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二百四十八章 科舉制度的發展
    好了,需要再插一句題外話,既然前文已經說到了科舉制度,那作者菌有必要給大家簡單的說一說,關於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到底怎樣。

    衆所周知,科舉制度最早誕生於隋朝,由還算是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楊堅創立,只不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僅僅是初步成型而已,很是很粗陋,也不算太公平。

    因爲唐代時的考試規則還不太嚴密,在考試前,考生往往就會將自己的作品呈送給當時有影響力的高官,稱爲“投卷”或“行卷”,希望能博得他們的讚賞,以便先聲奪人,影響考試結果。

    所以這裏面可操作的空間就太大了,許多人在考試之前,就已經知道誰能中狀元,誰不能。

    畢竟考生已經提前知道考試的主考官是誰,然後寫一篇文章交給主考官去看,讓主考官對你有印象,這樣想要他百分百的公平公正,怎麼可能。

    再加上唐朝出了筆試外,還有面試,所以即便你筆試過了,還要面臨一道難關。

    唐朝的面試大概由以下幾部分組成:首先是身言書判。

    所謂的身,就是看你身材樣貌是否端正,這點十分重要,據說鍾馗當年雖然科舉考試筆試考了第一,但因爲其樣貌難以恭維,所以面試官看到鍾馗的樣貌之後,就直接將其刷了下來,將之給氣得活活撞死,不得不說,很是悲哀。

    而所謂言,就是看你吐字是否清晰,要知道唐朝時期普通話並未普及,江浙一帶考生面見聖上時說的話語皇帝要是聽不懂,那肯定是被刷下來了。

    所謂書,就是書法,也就是要求你字跡要寫的工整,這一環節稍微能好些。

    而最難的就是判了,這算是爲真正的王公貴族和門閥世家子弟們開後門了。

    因爲所謂判,就是判案。

    大家都知道,寒門子弟雖然熟讀經書,可也正是因爲太過用心讀書,很多人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甚至有人連生活技能都不會,自然很少有人接受過判案這方面的訓練。

    但這些王公貴族包括門閥世家的子弟則不同,自小的環境給了他們不少訓練的機會。

    因此單憑這一環節,就有不少寒門子弟被擠掉,而讓得這些權貴人家大放異彩。

    雖然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都在積極的推進科舉制度的改革,也選拔了大量的寒門人才,想以此來對付當時的門閥世家。

    甚至有一次考試之後,看着新科進士魚貫而入,入朝堂拜見皇帝,唐太宗還高興得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但其實都是他想當然而已,哪那麼容易啊。

    畢竟當時世家纔是學術方面的權威,掌握着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權,對他們來說,中舉簡直不要太輕鬆,而對普通百姓來說,則不要太難。

    而且唐代的科舉考試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考試的內容算是相當複雜,常科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種科目,最爲重要的是明經和進士。

    唐高宗李治以後,進士科逐漸重要起來,許多宰相權臣等都是進士出身,由於考試時間都在春天,因此科考被稱爲“春闈”。

    而卻唐代科舉取士規模很小,進士科得第很難,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新科官員中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只佔5左右。

    而且,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資格,不想後來的明清,只要中了進士,幾乎能百分百的做官,在唐朝,你只是去得了資格證,還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作官。

    不過無論如何,這對於寒門學子來說,中了進士,還是如同鯉魚跳過龍門一樣值得慶賀,科舉成績公榜之後,進士及第稱“登龍門”。

    第一名曰狀元,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

    宴會以後,新科進士們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顯示榮耀,中進士因此又稱爲“雁塔題名”。

    新科進士的各種聚會慶賀活動中,有很多王公權貴參加,有很多權貴就在聚會中甄選女婿,這對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嬌妻的窮酸學生來說,自然美是天大的喜事。

    唐代詩人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以此表達高中後的愉悅心情。

    柳宗元常科登第後,經吏部考試合格,即刻被授予“集賢殿正字”。

    相反,一些通過了科舉考試卻沒有通過吏部考試的人則沒有那麼幸運,只能到地方上去任官員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比如韓愈在考中進士後,吏部考試三次都沒有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如此才總算踏進了官場。

    而且唐代科舉,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名人推薦,考生因此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趨之若鶩。

    上面都已經說了,這種體制隱含着很大的裙帶關係和**傾向,但也的確有很多學子因爲才華顯露頭角,算是有利有弊吧。

    像是大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結果受到了極力稱讚,白居易的仕途因此得益不少,不然他想要在詩人輩出的唐朝,嶄露頭角,也沒那麼容易。

    而武則天時期,女皇帝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

    一旦通過了前面考試,學子們便可以到殿堂之上由皇帝親自考問,這無疑是莫大的榮幸。

    但在,唐代殿試還只是偶然行爲,沒有形成制度,一直到了宋朝,才固定下來。

    此外武則天還開創性的設立了武舉,考試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科目,由兵部主考,“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武舉考試算是在唐朝末年的混亂時期發揮了重要作。

    因爲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郭子儀,就是武舉出身,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是中國曆代武舉生中唯一一位官至宰相者。

    此外唐朝還誕生了一位文武雙科狀元,此人便是鄭冠。

    823年,鄭冠高科狀元,828年,鄭冠又中武舉狀元,他因此成爲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中武舉狀元的人。

    此外除了考生們可以自己聯絡考官,培養感情外,官員們也可以向選拔部門推薦自己心儀的考生,這稱爲“公薦”。

    同時因爲唐朝是一個詩歌的王國,所以在開元天寶年間,進士科甚至一度只考詩賦,不考其他,也偏離了選官的主旨,算是不務正業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