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四百八十四章 情與義
      到吳世美的《驚鴻記》,就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梅妃形象的設置。梅妃形象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李楊愛情故事中的二元模式,而變成了三元模式。

      比如《驚鴻記》中的梅妃是作爲與楊玉環對立的形象出現的,她清雅脫俗,在作品中,李楊代表了世俗享樂的追求和對情慾的放縱,而梅妃則代表了對高雅情趣的追求和對情慾的合理節制。

      作者後來把唐明皇和梅妃設置爲重逢,在一個方面就表現了對於情慾節制的思想,爲梅妃立傳。

      同時,李白等文人形象的增加,也使得自己的不平之氣得以抒發和寄託,梅妃因其自身品格的特殊性也有一種文人的寄託在其中。

      除此以外,作品中海出現了衆多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在劇中的感受和言論成爲一面面鏡子,既反映出劇情的發展,又映照出劇中主角的性格特徵,因而在揭示主題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首先是宮女和高力士等,他們既是宮中生活的真實見證者,同時作者又借這些人之口寫出了自己的感情。

      其次是士兵、郭叢謹等下層百姓。

      因爲這些士兵不同於《梧桐雨》中忠君愛國的軍士,他們不願意追隨唐明皇,因爲他們一方面思念家鄉,一方面認爲是唐明皇自身的原因導致了李唐王朝的崩潰。

      而郭叢謹等百姓出於對李唐王朝的忠心,不願接受賊胡的統治,紛紛趕來留駕。

      所以郭從謹從普通百姓的角度對明皇直言進諫,指責明皇誤寵奸賊,用人不明之失,使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作者的思想。

      由於《長生殿》中的主題之一就是李楊二人的真摯情感,對於《驚鴻記》中出現的梅妃,不再做具體的描寫,而是把她作爲李楊二人走向真摯情感的一個重要步驟。

      也就是利用楊玉環對梅妃的嫉妒之心來寫二人的感情,而李楊二人在經歷了楊妃嫉妒姐姐被遣,又被複召,後因識破唐明皇私見梅妃,主動請遣,二人最終真心相許,達到了感情的一致。

      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對於梅妃的形象,她已經變成了一個配角,不再是李楊之戀的三元之一。

      而對於《驚鴻記》中出現的小人物,《長生殿》中也同樣有所描寫。

      他們所起的主要是見證興亡的作用。

      既有楔遊之際的村婦醜女,又有偷曲的士子李暮;既有進果之際看守農田的農夫,又有喪生馬蹄的算命瞎子。

      既有獻飯的野老郭從謹,又有流落民間的樂工李龜年,既有拾襪生財的王嫲嫲,又有看襪的女道姑,既有寄身道觀的永新、念奴,又有聽彈詞的山西客。

      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思想各異,卻匯成了一部交響樂,演奏出李、楊故事的時代樂章。

      對這些人作者分爲三種類型進行描寫::一類是從底層民衆在歷史鉅變中的痛苦遭遇出發對李、楊持批判態度的人。

      這類人以郭從謹爲代表。他既在獻飯之際直言明皇用人不明之過,又在看襪之時痛訴李、楊因歌舞壞江山的罪責,這一部分基本上與《驚鴻記》相似。

      第二類是對李、楊愛情持同情態度,借他們生死別離的悲劇表達個人在歷史鉅變中的興亡感嘆。

      這類人物以李龜年爲代表:第三類人是不管天下興亡,只顧眼前的一羣人。

      雖然這類人在劇中多是爲了調節氣氛,但是無論是在楔遊路上拾揀三位國夫人遺落的珠寶,還是借楊妃之襪生財,這類人不以自己的言語而以自己的行動見證了李、楊當年奢華無度的享樂生活。

      而李、楊的悲歡故事也就成爲他們消遣娛樂的對象,如《彈詞》中攜妓聽曲的山西客,就完全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漠然態度。

      另外一個就是《長生殿》中設置了忠奸對立的兩類人物:一類是以郭子儀、陳元禮、雷海青等人爲代表的忠義之士,一類是以楊國忠、安祿山、李豬兒等人爲代表的奸臣逆賊。

      還使這兩類人物在作品中處處對比,於美醜善惡中彰顯忠義之士的人格風範,以達到其勸善懲惡,歌頌封建倫理道德的目的。

      這應該說是《長生殿》自身的一個創新和發展。

      此外的話,《長生殿》相比較《梧桐雨》和《驚鴻記》在人物設置上的另外一個鮮明特點就是神仙道士的大量出現。

      像是嫦娥、牛郎、織女、馬鬼土地神、道士楊通幽等,較之《長恨歌》、《驚鴻一記》中只用一個道士來爲李、楊傳遞信息,顯然更多仙幻色彩。

      雖然《長生殿》中出現瞭如此衆多的仙道人物,但是他們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見證、幫助李、楊愛情的實現。

      牛郎織女被李楊二人的真情所感動,最終幫助其昇仙團圓。

      原有人物形象角色設置的變化和內涵的不斷演進毫無疑問,李楊愛情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兩人。

      雖然在梅妃出現後變成三元,李楊二人始終是着重描寫的主角,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關於李楊形象的演進問題,也有過多篇文章進行過研究。

      翁敏華《<長生殿>系列與系列外的貴妃形象》中不僅論述了楊貴妃形象的演進,而且兼於日本文學作比較,萬春《從楊妃形象看<長生殿>的美人崇拜》。

      以及餘曉世《註定被消解的楊玉環》根據《長生殿》的文本分析了楊貴妃形象的被消解,倪美玲《唐明皇與楊貴妃文學形象的嬗變。

      還有,尤華的碩士論文《楊貴妃形象流變研究》,康保成先生的《楊貴妃的被誤解和楊貴妃形象的被理解》從對於史料的選擇和創造談《長生殿》中楊妃形象的塑造是如何讓被接受的。

      包括張蓮的《試析唐明皇形象在文學作品中的演變》分析了明皇形象的演變問題,這些都是對於李、楊二人形象變化有過研究的文章。

      比如《梧桐雨》中把李楊設置成“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帝妃”形象。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