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奮鬥在五代末 > 第六十三章 縣誌
    王溥身邊的親近人士都知道,他醉心於編史。

    爲了編史,就必須要收集史料。

    這年頭又沒有圖書出版社這樣的機構。

    在周朝國子監的刊印九經發行前,就連九經這樣的儒家經典都只能靠手抄。

    倒是有類似於圖書館的機構,譬如朝廷就設有昭文館、集賢院、史館這三館,掌修史、藏書、校書之事宜。

    在這三館中,存放着大量珍貴史料以及歷朝歷代的文獻、詔令、奏議等。

    所以古代大部分編史者或多或少都會帶些官方身份,因爲只有依靠國家力量才能閱讀到珍貴的手抄史料。

    王溥的宰相身份爲他編寫《唐會要》帶來了不小的便利,他能夠自由出入三館,查閱他所需要的史料。

    但此時是一個分裂的時代。

    中原王朝與南方各個割據政權時常處於敵對與戰爭的狀態。

    這導致南北方的官方交流數度斷絕,北方編史者幾乎無法接觸到南方的史料。

    不光如此,即便是此時的中原王朝也存在着大面積史料缺失的問題。

    唐朝末期的長安城那真是誰都能進,義軍、亂兵、異族輪番蹂躪唐都長安,致使長安收藏的大量珍貴史料在戰亂中遺散。

    從唐末到如今的周朝,短短六十年間歷經五次朝代更迭。

    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會導致都城大亂,這令本就不全的史料愈發遺散,甚至失毀。

    王溥在整編《唐會要》時就常常面臨找不到對應史料的困境,如今聽聞李延慶在滁州得到了一批南方的縣誌,他頓時雙目放光。

    縣誌。

    顧名思義,就是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

    縣誌的出現約莫在唐朝的中後期。

    衆所周知,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就進入了藩鎮割據的時代。

    而藩鎮割據最嚴重的地區就是中原以及河北。

    在中原河北一片混亂的時候,江南、淮南的郡縣大多選擇忠於唐廷,也因此很少被戰亂波及。

    偏安一隅、相對安寧的江南郡縣一般都會組織人力物力編寫縣誌。

    這些縣誌毫無疑問是研究唐朝典章制度、風俗民情的珍貴史料。

    李延慶所說的縣誌也並非空穴來風,他確實在滁州得到了一批典籍,這些典籍是婁、戴兩家搬離滁州時贈送給李延慶的,其中就包括幾十冊唐代流傳下來的縣誌。

    如今,李延慶通過馮吉這個渠道,掌握了王溥醉心於編史的消息,於是乎就有了今日這一幕。

    李延慶想通過縣誌這個餌,將王溥給鉤上來。

    而王溥呢,也確確實實心動了。

    看着眼冒精光的王溥,李延慶與馮吉對了個眼神,故作詫異道:“哦,王相公莫非對這縣誌感興趣?在下在滁州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這批縣誌,粗略翻了幾眼,無非是記載了些當地的風土人情罷了,而且還是百年前的風土人情,拿來當談資倒正合適。”

    言下之意,就是這些縣誌並無多大的現實意義。

    可對王溥而言,這些百年前的古物纔是最重要的,也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不過王溥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他掩嘴咳嗽兩聲,調整好了面部表情。

    “我確實對三郎所說的縣誌感興趣,三郎有所不知,我這兩年正在整編唐會要,偏偏這南方的史料由於戰亂而難以收集,還請三郎能將這縣誌借我抄閱一遍。”

    調整表情後,王溥大大方方地提出了借閱的要求,他也確實沒有遮掩的必要,以他的地位,這點小人情還是隨便就能欠下的。

    再說了,他王溥都親自開口請求了,李三郎又豈會爲了區區縣誌而拂了他的面子?

    果不出王溥所料,李延慶很爽快地就答應了這一請求:“若是王相公有所需,那在下明日就親自送到相公府上。”

    王溥如此開誠佈公地求書,倒也正合李延慶的意。

    能得到王溥欠下的人情倒是其次,通過縣誌這個紐帶合情合理地接觸王溥纔是緊要。

    王溥這人不缺錢,不缺地位,也不渴求權力,實在難以收買,真正能夠打動他的,恐怕就只有彌足珍貴的史料了。

    李延慶這一手算是找對了方向。

    至於接觸王溥之後又該如何更進一步,李延慶目前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計劃,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

    而且這微小的人情未必就不會成爲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手。

    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註定會需要樞密院的三位樞相來決定這個帝國的走向。

    到那時,每一個變數都有可能成爲改變局勢的關鍵。

    爲了儘可能提高李家的勝機,李延慶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的變數。

    第二日黃昏,李延慶乘坐馬車,親自送書至王府。

    王溥剛剛放衙回家,身着常服的他將李延慶迎進了王府。

    仔細翻閱李延慶帶來的縣誌,王溥那顆懸了一整天的心總算是放了下來。

    這幾十冊縣誌都是貨真價實的真縣誌,對於王溥的編史工作有非常大的幫助。

    心滿意足地收下了縣誌,王溥面帶笑意地對李延慶說道:“三郎,你這些日子都閒賦在家,我聽說竇侍郎很是看重你,你在洛陽也爲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似你這等人才賦閒在家實乃朝廷之損失,你可有中意的差遣?我盡力爲你安排。”

    很顯然,王溥想趁早還了這個人情。

    雖說李延慶很年輕,官職也很低,人言輕微的,可他背後的李家卻是尊龐然巨物。

    在王溥看來,這個人情還是早點還了爲妙,拖不得。

    這卻實實在在給李延慶出了一個難題。

    差遣?

    這都啥時候了,郭榮已然病重,趙匡胤虎視眈眈,朝廷那破差遣有個錘子用!

    兵權!兵權才最重要。

    李延慶壓根就不想要所謂的差遣,哪怕給他連升三四階也沒有任何意義。

    問題是,若是李延慶不接受王溥的提議,那就是不給王溥面子。

    差遣不差遣的這並不重要,惹得王溥厭惡可就大事不妙了。

    雖說王溥在政事堂和樞密院都只是三把手,可他憑藉參知樞密院事的地位對樞密院的所有決策都擁有一票否決權。

    若是郭榮賓天,王溥這個位置就足以左右整個國家的未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