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官員們的年終獎
    不論是唐宋的基本工資豐厚,還是明清的雖然工資微薄,但計劃外收入豐厚,總之都還算不錯。.1kanshu

    而除了這些朝代外,歷史上還有一個奇葩朝代,別說微薄了,是壓根就沒有工資。

    你沒有看錯,作者菌也沒有寫錯,這個朝代就是北魏。

    可能大家對這個朝代並不熟悉,乍一看還以爲是曹操的魏國,但其實不是,這是一個南北朝時的朝代。

    三國兩晉一南北嘛,北魏王朝算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國家了,可雖然如此,它的許多制度、章程最初卻顯得頗爲原始稚嫩。

    就拿官員的工資,也就是俸祿來說,北魏是從道武帝重建代國的登國元年算起,一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八年才“班祿”(給官員發工資),文武百官“零薪上崗”的時代,居然長達98年。

    史書記載,這98年裏北魏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錢貨無所用”,這道理不難理解:連官員都一文不名,市場上又何嘗用得着錢幣?

    這個原因便是,當時天下分裂,列國征戰,遊牧民族出身的北魏主要靠按部落傳統方式分配戰利品,維繫各級官員的生計,並滿足他們的致富念頭。

    也就是老套到不能再老套,原始到不能再原始的以物易物。

    北魏這個國家開始用錢,是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當年皇帝下詔“天下用錢”,並開放民間鑄錢。

    具有創造性的是,北魏在一開始就確定了錢的換算公式,即一匹絹摺合法定貨幣太和五銖200文,這應該是中國首次以立法形式,規定錢幣的換算價格。

    但如此煞費苦心的安排,收到的效果卻十分的具有戲劇性。

    因爲法定貨幣太和五銖只能在京城洛陽的幾個官辦市場裏流通,其他市場、地方要麼不收錢幣,要麼只收古錢,不收新錢。

    對此,北魏君臣們絞盡腦汁,想出了各種對策,包括收回鑄錢權,但都沒用,問題一直到北魏滅亡都沒能徹底解決。

    其實當時的北魏並非沒有明眼人,大臣楊侃和高恭之等就曾做過“金融市場調查”,並發現了箇中奧妙,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太和五銖不是真正的“五銖”。

    需要說明,這裏所說的太和五銖,不是數量,而是重量,錙銖必較這個詞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銖在古代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是重五銖的錢,不是一共五枚錢。

    按照高恭之的調查,太和五銖名義上重五銖,按二十四銖一兩計,一銖重0.65克,五銖錢的重量,應在3.25克左右。

    但北魏的太和五銖卻“無二銖之實”,即不到1.3克重,缺斤少兩達60%以上,品質之差,到了串起來會破,放在水面上不沉的地步。

    很顯然,這種奇妙的“剪刀差”便人爲的在市面上造成了兩種錢,即普通的五銖(古錢)和新鑄的太和五銖。

    在政權控制力、尤其對自己所不熟悉的商業流通領域控制力尚薄弱的情況下,又如何能強令這兩種壓根不是一碼事的錢,按同等面值流通呢?

    所以老百姓們壓根就不買賬,不認可這種錢幣的存在,連老百姓都不認,官員們又如何認呢,發這種錢當工資,基本等於沒發一樣,所以當時的官員也很苦逼。

    ………………

    同時給大家科普一下,古代的官員們,除了基本工資外,其實還有年終獎的。

    你也沒有看錯,作者菌也沒有寫錯,的確是年終獎,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年終獎是一個現代詞語,但其實不是,年終獎在我國很早就有了。

    像是在東漢時期,一到臘月,皇帝就開始給文武百官發年終獎。

    《漢官儀》中記載“臘賜”一項爲:大將軍、三公各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進、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賁郎、羽林郎3千。

    據說當時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只有17500錢,領這一回年終獎,相當於一年的工資了,年終獎算是相當豐厚了。

    到了宋代就稍差一點,因爲宋代官員的俸祿已經很高了,前文說過了,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所以工資很高很高,那點年終獎與之比起來,就顯得不值一提,但也發。

    每年冬至,皇帝給高級官員們發年終獎,宰相、樞密使以及曾經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兩罈子黃酒而已。

    宋代時期的一石大概裝米55公斤、裝面30公斤,2石米約100公斤,5石面約150公斤,即便加上5只羊,頂多也就值幾千塊錢。

    之前講過,我們所熟知的著名清官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有工資(月料),有餐補(餐錢),有飲料補貼(茶湯錢),有取暖補貼(添支錢),全部加起來他的年薪足有上萬貫,按當時的購買力摺合成人民幣約爲一千多萬元,所以說宋代的那點年終獎跟年薪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剛纔兩個朝代不是平時工資高年終獎少,就是平時工資少年終獎高,但是也有個例,比如在明朝,各級官員平時的俸祿就很少,而政府發放的年終福利也很少!

    但是當時的地方官員會有很多“額外收入”,相較之下京官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只能喫老本,但是因爲佔據着地理和信息的優勢,地方官想要獲取核心信息的話就要巴結京官。

    這時他們會在年終的時候把錢財孝敬給京官,以此來和他們拉近關係或是瞭解朝廷的動向,這也算是年終獎了。

    至於清朝的話,清朝皇帝年底多用荷包來賞賜大臣,這賞賜的荷包裏究竟會裝着多少錢呢?

    歲末皇帝賜給蒙古親王的那對大荷包裏,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又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這也算是挺豐厚的“年終獎”了。

    再往後的民國時期,商店的夥計、公司的職員一般也都有年終獎。

    年終獎有多有少,掌櫃或者經理可能有上千塊或者幾百塊大洋的年終獎,夥計和普通工人有個幾十塊或者幾塊大洋的年終獎已經很不錯了。

    商鋪和作坊都有一批學徒,學徒一般是沒有工錢的,可是卻有年終獎。

    大方的老闆會給個二三十塊大洋的紅包,小氣的老闆會管學徒一頓好飯,這頓好飯也可以算是年終獎。

    那時候一年360日(陰曆),地主家的長工喫肉的日子大概有20多天。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