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三百零三章 同化與融合
    當然,前文說了漢人胡化,這是一種歷史的選擇,算是多數服從少數,但我們知道,其實更多時候是少數服從多數,也就是胡人漢化。.25shu.

    的確,胡人漢化在中國的古代社會的歷史進程上纔是大勢所趨,因爲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同化性,能很強大的將其它文化迅速融合,最後成爲統一的文化。

    所以如果大家去翻看中國歷史教科書的話,就常常會看見一個名詞,叫做“民族大融合”。

    不過需要說明,人們往往理解的“胡人漢化”,就是胡人被我們同化了,變成了我們自己人。

    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怎麼說呢,在“胡人漢化”的同時,也伴隨着“漢人胡化”,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誤解,主要表現是漢語和以儒家爲代表的文化最終被少數民族所接受,從而掩飾了漢人不斷被人數相對極少的異族不斷征服的恥辱吧。

    大家都知道,民族大融合主要集中在北方,在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進行,兩晉南北朝時期,有所謂“五族胡亂華”。

    到了宋朝,自然也少不了一段悲傷的血淚史,像是先亡燕雲十六州與遼,再亡中原與金,最後亡全國與元,元也成爲第一個統治全國的少數民族。

    不過蒙元雖然統治了全國,但是並沒有漢化,漢人和蒙古人之間始終很隔閡,蒙元退出中原之後,其生活依舊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蒙古人還是蒙古人,蒙元對漢人生活的影響也很有限,想來也就是“青花”和“回民”吧。

    而“漢人胡化”最爲明顯的就是更後面的滿清了。

    因爲滿清入主中原,與蒙元不同的是,它立足於長期經營,因此開始了全面的漢化,促進了本民族的發展,給。

    但是,它所執行的政策卻全面阻滯了中國整體的發展,使得中國由一個先進國家變成了一個完全落後的國家。

    滿清不僅有階級矛盾,還有民族矛盾,滿清對漢人的政策,歸根到底就是五個字,“屠殺與奴化”。

    像是在戰爭中對平民進行屠殺,這就太多了,大家都知道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按照人口比例計算,絕對不比日本鬼子遜色,進行種族滅絕,發佈“剃髮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許多愛國志士不堪受辱,當了道士。

    最嚴重的是大搞“文字獄”,捕風捉影,尋章摘句,“維民所止”、“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是“文字獄”的例子。

    在滿清,不僅根本沒有任何學術自由,而且使知識分子成爲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

    因此,滿清沒有任何學術上的創造,最爲風行的是戴東源的“考據之學”,專門在故紙堆中討生活。

    滿清自己是少數民族政權,卻千方百計挑動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在西北,大肆屠殺回民,壓制回民發展。

    要知道回民在蒙元時期本來是二等公民,到了滿清末年,已經只剩下“三把刀”了,在漢人中間,“以華制華”,拉攏無恥的士人做它的走狗,搞“八股取士”。

    一部滿清的漢官史,說到底,就是一部奴才史,什麼于成龍、劉墉,只不過是聽話和中用的奴才罷了,因爲滿清就是要讓老百姓和讀書人全去做沒有思想的奴才。

    所以滿清整個社會毫無生機,由此龔自珍纔在乙亥雜詩中,痛心疾首地說“萬馬齊喑究可哀”。

    包括他在另外一篇書信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大意是,滿清不僅沒有傑出的思想家、詩人、藝術家、政治家,就連傑出的小偷都沒有,英國人馬爾戈尼描述乾隆時期的中國人骯髒、卑瑣、猥褻,固然存有一定的偏見,但是結合龔自珍的敘述,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是多麼的僵化腐朽,猥瑣落後。

    同時滿清對漢人的影響是很深刻的,比如,“豬尾巴”大辮子,還有服飾,漢服,上啓炎黃,下至明末,謹承周禮,延續道統,寬衣交領,袖松而長,隱扣繫帶,上衣下裳,飄飄有神仙之姿,本來是最適合我們漢人體型的服裝,也是我們漢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可滿清卻強迫漢人改變服飾,改成補服馬褂,漢人本來是農耕民族,卻穿上漁獵服裝,不僅不適用,而且在精神上受到屈辱,時刻提醒漢人是亡國奴。

    屈辱,順從,做奴才,就是滿清時期漢人的精神風貌,而在政治上就表現爲不負責任,“國事興亡誰管的,滿城爭說叫天兒”。

    要知道中國人的創造力本來是無與倫比的,可是到了清末,卻變成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嚴重落後,落後就要捱打,近代中國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滿清沒有能夠發展成爲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極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般來講,發展資本主義需要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政治上的相互獨立與競爭,在明朝,君權是主要的,但是還有其他的政治力量,接受君主的授權,開展政治活動,比如,有明初有相權,在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除相權。

    比較健康的政治力量還有內閣,明朝的內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效率是很高的,在嘉靖、萬曆年間,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明帝國竟然還能維持下去,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還有廠衛特務機關,另外,還有朋黨,比如,東林黨、閹黨等等,明朝皇帝允許朋黨存在,是因爲明朝皇帝可能懷疑臣民造反,但是絕對不會懷疑臣民以爲他是異族。

    可翻一翻滿清的歷史,這些全都沒有,除了皇帝之外,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存在,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滿清沒有也絕對不可能有朋黨,有的只是“反清復明”的祕密結社。

    滿清時期,有一個特別的名詞,或者說現象,逐漸蔓延到全社會,這就是“江湖”,中國本來就存在黨同伐異的現象,古已有之,比如,官員中間有“朋黨”,本來並不奇怪,但是,這種現象不是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不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但是,到了滿清,漢人中間形成了普遍的祕密結社現象,其本意就是“反清復明”,滿清對於各種祕密結社也是堅決打擊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祕密結社逐漸轉變成爲一種社會勢力,也不反清了,反而變成了一種利益集團,滿清對於祕密結社,態度也發生了180度轉變,開始和幫派合作了。

    比如最大的幫派,青幫、紅幫,就壟斷南北的漕運,青幫、紅幫有許多祕密的儀式,說穿了,就是“反清復明”時候遺留下來的,“拜把子”也開始盛行起來,並且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