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求質量求速度
    想出讓兩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舉生以武會友,通過打一架來決出勝負,評定誰是文狀元,真的是狗血到了極點,也不知道當時趙匡胤腦子裏到底是咋想的。

    不過既然這位天字第一號人物已經決定了,那還有什麼好說的,於是王嗣宗和陳識二人,雖然都是文弱書生,可爲了那萬衆矚目,僅有也是唯一的狀元席位,自然是拼了。

    就見比賽一開始,二人便瘋狂的大打出手,扭打在了一起,場面一度是十分激烈,雙方你來我往,你給我一拳,我就給你一腳,雖然具體功夫不知道如何,當想必王八拳一定使的十分出色。

    最後因爲王嗣宗的體力和耐打能力都要更強一些,可能是農村來的,讀書之餘也幫着幹些農活吧,所以是僥倖勝過了嬌生慣養的陳識,所以最終王嗣宗將陳識揍趴在了地上。

    答應之後,大喜之下,王嗣宗也毫不含糊,爲了避免對手翻盤,是直接跑到趙匡胤面前大喊道:官家,臣勝之。

    於是宋太祖趙匡胤見狀,是十分高興,覺得這傢伙能文能武,打架也不含糊,敢下死手,打悶棍,心狠手辣的,頗有幾分自己當年的風範啊,是個人才,值得培養。

    於是就以此定了他爲狀元,大家說奇不奇葩,搞不搞笑,只能說真的是太別具一格了啊。

    也因爲是打架贏來的狀元,所以王嗣宗就因此而被當時的人們戲稱爲“手搏狀元”,真的是搞笑至極。

    但大家千萬不要笑,這是真的,宋朝真的有這一奇葩制度,而且還一直延續到了宋太宗時期,都依然遵循老趙的這一舊制。

    也就是誰寫的快誰當狀元。

    這樣短則一年,長則三年舉行的一次科舉考試,都毫無變化,不以文采見長,而完全以下筆速度爲取捨標準,誰是“快槍手”,誰就有可能當狀元,大家說說,當時的文人墨客容易嗎?迫不得已,只能人人都被破去當“快槍手”了啊?

    當時的文獻都曾記載,“太宗時試進士,每以先進卷者爲第一”

    所以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呂蒙正,到後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快得不行,基本上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想都不想,文如泉涌,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卷成了狀元。

    可是雖然“以先進卷者爲第一”,然而皇帝們的初衷並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爲唯一的取捨標準,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想法雖好,可凡事斷章取義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實到了下面就變成了無所謂好、只尋求快了。

    於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拼亂湊,“惟以敏速相誇”,只要下手快就行。

    於是從太平興國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間,科場拼湊之風、輕浮之風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勢。

    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舉子李庶幾甚至牽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作文競賽。

    他把那些將要參加當年壬辰科考試的舉子們,集中在京城一個燒餅鋪裏,以廚師烙好一個餅的時間完成一韻詩者爲勝,鬧得路人側目,沸沸揚揚。

    這件事情也輾轉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裏,他心想這不是拿堂堂國考開玩笑嗎?

    於是宋太宗趙光義雷霆震怒,狠下心來,決定採取措施來好好殺殺這股歪風邪氣,徹底的整頓一下考場紀律,將那些投機取巧者桶桶給掃地出門,做好宋朝的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他的做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殿試的時候,宋太祖趙光義特意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擬了這道非常冷僻的賦題。

    他就是要看看這些平日以敏速相誇的考生們,在面對這道足以摳破頭皮的難題的時候,是如何抓耳撓腮的,看看還有沒有人敢在這道題上耍小聰明,爲圖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寫完就交卷。

    也果然,還真有那缺心眼的傢伙中計,考題發下去不久,其他大部分考生都還在眉頭緊鎖之際,一個叫李庶幾的傢伙,是自作聰明的開始作死了。

    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對不對,覺得只要快就行,是草草成篇,亂七八糟的寫了一通就搶先交卷了。

    看到他那輕鬆得意的樣子,宋太宗趙光義自然是氣得怒火中燒,當衆發火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對着李庶幾就是大聲呵斥,還當場他把轟出了考場,搞的這傢伙灰頭土臉的就跑了出去,感覺沒臉見人了。

    於是這次,投機取巧的李庶幾落了榜,而答題慢慢騰騰的孫何卻中了狀元。

    從此,在趙光義的大力整頓下,考場之風才慢慢恢復正常,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爲標準,科場也就再也沒了“快槍手”的市場了。

    大家都重新變得謹慎起來,開始用心答題,不求速度但求質量。

    好了,就像剛纔所說,也正是因此,不僅開創了文舉生告御狀的先河,也開創了趙宋官家殿試親選狀元的先例。

    而且需要給大家簡單說明的是,在宋初的時候,科舉考試最早是每年舉行一次,宋仁宗時改爲兩年一次,一直到宋英宗時才改爲三年一次,後來就沒在更改,定爲三年一次,成爲定製。

    而考試合格者,尚書省列名發榜,稱爲“進士”。

    只不過宋英宗時,又因爲考官的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再次敲響了登聞鼓,要告御狀,宋英宗只得另派考官複試於殿上,殿試之後,按成績分成等級,各等級的名冊及其試卷最後都報皇帝呈批,此事纔算了結。

    於是,朝廷也才規定,以後凡考取第一、第二等爲第一甲,賜以進士及第,第三等爲第二甲,賜以進士出身,第四、第五等爲第三甲,賜以同進士出身。

    皇帝將這三甲進士名單確定下來後,派人在殿前唱名宣佈,稱爲“臨軒唱第”。

    據史書記載,宋朝共開科次,其中北宋次,南宋次,共取進士人左右,有可考的狀元人。

    也正是自從讀書人敲響登聞鼓告了御狀後,宋朝的科舉考試在省試之後開始加上了殿試,這成爲一種制度,到了元、明、清等朝代依然沿用未改。

    只是因爲小蝴蝶震動翅膀的緣故,隨着李小魚的到來,恐怕這羣倒黴的文舉生又要告一次御狀咯,就不知道這一次,他們還能改變些什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