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一百八十四章 打仗帶來的壞處
    聽完李小魚這首《破陣子》後,震驚之下,所有人都沒想到,他一個年紀輕輕的武舉生,竟然能寫出如此豪情萬丈的詩詞來,也是忍不住立即出聲讚歎道。

    “好!好一個‘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簡直太豪邁了,寫的真好。”

    “是啊,聽得我真的是熱血沸騰,感覺比文舉生老爺的那首《從軍行》還要更加的令人心潮澎湃啊。”

    “可不是嗎,這兩首詞的意境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文舉生老爺的那首《從軍行》是塑造了一個三十歲的中年將軍,渴望在戰場上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從最後一句‘長驅空朔漠,馳捷報明王’就可以看出。”

    “而王華這首也一樣,只不過他塑造的是一個年邁的老將軍,雖然也渴望建功立業,殺敵報國,從詞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就可以看出。”

    “但只可惜這是一個壯志未酬的老將軍,雖然有心報國,卻始終沒有機會一展所長,蹉跎了歲月,所以徒留下了‘可憐白髮生’的感嘆,豪邁之中,更突顯出了一抹悲壯啊。”

    “對,所以我覺得王華這首詞更加感人,因爲他寫實,你們沒感覺這首詞隱含的內容和現在的時局非常相似嗎,有無數的熱血將士也想再度北伐,將被遼人佔據的大好河山給收回來,一展漢唐雄風,也徹底解決我朝的邊患問題,讓遼人再也不敢南下牧馬。”

    “可朝廷諸公早已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戰,畏懼到現在,更怕因爲戰事一開,武將趁機崛起,威脅到他們的地位,所以只知道一味的求和,讓多少熱血的邊關將士可憐白髮生啊。”

    “哎,誰說不是呢,這西北的李元昊都快稱帝了,屢次犯邊,可朝廷諸公還是不敢打,不僅不敢打,還派人去壓制楊宗保將軍,想奪了他的兵權,真是可悲啊,咱們大宋男兒什麼時候獲得這麼憋屈了,連隨便什麼跳樑小醜都敢在咱們眼前蹦躂,這要是太祖時代的話,早打了,說不定連李元昊的首級都割下來傳閱三關了。”

    “行了行了,別說了,再說下去,擔心皇城司的探子把你抓起來。”

    “嗨,哪用得着這麼小心,我也只不過是隨便發發牢騷而已,再說了,我說的這不是事實嗎?難道有錯啊?”

    “……”

    一時間,因爲李小魚這首《破陣子》,是引得大家思緒萬千,發出了各種各樣的感慨,紛紛開始對朝廷鍼砭時弊。

    的確,李小魚的這一首詞,戳到了此時大宋朝的痛處,或者說,文官們的痛腳。

    因爲朝廷太過壓制武將,或者說把持朝政的文官們太過壓制武將,不敢輕啓戰端,的確讓無數渴望殺敵報國‘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將士,最後徒留下‘可憐白髮生’的感嘆。

    之所以如此懼怕打仗,是因爲一方面文官們擔心勞民傷財,畢竟打仗太費錢了,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費力不太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只要一打仗,就有武將趁機崛起,勢力和影響力不可避免的提升,威脅到他們的地位,這對他們來說,纔是最難以接受的,生怕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如此崇高的地位,就此付之東流,再也一去不復還。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的,比如宋夏戰爭,就有狄青趁機崛起,成爲聞名天下的人物,不管是在軍營中,還是民間,都博得了交口稱讚。

    畢竟百姓們雖然重文輕武,看不起一般的武夫,但是對於能在戰場上建立赫赫功勳,打出國威的武將,還是很敬重的。

    所以一時間成爲了當時大宋朝堂的風雲人物,步步高昇,都差點當上宰相了,這自然引起了全體文官的反彈,心想決不能讓武將擁有如此大的地位,不然他們將寢食難安。

    於是,往他身上各種潑髒水,說他家的狗頭上長犄角,而且冒怪光,這是大不祥的徵兆,可能要造反,要求趙禎趕快把他給擼下去,免得造成大患。

    趙禎本來對此不信的,畢竟就是他做主任用狄青,給了他顯赫的權勢,未免不是想用他來制衡滿朝文官。

    只可惜,狄青一個勢單力孤,根本禁不起所有文官的攻擊,在當時,不管是在朝的還是在野的,人人都以參閡狄青爲政治正確,不僅狄青扛不住,趙禎也扛不住,只能匆匆將狄青給擼了下去,然後,很快這位大宋朝能征善戰,傳說中武曲星下凡的戰神,就此鬱鬱而終。

    包括後來的韓世忠和岳飛都一樣,都是因爲戰爭而崛起,獲得了顯赫的權勢,特別是兵權,於是,才遭到了滿朝文武的攻擊,一個鬱鬱而終,一個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

    特別是岳飛,爲什麼秦檜和趙構要殺岳飛?僅僅是趙構擔心岳飛迎回二帝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嗎?

    不,而是在當時,提起軍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家軍,想到的是岳飛時,他就必死無疑了。

    因爲岳飛是武將,而且權勢實在太大了,打着一心北伐,要迎回二帝的旗號,隱隱有尾大不掉之勢,趙構和滿朝文官根本控制不住,才迫不得已做出這個決定,而且是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將他召回,就怕岳飛不聽號令,可見岳飛權勢之大。

    畢竟如果岳飛完全聽從趙構的命令的話,只需一道金牌就夠了,可最後卻連下十二道金牌,並且把這個消息給散佈了出去,就很說明問題。

    有可能最開始根本不聽他的命令,打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號,繼續北伐。

    因爲岳飛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權勢太大,已經被滿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後,等待他最好的結局,也是和狄青一個下場,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從龍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說不定還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最後功虧一簣,不僅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還斷了他的糧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個千秋忠骨的美名。

    而且,最後徹底下決心決定殺岳飛,也不僅是出自趙構的決定,而是得到了幾乎滿朝文官的贊成和默許,即使人人都知道莫須有,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個不字。

    只有和他同爲武將的韓世忠出來替他說了幾句話,結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樞密使的職位,打發去鄉下種田去了。

    這都是戰爭帶來的壞處,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們才討厭戰爭,怕武將趁機崛起,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錢買和平就儘量用錢買和平。

    可惜,花錢買來的和平,終究是紙上的和平,並不牢靠,人家認賬的時候才作數,不認賬的時候想什麼時候撕毀就什麼時候撕毀,始終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