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李逵的逆襲之路 >第360章 大宋要完!
    被人陰了一把的蘇轍,心中萌生了決絕的念頭。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大家走着瞧。

    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絕地反擊。

    雖然結局已經註定,必然是慘敗,但蘇轍認爲自己應該硬氣一把。免得讓人把他給看扁了。

    沒錯,蘇轍給人的性格圓滑倒是不至於,但善於調節矛盾的本事絕對不是他哥哥蘇軾做不到的天賦。

    之所以他不忍了,只有一個原因。皇帝既然認爲宣仁太后和這幫老臣子都是錯的,那麼就乾脆不再讓皇帝礙眼了,與其讓章惇這些人個個擊破,還不如干脆些,將事情挑破算了。

    之前,或許還有讓他不太放心的人。

    但如今已經沒有了。

    蘇軾很神奇地連上了三道致仕的奏章,最終被皇帝允許了。沒有任何加銜特進以示恩寵,更沒有賜予貴重的賞賜,在不聲不響之中,蘇軾完成了隱退的所有程序。這讓蘇轍提着的心終於鬆懈了下去。畢竟致仕的官員,最多也就是被剝奪優待,可蘇軾根本就沒有優待。

    中大夫的身份致仕,對於一個在大宋家喻戶曉的文壇大宗師來說,這已經是莫大的羞辱。

    但對蘇轍來說,這是莫大的安慰。至少他倒黴的時候,他關照了一輩子的兄長,可以幫忙照看他的家人。

    沒有了後顧之憂之後,蘇轍的決心更大了一些。

    當然,在殿試過程之中,他不可能直接阻擾李清臣的出題,以爲這有擾亂朝廷掄才大典的嫌疑,直接被按上個不識大體的罪名貶謫嶺南。這個把柄,蘇轍還不想給李清臣。所以,他選擇殿試之後的第一個朝會的時候,將奏章遞上去,直接在朝堂上遞送。

    繞過尚書省,祕書省,直接在垂拱殿上讓滿朝文武和皇帝給一個明確的答覆。

    讓皇帝親口說:“他恨宣仁太后”

    蘇轍心中不免冷笑起來,皇帝真要是這麼做,向太后都不會幹休。因爲下一個被拉出來鞭笞的就應該是她了。但要是皇帝沒法說出不滿宣仁太后的話,那麼李清臣就不能將髒水潑在保守派的身上,因爲理由不夠充分,皇帝也沒辦法下場支持。

    事實上,皇帝根本就不敢說任何宣仁太后的壞話。雖然心裏恨得牙癢癢,但他真要是對他皇祖母心懷不滿,還在朝堂上說出來,那麼這個污點將伴隨着皇帝一輩子。甚至在宗室皇族都會對皇帝產生不滿情緒。

    不孝之人,何以爲天下共主

    只是這樣一來,自己的侄子蘇過想要在仕途有所斬獲就難了。當然,蘇過即便是中了進士之後,前六年基本上都不太可能獲得升遷。六年之後,誰知道朝堂會變成什麼樣子再說了,蘇轍也瞭解到一些蘇過的想法,他的這位侄子,可能並不喜歡當官。

    這可能很他幼年的經歷有關。

    至於蘇過之外的人李逵倒是沒什麼可惜的,在蘇轍看來,李逵的能力更多的是急智。巴結皇帝的水平都快趕上宦官了,他甚至擔憂,李逵會成爲蘇門弟子之中第一個佞臣。至於範衝倒是有點可惜,省試第一的名頭,這份榮譽來的不簡單。但範衝仕途肯定不順,更多的原因應該是他的父親範祖禹,而不是他蘇轍。

    就在蘇轍心中衡量得失的時候,李逵已經開始了下半場的考試。

    策論,雖是策在前,論在後。但實際寫文章地時候,論在前,策在後。

    辦法總會比原因少很多。

    神宗的變法沒有達到預期的水準,肯定不會說是因爲神宗病故的原因,更不會說是宣仁太后垂簾聽政之後的原因。

    繞過這兩位,纔會輪到元祐黨人倒黴。

    想到這裏,他眼神複雜的看向了李逵。對於二哥悉心培養的這個徒孫,蘇轍充滿了好奇。尤其是在他發現自己擺明了對他不待見的態度之後,李逵卻能夠被黃庭堅等接納,甚至在入京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儼然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上一個如此蠱惑皇帝的人,應該叫周邦彥吧

    可週邦彥文章確實一絕,尤其是吹捧皇帝的手段,如同春歸風潛入夢中,讓人不經意間,就全身舒坦的直哼哼。但是,李逵可沒有周邦彥的才名,倒是靠着麻將和蹴鞠,獲得了皇帝的重視。

    從本質上來說,如今的皇帝趙煦,怎麼看都不像是個明君的樣子,做派像極了昏君。而李逵恰巧是昏君身邊的頭號大奸臣,蠱惑皇帝的手段,簡直讓他這個副相都心頭髮冷。

    此時的李逵,正漸入佳境的寫着策論。

    他的策論題目上是治平策,表面上看,這應該是治理朝政,平天下的策略。但這真要是這麼以爲,肯定是看了題目,沒有看文章。實際上寫的是人口的問題:

    “人未有不樂爲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樂爲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餘年,可謂久矣”

    “試以一家計之:高、曾之時,有屋十間,有田一頃,身一人,娶婦後不過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寬然有餘矣。以一人生三計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婦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無擁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

    這段話啥意思呢

    高祖創下了十間房的基業,田一百畝,然後娶媳婦一兩個。過上了幸福了的小地主的生活,家裏喫穿無憂,生活很是幸福。爺爺輩也是如此幸福的生活。到了父親這一輩人,家裏添丁進口,已經有四人,加上欺負七八人,漸漸的田地不足以耕種,糧食不夠吃了,生活開始艱難了起來。高祖、曾祖能娶連個媳婦,可是到了兒子這一輩人,因爲人太多的,連飯都喫不上了,更不要說娶媳婦延續家族血脈了。

    這個命題丟出來之後,緊接着就是一通的歷史數據。天下能耕種的土地,都是有數的,即便大宋開墾了數量龐大的耕地,但是相比盛唐時期唐朝,畝產並沒有增加多少,但是人口增加了數千萬,馬上大宋百姓就要喫不上飯了。

    加上天災,國家的基業也被動搖了。

    一通危言聳聽之後,筆鋒一轉,開始訴說人口增加帶來的並非是財富,而是社會不安定因素。

    看似直白的文章,卻將一個歷史難題丟給了所有的大宋高官們。

    人口增加,但是天下能夠產生財富和生養百姓的財富沒有增加。這個局,怎麼破

    秉承了李逵一直以來的尿性,只管放火,不管救火的原則。他開始羅列數據,先說兩漢時期,人口在三千萬左右的時候,華夏大地欣欣向榮,百姓安居樂業。甚至以爲國家富強,而有擁有了對外作戰的能力。屢戰屢勝,中原成了天朝之國,即便強悍如匈奴王庭都被滅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