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三百二十四章 實例
    在這裏,還可以給大家舉一個更加具體的例子,就是夜郎的改土歸流。

    夜郎的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因爲夜郎自大這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

    夜郎是哪呢,其實是貴州,因爲在史記、漢書中稱的“南夷”中的夜郎就是古代貴州的代名詞。

    書中記載夜郎是17個方國聯盟擁戴的中心。

    它們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發展,與今日世居的17個少數民族羣體有內在聯繫。

    怎麼說呢,可以說從貴州有文字記載的2560年曆史中,這裏由於社會結構的封閉性,崇山阻隔入主流社會後,中央王朝對這裏的以少數民族爲主體的統治管理,政權建設,所以始終圍繞了這個故事的主題,也就是“改土歸流”這個焦點,演繹了血與火的歷史。

    在祖國的大西南,四川盆地與廣西丘陵地帶之間,以橫亙的苗嶺山脈爲分水嶺,北有烏江流域流入長江,南有南、北生盤江流域流向珠江,江河溝壑縱橫密佈,羣峯連綿不斷的高原山地。

    它低緯度、高海拔,近江、近海、近邊,是大西南的咽喉地帶。

    的確,這裏氣候和土壤多樣,雨水豐沛,物產豐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相對穩定。

    這裏就是今日貴州的主體區域,世居着17個少數民族的特殊羣體;這裏也是古貴州的主體。

    因此,史記、漢書中稱的“南夷”,其中夜郎很久以來就一直是古貴州的代名詞。

    “夜郎自大”這家喻戶曉的成語把貴州與夜郎緊密連在一起,至今依然流傳全國。

    這一典故雖然講秦漢時夜郎人被大山封閉,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不知外部世界有多大,但它從另一側面說明夜郎創造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它的影響經滄桑而長存。

    例如史學家朱儁明在夜郎史稿是這樣解讀秦漢時期的夜郎:“夜郎”二字其意是種田人。

    它們結成的社會是耕作駱田不懂中耕除草的田爲主的農業社會。

    他們生存的地區是野獸出沒的林莽芒野,簡陋的生產工具,只能共同勞動,共同生活,依靠集體力量與大自然進行有效的鬥爭,財產公有制,有人口聚居的村落和城鎮雛形,故史記裏稱“邑聚而居,能耕田”。

    按他們顯露“風俗”“五常之性”“民族成分”,在這地區秦設黔中郡,漢改爲牂柯象徵祖先牡器加以崇拜的圖騰,反映了他們是父權奴隸制大家族社會,是封建領主制形成基礎的。

    到元明清演變爲大小土司,畫地爲牢,自雄一隅,互不相屬的若干封建壁壘,割據分離局面使社會經濟長期停滯,發展緩慢。

    夜郎在兩週時代產生若干小國並在相互間形成初步聯盟後,到西漢中期達到興盛階段,這羣體方國發展到17個,漢王朝因其內部存在的聯盟聯繫,將他們所在區域設牂柯郡,這區域是烏江流域,南、北盤江流域中上游地區。

    唐蒙上書漢武帝稱:“竊聞夜郎精兵可得十餘萬。”

    說明夜郎國具有相當雄厚的軍事實力而成爲盟主。

    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一句是:“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史記、漢書中還記載,漢王朝詔封爲王國者爲夜郎,鉤町,進桑;確認且蘭,漏臥,同併爲候國。

    這三王,三候封號存在時間較長,有的竟延續了四個世紀。

    世居貴州的17個少數民族羣體雖“俗無文字,刻木爲契”缺乏文獻述說源遠流長曆史,但世代口碑、傳說、風俗,反映了與17個方國繁衍發展有內在聯繫。

    所謂改土歸流,狹義講是指形成於元,發展於明,結束於清的貴州土司制度管理,變爲中央王朝派流官來管理;廣義講,貴州的衆多的少數民族羣體一旦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管理,統治者採用族政策,雖各個時代儘管有差異,但都離不開派流官來管理,或者利用當地土官來管理。

    中央王權如政權更迭不休,或鞏固困難,無力顧及,則土官會發展坐大,長期割據,影響中央王朝統一,必定對流官造成巨大威脅,爭鬥不可避免。

    中央王朝戰略眼光一旦看到這裏重要政治和軍事戰略價值,必定對這地區加強開發,派軍隊鎮壓土官,加強流官管理,獲取戰略物資需求,或者借道去征服邊遠少數民族割據,自雄稱霸一方封建領主。

    從有文字記載2560年貴州史中,我們領略了這個爭鬥焦點,也演繹了一部血與火的歷史。

    在秦漢版圖中,中央王朝四周有四夷夷是當時對當數民族的稱呼:匈奴,西羌、百濮、西南夷。

    西南夷中的“南夷”有“耕田,有邑聚”的人口村落和城鎮的定居農耕社會。

    百濮東南沿海少數民族是移稈的半農半牧經濟,匈奴、西羌是“隨畜遷徒“的半農半牧經濟,南夷定居農耕經濟穩定,也帶來人口穩定發展,是“四夷”中人口最多的,因而在政治上是顯赫的羣體,在中央王朝眼光中是有地位的。

    秦統一六國後,曾經把眼光略微看到古夜郎,這便是派常安頁修五尺道。

    五尺道從今川南宜賓,入滇東北進黔西北,過赫章、威寧,復雲南曲靖,支線由漢陽縣通鄨縣到遵義貴陽一線,即今合江縣、赤水、習水到桐梓去遵義貴陽。

    秦統一後,分天下爲三十六郡。

    古貴州設爲黔中郡。以掌兵權的“尉”爲一郡的最高長官,設郡臨耒“察事”,皆有縣令。

    黔中郡各縣受制於握有重兵的最高長官。

    這是“流官”管理,爲戎守和開發南夷,曾多次遣發中原人士和成年女子前去婚配,日久他們都融進當地少數民族羣體中。

    漢王朝建立到漢武帝的70年間是修養生息換耒國力富強時期,南夷各地均處於自葆狀態。

    漢武帝時期,北方匈奴威脅排除,爲結束南越的割據,實現統一,開發和管理南夷提到議事日程,制定了“和平內屬”“以其故俗治”政策,即不強迫當地少數民族改變世代相襲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意識信仰,不按內地制度強行改變世社會形態,土流並治。

    史記西南夷傳、華陽國志南中志提到的吳霸、陳立、萬年、周欽、謝暹等,便是漢中央委任的“流官”,而對於夜郎各部的“君長”“邑君”等大、小首領,漢中央仍加以承認,任隨他們按原有習慣掌握本部事務,保持他們獨立經濟和社會地位。

    而不服“流官”管理,或者少數首領以武力破壞統一,製造騷亂,則用重兵鎮壓或者誅殺其君長、首領。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