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九品堂之平安木牌 >第二章 塘河古鎮
    依不然的回憶片段又回到自己兒時生養的故鄉:塘河古鎮

    那是一個承載着千年歲月,歷經滄桑變故的老鎮子。

    據說在距今兩千年前,就有人在此耕種打漁繁衍生息,直至三百年前有位王爺舉家搬遷至此,大修營築庭院樓閣,甚至捐建修繕寺院廟堂和私塾,遠近善男信女進香許願廣結善緣…整座鎮子借鑑上江城兩江碼頭,也是屹立在唐河回水沱,自龍門碼頭起始,一路石階蜿蜒而上。

    青石條和青石板鋪就的鎮古道,貫穿整座古鎮,抵達鎮公所院壩之後又分叉三條石板路來,一條通往爐子涯龍隱寺,一條通往觀音巖淨月庵,還有一條就是龍門船幫大院。

    貫穿鎮的街道兩旁,皆是古鎮商戶人家。這些商戶人家都是傳承幾代下來的手藝世家,有經營鐵器銅器的工匠商鋪,有販賣鍋碗瓢盆土陶器的雜貨店,也有編織竹藤物什的,有經營紙扇雨傘的,有售賣糕點喫的,大都是前店後院,前店經營買賣,後院漿洗居家。

    而依不然老外公就經營着古鎮唯一的一家前店後院的中醫館:九品堂

    這家醫館是老外公三十年前,從上江城搬到塘河古鎮的。老外公說當年老醫館宅院大門上鎖關門,啥也沒帶,除了一箱子醫書外,就是這塊傳承了六代的九品堂牌匾。

    老外公說清末民初時,他的師父在塘河古鎮,從王爺府手裏花了一百個大洋,置辦了這座前店後院的老宅子,老外公將九品堂牌匾一掛,就算是開業坐堂問診了。

    現在的王爺府已經不存在了,大宅院歷經幾次變故。

    清末民初時,原來的牌匾叫沐王府,後來民國了,就改稱沐府,再後來又改成了鎮公所。

    大宅院旁邊有道偏門,進去又是一處獨立的庭院,便是塘河古鎮的私塾院,依不然就是在這裏啓蒙讀書的。

    教書先生有兩位是從上江城派來的年輕人,一位是教授語文和數學的邢舒文老師,還有一位是教授音樂和美術的程欣蘭老師。鎮公所也聘請了一位本鎮私塾老先生,十二歲就中了秀才功名,十六歲更是中了舉人,原本是仕途有望的,只是世事變幻無常,幾經顛簸流離後又回到塘河古鎮私塾院,潛心教書育人,一做就是三十年。

    老先生姓沈,名青禾,鎮上的鄉里鄉親都尊稱沈老先生,要說誰在塘河古鎮德高望重,那非沈老莫屬。

    若要論能與沈老先生平起平坐的,那就是依不然的老外公鬼醫依十三啦!

    一個是教書育人,三十年的默默耕耘,從他的手裏培育出來的有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都有留校執教的教授。

    另一個卻是懸壺濟世救死扶傷,三鄉五鎮的無不慕名而來,更有不遠千里來尋醫問診的。經他治癒的患者不計其數,無論富貴貧賤都是一視同仁,行醫問診不圖求財,但求心安!

    依不然六歲就被老外公送到私塾院讀書識字。沈老先生教書先育人,從長輩尊稱禮儀開始,引經據典講述二十四孝經,弟子規三字經更是着重講解,直至一羣傢伙們不再頑皮搗蛋,個個都被訓斥得謙恭禮讓,方纔開始練習算術與習字。

    沈老一手書法蒼勁有力,數十年的筆墨紙硯的磨礪,達官顯貴都是趨之若鶩,都想求一幅墨寶高懸廳堂。

    依不然就是在這樣的國學氛圍裏薰染了五年,終是不負沈老先生的期望,練得一手娟秀的楷書,不說出類拔萃,卻也算是學有所成吧。

    誰知依不然的老外公依十三,從六歲開始就逼着他苦讀醫書,從上江城搬來的一箱子醫書讀完不說,又要求依不然用毛筆抄寫,十部中醫經典古籍,依不然抄了三遍,又一一裝訂成冊,說這也是爲了中醫傳承。

    這都不算苦,對依不然來說更苦的就是,每天上學都要提兩個酒水罈子到私塾院,去要沈老先生監督酒水罈子不空,回來也要滿滿當當。

    一個罈子就是十二斤,再灌滿水就得二十來斤,一手提一個,這一提就是五年,每年還得換大一號的酒水罈子,直到私塾院五年畢業,依不然的酒水罈子已經換成三十來斤的了。

    這五年中依不然也沒少摔爛酒水罈子,更沒少受懲罰,每次偷奸耍滑罈子沒灌滿,回去就得蹲兩個時辰的馬步。倘若打爛了罈子,就得頂着罈子蹲馬步,一蹲就是三個時辰,還不給飯喫。

