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五百章 江山殘照下
      的確,拋卻前面那些,代之而起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地方戲,從明代發展起來的彈詞、鼓詞在這時普遍流行,作品數量很多。

      其中有些著名的作品,如《義妖傳》表現了反封建,追求愛情的精神,以及《再生緣》歌頌了婦女的才智,成功地塑造了孟麗君的形象。

      還有如《天雨花》描寫了明末朝政的混亂和閹黨的專權等等,在彈詞中成就比較高。

      而章回小說中出現了標誌着中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高峯的《紅樓夢》,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婚姻悲劇爲中心,寫出了以賈府爲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

      其中《儒林外史》對科舉制度的罪惡作了深刻揭露和辛辣的嘲諷,表現了一定的民主傾向。

      此後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小說領域內的反動思想和考據勢力的影響也日益嚴重,《鏡花緣》雖然表現了一定的民主思想,對封建社會進行了一定的批判,但也反映了這種惡劣風氣。

      至於詩文,詞曲方面,就更加衰落,一直到十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前後,由於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纔出現了新的情況。

      當然,即便如此,在那時還是涌現除了例如顧炎武等愛國作家的詩文。

      就像前面說的,正是清朝入關以後,實行殘酷的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引起了全國人民風起雲涌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裝鬥爭一直延續了四十年。

      除明朝的殘餘勢力還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帶士大夫的抗清運動前仆後繼,壯烈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補和堅強不屈的民族氣節。

      還有很多明末的遺民雖未參加武裝鬥爭,卻始終堅持不合作態度,不赴考試,不受官職,寧甘老死於山林巖穴之下。

      他們中間有不少著名的詩人或文人,都親身經歷過巨大的世變,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時代的民族鬥爭,充分表現了不忘故國的思想感情。

      當然了,這些愛國遺民的思想立場主要還是封建主義的,他們抗清的言論或行動基本上是從忠於明王朝出發的。

      他們不但不和農民軍合作,反而詆譭他們,所以沒有什麼成就。

      此外顧炎武的話,字寧人,江蘇崑山人,早年與歸莊同入復社。

      明亡後,曾遊歷山東、河北,山西諸邊塞,考察山川形勢,又墾荒於雁門之北,以爲恢復故國的準備。晚年定居華陰,卒於曲沃。

      顧炎武痛感明亡之後,士大夫民族氣節喪盡,乃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說,以激發人們的愛國思想和志氣。

      這對於後來漢族人民不斷起義反清的革命運動起了很大的影響。

      後來有人想薦舉他修明史並應博學鴻儒考試,他都堅決拒絕。

      他主張學以經世致用爲本,反對空談心性。

      他認爲“文須有益於天下”,反對一切神怪無稽,剿襲、佞諛之文。

      認爲言志爲詩之本,觀民風爲詩之用,面贊成白居易“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的主張,所以說:“詩主性情,不貴奇巧”。

      並且顧炎武的詩多寫國家民族興亡大事,託物寄興,吊佔傷今,充滿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表現了建立功業、恢復故國的熱烈希望。

      當清兵南下之際,他寫了一系列的詩篇,在《感事》中,對南京擁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須知六軍出,一掃定神州。”

      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師揚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氣,擊楫正中流”。

      在《秋山》中,歷述江陰、崑山,嘉定等處抗清失敗以及被屠殺劫掠的慘狀:“一朝長平敗,伏屍遍岡巒;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

      他讚揚那些壯烈刑殉國的“歸元賢大夫”和“斷脰良家子”,而以“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來鼓勵當時東南人民抗敵救亡的決心。

      楊廷樞、顧鹹正、陳子龍,何騰蛟等抗清不屈而死,炎武都有詩哀悼他們,表揚他們的民族氣節。

      作者常常通過擬佔、詠史、遊覽、即景等題材以抒寫他的懷抱。

      例如《擬唐人五言八韻》六首,以申包胥、班定遠,諸葛丞相,祖豫州等爲題,或悲往事,或明素志,或寓不忘恢復之意,不是泛泛擬古之作。

      直到晚年還寫了這樣的小詩,表示他的志節“海上雪深時,長空無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來相勸”。

      顧炎武是有非凡的抱負的。他說:“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

      而在《范文正公祠》詩中更說:“吾欲與公籌大事,到今憂樂恐無窮。”顯然是指圖謀恢復的計劃,他始終抱着恢復故國的希望,絕不灰心:“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猶看正朔存,未覺江山改”。

      到了康熙元年,他已五十歲了,還說“路遠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以及:“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直到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舉起反清旗幟,他在《哭歸高士》詩中懷着悲喜交集的心情寫道:“碧雞竟長鳴,悲哉君不聞!”雖然他十分痛恨那些叛國投敵爲虎作倀的漢奸。

      顧炎武生於社會變亂民族危機嚴重的時代,由於他敢於正視現實問題,又堅持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精神,使他的詩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

      他反對摹仿,而格調蒼涼沉鬱,往往接近杜甫,如《海上》、《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等。

      現舉後一首於下: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顧炎武散文中的記敘文如《吳同初行狀》寫吳沆在崑山起義抗清,殉難而死,同時揭露清兵破城時大屠殺的罪惡。

      《書潘吳二子事》寫清朝統治者借“明史”一案對江南文士進行血腥鎮壓,企圖以此來消滅反清意識,潘檉章和吳炎便是其中的犧牲者。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