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九十七章 開國太祖的國策
    沒錯,以仁治國幾乎是宋朝的國策,這也是由太祖制定的,因爲太祖皇帝趙匡胤出身亂世,所以在登上皇位之後,他制定的許多國策,都是來源於他當年的經歷,可以說真的是在爲百姓考慮。

    如他制定的國策中有兩條,第一條是重文抑武,也就是儘量不要發動戰爭。

    第二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上書言事人就是諫臣,這等於是給士大夫們發了一塊免死金牌。更重要的是,終宋朝一代,這條禁令都被執行得非常徹底,政見不合最多就是貶職,讓他離自己遠點,不聽不聽,王八唸經。

    所以宋王朝前後三百餘年,的確鮮見對文人士大夫和批評朝政的人開刀,甚至多次因爲這條老規矩而朝令夕改,刀下留人。

    這都是因爲在宋朝建立之前,唐朝滅亡之後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讓得趙匡胤看明白了,戰爭雖然能帶來土地,但是在戰爭中百姓卻是最爲痛苦的,戰火讓不少人流離失所,骨肉分離。

    因此他重文抑武,穩定民心,讓百姓能夠安心生活。

    特別是第二條不殺言官及士大夫,則是趙匡胤希望宋朝歷代皇帝,能夠廣開納諫之門,不要在宮中閉目塞聽,忘記了忠言逆耳的道理。

    可以說,這些國策,在後世的宋朝帝王手上,都有很好的繼承,所以宋朝才能延綿三百二十年的國祚。

    這一國策也不負衆望,給文人積極參政議政創造了一種極爲難得的寬鬆氛圍和良好環境,亦保證了政治上的相對清明。

    比如當蘇東坡因爲反對宋神宗的改革而幾乎按罪當誅時,就在屠刀即將舉起之際,宋神宗猛然想到“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最後也只好強壓下心頭的怒火,主動說服御史,把蘇東坡貶官降級了事。

    蘇東坡也因這條祖訓,從黃泉路上撿回了一條性命,得好好燒燒香感謝感謝太祖皇帝。

    也很簡單,之所以立下這些國策,就是因爲在趙匡胤的眼中,一百個文臣的貪濁,其危害性也不如一個將領的作惡,所以纔有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他就是下決心要用文人治國理政,儘管是最低程度的安全保證,但卻給文人從政爲官、發揮才幹、敢於直言、恪盡職守,創造出了一種難得的寬鬆氛圍和良好環境。

    因此當時纔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畢竟趙宋官家這樣讚美讀書人是因爲秀才是不會造反的,而且就算是想造反也是造不成的,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嘛,而換做武人就不好說咯。

    不光給讀書人官職和名聲,宋朝對文人的工資待遇也歷朝罕見,各種工資補貼拿到手軟,不用貪污都能買豪宅美妾。

    包括百姓也一樣,有許多的福利政策,老人,小孩,孤兒寡母,都有一定的補貼。

    包括此時的仁宗皇帝,更是以仁德治國的典範,將太祖定下的國策完美的繼承了下來。

    在位期間雖然也與西夏有徵戰,與遼國有增幣求和等紛爭,但總體屬於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有盛世景象,史稱仁宗盛治。

    歷代對他的評價都及其之高,說:“宋之英主,無出仁宗。”

    並將它與漢文景兩位皇帝相比,而清朝的十全老人更是將他與李世民、康熙皇帝並列,成爲其最敬重的三位帝王之一。

    而關於仁宗皇帝的一生,民間有四句順口溜廣爲流傳:

    狸貓太子何曾換,慶曆新政不終全;克己納諫尚勤儉,仁宗仁名天下傳。

    這四句幾乎概括了趙禎一生的幾個重點。

    狸貓太子何曾換:

    不必說,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膾炙人口,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說的是宋真宗晚年兩位妃子同時懷孕,劉氏自己的孩子夭折,爲了爭奪後位,她用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把李氏的兒子換了過來,於是劉氏成了皇后,李氏被打入冷宮。

    後來這個孩子被立爲太子,又在包拯的幫助下得知真相,與李氏母子相認。

    這個故事出自古典小說《三俠五義》,真的是想象力豐富至極,能想出剝了皮的狸貓這麼個經典道具。

    不過這個故事也並非全都是杜撰,也有一定歷史原型,比如李氏原是劉氏侍女,後被寵幸也封爲嬪妃,生了兒子後劉氏要撫養,她也不敢不給。

    直到仁宗繼位後才知生母是李氏,那時候李氏已亡故,仁宗聽說李氏是被迫害致死,於是開棺驗屍,結果發現是盛裝入殮,這才依舊孝敬“養母”。

    慶曆新政不終全:

    說的是仁宗時候,國內土地兼併嚴重,官員、軍隊冗員極多,與名目繁多的冗費合成“三冗”。

    於是宋仁宗用范仲淹等爲相,負責變法,史稱慶曆新政。

    只不過這個新政忙了一年多就失敗了,而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也先後被排擠離朝。

    只是慶曆新政雖然失敗,卻爲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基礎。

    克己納諫尚勤儉:

    說的是宋仁宗克己納諫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喫飯喫到沙子,卻不肯說,害怕下面人因此獲罪;比如看到隨從沒準備水壺,就忍着口渴不說,害怕他們爲此獲罪。

    納諫的故事也多,比如朝臣建議裁減宮人,身邊的太監不屑,他直接就把這些太監裁撤了。

    又比如有人爲他進獻美女,朝臣建議他遠離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將這些美女送走。

    最出名的是他原本想爲寵妃的孃家人升官,包拯力諫不允,唾沫星子都飛到他臉上了,他擦擦臉,無可奈何作罷。

    仁宗仁名天下傳:

    乾隆將他與康熙皇帝、唐太宗並列,史書稱其爲帝王中第一“仁君”。

    乃至於他駕崩的消息傳到市井街頭的時候,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都失聲痛哭,趕着到皇宮外面爲宋仁宗送別。

    這是真的,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市民們全都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

    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裏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特別是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連“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喫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