    這樣的歷練,也將依不然的手勁指力磨鍊出來了,老外公說學中醫鍼灸,手上沒點功夫傍身,針都扎不進去。六歲時依不然不信邪,就拿根銀針扎豬皮,愣是沒扎進去,也才知道老外公爲啥逼着他每天提倆酒水罈子上學了。

    依不然的中學就在龍門船幫的大宅院裏讀的。

    龍門船幫已經被取締,大宅院也被政府改建成塘河鎮中學,裏面有當年龍門船幫的練武場,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學校操場。

    上中學了,依不然的酒水罈子仍舊沒有丟掉,仍然是每天提着上學又提着回家,分量也是逐年增加,待到初中三年畢業時,酒水罈子已經有五十斤一個了。

    這時候的依不然也不覺得苦了,反而覺得這是應該的必須的,甚至自己都在自覺不自覺的改用三根手指提抓壇口。

    提罈子、頂罈子和扎馬步,依不然就這麼一點一點的磨練着自己,老外公那一箱子中醫古籍,也被他倒背如流,甚至一字不差。

    不過要真正理解透徹,依不然初中的古漢語水平還是遠遠不夠。

    華夏古漢語本身就是言簡意賅,每一個字都是含義深刻,每一個字倘若要認真理解,甚至都可以講一個時。

    老外公丟給依不然一套線裝古籍說文解字,告訴依不然,只有將每個字理解喫透了,才能將中醫古籍徹底融會貫通。

    學中醫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需要悟性!

    高中三年,依不然基本功沒有落下,開始逐字逐句的研讀醫書,也跟着老外公上觀音巖淨月庵,拜淨空師太爲師,學習中醫草藥知識。

    從種植草藥、辨識草藥、嘗識草藥到採集炮製,淨空師太教的仔細,依不然學的也認真。好在淨月庵後山有一座百草園,依不然幾乎把每一種草藥都嘗試了一遍。

    當然百草園裏的草藥也不止百種,醫書古籍神農本草經裏都有上千種的草藥記載,更別說萬物皆可入藥,依不然知道自己欠缺的草藥知識遠遠不止這些。

    於是,依不然放假期間將觀音巖背後,綿延百十里的縉雲山爬了個遍,採集各種草藥拿回家親力親爲的嘗試,好在依不然沒有在荒山野嶺嘗識草藥,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那就哭天喊地也沒人救了。

    依不然一邊在學習中醫草藥知識,一邊結合自己熟讀熟背的中醫經方,將所認識的草藥與經方里的用藥對比,認真探究藥理藥性,君臣比例搭配。

    依不然醫書也背完了,常用草藥也嘗試的七七八八了,這就以爲中醫算是學有所成了嗎?老外訴他,早着呢!

    於是依不然又跟着老外公學習中醫問診看病。

    中醫問診看病幾乎不用什麼機器儀器,就是四個字:望聞問切

    望什麼?首先是望氣,一個人身上有沒有陽氣,倘若陽氣都沒了那就離死不遠了。倘若是一臉的陰氣,有可能是沾染了不乾淨的東西,俗話說鬼纏身了啊!

    但凡活人都有精氣神,氣就反映了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甚至可以預測到一個人的未來,也就是相師說的氣運。

    聞什麼?人都有體味,有口氣,氣味就能顯示出患者有哪些問題。

    問什麼?現在的人吶就是怪,郎中問他你哪裏不舒服?搖頭。

    你胃不舒服?搖頭

    你心口痛?搖頭

    你睡眠不好?搖頭

    有時候氣得老外公心頭直冒火,直接說你沒病,走吧!

    病人不幹了,跳起來嚷嚷我有病我有病!

    老外公哭笑不得:“你是有病,不過卻是心病!啥也不說就只顧着搖頭,難不成你屁股上有個痔瘡,你不脫褲子我又不是神仙,也能看得出來?”

    所以,中醫有六不治,其中就有這種一問三搖頭的不治。不積極配合醫生,把郎中當神仙的不治。

    切什麼?切,也就是俗稱把脈,這是望聞問之後,最後一關,也就是爲前面的診病把關,最終辯證確定病因病症以及開列處方。

    切脈是摸的脈象,直接反應出來的五臟六腑是否有問題。依不然倒是把脈經背的共瓜爛熟,但是二十七種脈象,每一種脈象或沉或浮或緊或滯等等,沒有親手嘗試,那就是紙上談兵。

    依不然跟着老外公學習把脈,都是他先摸脈,然後要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判斷,辯證的給出處方來。再由老外公切脈給出最終結論和方案。依不然反覆嘗試、對比、摸索着,高中三年中,至少爲上千人把脈開處方,也算是功夫不有心人,最終得到老外公的認可,望聞問切基本上過關。

    三年後的依不然,已經可以跟隨老外公行醫問診,在塘河古鎮也開始有成就。

    但是行醫畢竟是需要行醫執照的,而考取行醫執照的必經之路還是要正規院校的學習,於是依不然三年後考取了上江城中醫學院。

    這一年,依不然也才十七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