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原文】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佈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譯文】

    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了這部經的妙義,深深的了悟金剛經的義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頂禮讚歎,並請示佛陀說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說的甚深微妙的經典,是我證得阿羅漢果,獲得慧眼以來,還未曾聽聞到的。佛陀!如果有人聽聞了這經法,而能信心清淨,那麼,他便有了悟實相的智慧,應當知道這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實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來說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執求、不住着,即名爲實相。

    「佛陀!我今日能夠親聞佛陀講這部經典,能夠信解受持,這並不是難事,若是到了末法時代,最後五百年,如果有衆生,在那時聽聞這微妙經義,而能夠信心清淨信受奉持,這個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爲什麼呢?因爲這人已頓悟真空之理,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分別了。爲什麼呢?因爲這四相本非真實,如果能離這些虛妄分別的幻相,那麼,就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執着了。爲什麼呢?遠離一切虛妄之相,便與佛無異,而可以稱之爲佛了。」

    佛陀見須菩提已深解義趣,便爲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聽聞這部經,而對於般若空理能夠不驚疑、不恐怖、不生畏懼,應當知道,這人是非常甚爲希有難得的。爲什麼呢?須菩提!因爲他了悟瞭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蜜,即不是第一波羅蜜,因六波羅蜜性皆平等,無高低次第,並沒有所謂的第一波羅蜜。五波羅蜜,皆以般若爲導,若無般若,就如人無眼,所以,第一波羅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實有忍辱波羅蜜,因爲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動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別?所以,忍辱波羅蜜也只是度化衆生的假名而已。爲什麼呢?須菩提!我過去受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我當時,因得二空般若智,沒有我法二執,所以,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執着。爲什麼呢?當時我的身體被節節支解時,如果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執着,便會生起瞋恨心。

    「須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羅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時,內心也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等的執着,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須菩提!菩薩應該捨離一切妄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該住於色塵上生心,也不應該住於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應當無所執着而生清淨心。如果心有所住,便會隨境而迷,就無法無

    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說:菩薩不應該有任何事相上的執着,而行佈施。

    「須菩提!菩薩發心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便應該如此不住相佈施。如來說,一切相無非是邪計謬見、業果虛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過是因緣聚合的幻現而成,非有非空。又說,一切衆生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聚合而成,生滅變化,不應着有,不應着空,應無所執着。所以一切衆生即不是衆生。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妄的、不虛的、如所證而語的、不說欺誑的話。

    「須菩提!如來所證悟的法,既非實有又非虛無。須菩提!如果菩薩心裏執着有一個可佈施的法而行佈施,那就像一個人掉入黑暗中一樣,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能不住法而行佈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見一切萬物。

    「須菩提!未來之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從這部經信受奉行、諷誦受持,即爲如來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聞悉見這人,成就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

    【註釋】

    *離相者,離一切幻相也。世間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這個幻相是虛而不實,所以執着取捨,處處爲幻相所惑。若能識破幻相非相,則外塵不入,真性便能呈現,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者也。

    義趣:

    義,即是「離相無住,妙有不有」的義理,如經文中「即非……」等;趣,即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是名……」等。

    慧眼:

    爲五眼之一,即是聲聞、緣覺二乘人,照見真空無相之理的智慧。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猶有法執存在,對真理仍是「霧裏看花」隔了一層,終未究竟。

    實相:

    實者,非虛妄之義。「實相」指無有本體,又名法性、真如、清淨心等。實相是無相的,假名之曰實相,其實是要「以言遣言」,千萬不可執者有個實體存在的東西,叫做「實相」。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福德之異名,功者,功能之謂也,佈施等善德,有福利衆生之功能,故謂之功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得聞是經」是聞所成慧,「信心清淨」是思所成慧,「即生實相」是修所成慧。依聞思修三慧,即可入三摩地,也就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是成就世間第一希有功德。

    信解:

    意指信後得解,亦指修行之階位,爲七聖一。鈍根者見此經能信之,利根者讀此經能解之,合謂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見,解者能破無明。

    第一波羅蜜:

    波羅蜜,意爲「到達了彼岸」。到彼岸的方法,總括而言,其有六種,即爲「六度」。其中「般若波羅蜜」一度最爲重要,故稱「第一波羅蜜」;其他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都要以般若爲前導,不然即如盲行。

    忍辱波羅蜜:

    六度之一。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的境。行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不免遇順逆二境,必須堅忍,纔不致礙道。忍,約可分爲三種:(一)生忍,對於人事方面的譭譽,皆能安然順受,不生瞋恚之心;(二)法忍,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的逆境,如飢飽、冷熱等非人力所造者,能處之泰然;(三)無生法忍,菩薩行諸度時,了知一切諸法無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將真智安住於理而不動。

    歌利王:

    意譯作鬥諍王、惡生王、惡世王、惡世無道王。佛陀於過去世爲忍辱仙人時,此王惡逆無道,一日,率宮人出遊,遇忍辱仙人於樹下坐禪,隨侍女見之,捨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處聽法,王見之生噁心,遂割截仙人之肢體。

    瞋恨:

    又云瞋恚,爲三毒之一。對於苦與產生苦的事物,厭惡憎恚,謂之瞋。能使身心熱惱,起諸惡業。

    無實無虛:

    無實,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見諸相可得,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皆是無實的,故說「身相非身相」、「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莊嚴非莊嚴」等;無虛,是「真空不空」,不住權乘非法,故說「是名身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塵」、「是名莊嚴」等。無實是不住有,無虛是不住空,離空有二邊,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義諦。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