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神祕莫測的懸案故事 >諸葛亮爲什麼打敗仗
    諸葛亮,字孔明,世稱臥龍先生,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少孤,隨從父諸葛玄生活,後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隴畝,勤學不輟,留心世事,抱定濟世拯民之志。建安十二年20,經劉備“三顧”爲軍師,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戰略方針,其後聯孫抗曹,赤壁一戰而成三方鼎立局面,幫助劉備在蜀建立起獨立政權。曹丕代漢,他積極支持劉備稱帝,任丞相。劉備死後,輔立劉禪,大權獨攬,決以政事。他曾五次率軍北伐,兩出祁山今甘肅西河西北,力圖統一全國。他任丞相時,抑制豪強勢力,勵精圖治,賞罰嚴明,並加強與西南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協作,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爲推動整個西南地區的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諸葛亮不僅是治國安民的能手,也是外交和軍事方面的奇才,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奇計妙策,層出不窮。他博望燒屯、火攻新野、巧奪荊州、智取漢中、舌戰羣儒、三氣周瑜、六鬥司馬懿,還有什麼借東風、空城計、八陣圖等,無不聞一知十,料事如神,成爲智慧和才略的化身。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於諸葛亮的超級智者形象都會留下深刻印象。

    可是仔細看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軍事才幹,卻驚奇地發現他領兵打仗有些外行,越到後來敗得越慘,甚至可以稱他爲常敗統帥。

    諸葛亮出山時,不到而立之年,完全是個青年書生。雖然他大言不慚地自比樂毅、管仲,卻沒有領兵打仗的實踐經驗。初出茅廬,取得了“火燒博望坡”的勝利,接下來便是“棄新野,走樊城”的失敗,使得劉玄德攜民渡江,弄得整個樊城雞犬不寧,劉備悲傷地竟欲投江而死。如果不是左右救止,恐怕早沒命了。

    敗走樊城之後,接着又是當陽之敗,嚇得劉備糜氏夫人投井而死,連兒子也差點扔掉。多虧鐵哥們兒張飛、趙雲捨命相救,劉備才從路斜投漢津。如果不是劉琦將其接往夏口,劉備恐怕還要狼狽多時。

    從客觀上,諸葛亮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的一系列敗績都與兵力太少有關,而且也缺乏可靠的根據地,所以累累如喪家之犬,被曹操追得惶惶不可終日。可是當蜀漢政權建立,尤其是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在各方面作了充分準備,爲了實現先主遺願,精心組織了六次伐魏戰爭,然而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創造了戰爭史上連戰連敗的罕見紀錄。

    蜀漢建興六年228正月,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親率大軍攻祁山,關中響震,形勢很好。後因錯用馬謖而失戰略要地街亭,導致蜀軍敗歸,諸葛亮上疏請自貶三等。同年十一月,諸葛亮聞魏軍東下,關中空虛,欲出兵北伐,遭到羣臣反對。他獨持己見,十二月間率兵出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圍困陳倉,其守將郝昭早有準備,堅決不肯投降。諸葛亮認爲率有精兵數萬,而郝昭纔有兵士千人,算計魏軍來不及救援,組織部隊輪番攻城,苦戰20餘日竟不克。蜀軍糧食喫光無力再戰,只好倉促撤退。諸葛亮以數十倍兵力竟攻不下一座城,可見其指揮才能如何。

    蜀漢建興七年22春天,諸葛亮組織第三次北伐。他派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魏將郭淮率軍急救,諸葛亮領兵出擊建威今甘肅西和縣北。郭淮避其鋒芒襲其後部,諸葛亮急得生病,得了兩座空城,就匆匆撤兵退走了。

    蜀漢建興九年231二月,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圍困祁山,用木牛運糧。老對手司馬懿率軍迎擊,雙方戰至六月,互有勝負。諸葛亮在進攻上邦今甘肅天水市時雖然搶收了些麥子,但終因糧草不繼,不得不宣佈退兵。

    諸葛亮返蜀三年,精心準備之後進行第五次北伐。他親自統領10萬大軍由斜谷進兵,這次接受因糧草不繼而退兵的教訓,實行分兵屯田,作長期打算。豈料司馬懿也下決心打持久戰,兩軍在渭南相持百餘日,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除去送女衣以示羞辱外,別無良策。後因心勞力絀,病卒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斜谷口西側。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種種神機妙算和深謀遠慮,一次又一次地落空。回頭看看這一連串敗績,真不相信是諸葛亮所爲,可是,這些都清楚地載於正史,不必爲尊者諱言,諸葛亮打敗仗是不用懷疑的。

    勝敗乃兵家常事,世界上沒有每戰必勝的將軍。諸葛亮雖然被裝扮成了智慧的化身,但他並非像人們想象中那樣完美。從諸葛亮一生來看,自提出隆中對到他任蜀相時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他是個很高明的政治家,也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家,但決不是第一流的軍事家,否則不會有這一系列的敗績。而且有些敗績很難原諒,其後果影響了全局。

    那麼,如此聰明的諸葛亮爲什麼老打敗仗呢

    缺乏實戰經驗,對於局勢把握不準

    凡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大都經過真刀實槍的搏殺,一步步積累起豐富的實戰經驗。而諸葛亮只是一介書生,雖然號稱熟讀兵書,精研兵法,但畢竟沒有經過殘酷戰爭的錘鍊,也缺乏親自帶兵打仗的實踐。他在出佐劉備之後,直到白帝城託孤,從沒有指揮過什麼大戰。博望坡是“軍師初用兵”,但實際上的燒屯之戰是劉備打的;赤壁大戰把諸葛亮成神仙,但主要指揮者是東吳青年將領周瑜;劉備平定益州之戰很是精彩,主謀者是龐統和法正;智取漢中是劉備親自出馬,制定作戰計劃的卻是法正。以後諸葛亮的南征,主要是政策方面的成功。至於“七擒七縱”之事,三國志沒有記載,連孟獲這個人也沒有。清代通鑑輯覽認爲屢縛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爲甚,又可七乎”此事有無,史學界尚在爭論,因而不能作爲諸葛亮的成功戰例。還有“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等,都是羅貫中借別人的故事美化諸葛亮,這與他的什麼神機妙算毫無關係。

    此外,諸葛亮的一系列敗仗,與他把握形勢不準、固守陳舊戰略方針有直接關係。有專家學者指出,隆中對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是對的,使劉備迅速擺脫了困境,找到了立足之地。但是,戰爭的形勢瞬息萬變,在形勢變化以後,諸葛亮沒有分清戰略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其“逐鹿中原”的方針是錯誤的。諸葛亮認爲“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這種分進合擊的鉗形攻勢,顛倒了主力和偏師的關係。棋失一着,使劉備失去了惟一可以問鼎中原的寶貴戰機。

    還有西蜀的一系列敗仗,也與諸葛亮過時的戰略方針直接相關。漢獻帝東遷之後,原先富足的秦川一帶變得經濟凋敝、人煙稀少,民力財力日顯窮蹙,難以支持劉備大軍逐鹿中原。可是諸葛亮昧着心眼,仍然主張堅守秦川,而又無力東進,真是得不償失。戰略要地荊州上通宛洛,下控孫吳,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可是蜀軍在此兵力不足,又偏放了個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的關羽。偶有一二個勝仗,衝得頭腦發昏,關羽不僅失了荊州,連父子二人性命也給丟了。而上庸、江州的蜀兵爲什麼不救諸葛亮的英明預見到哪裏去了實踐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馬謖丟街亭,都與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勢有關,和他不能正確把握全局有關,照他這樣指揮作戰,豈有不敗之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