紹鈞這樣讚譽朱自清的散文:

    念起來上口,有時代口語的韻味,叫人覺得那是現代人口裏的話,不是不尷不尬的“白話文”。

    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華大學開設了“中國新文學研究”課程,後來還到燕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講授“中國新文學研究”,一直到1933年。

    從現在的講義內容上看,朱自清研究的是上自1898年,下迄1933年的文學狀況。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共有八章。1982年經人整理後,以“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爲題,發表在該年第十四輯《文藝論叢》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