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仗劍武林行 >第九十一章 高瞻遠矚,智將良臣
    說書的一張嘴,難表兩家話。咱們在說說宋軍這邊爲何如此出其不意,連搓遼軍四萬人。這不得不誇一誇咱們的知府大人,張齊賢,真乃是諸葛亮轉世,孫武投胎。不僅熟悉當地條件環境,透析遼軍南下的戰略意圖。更是高瞻遠矚,預見戰事未來,早早埋下伏筆。

    其實早在兩軍交戰之前,張齊賢就一直在揣測遼軍東出胡谷,是出入怎樣的戰術意圖,和戰略安排,以及後續對方有可能的應對方式。

    後來南城外一戰,盧漢贇、劉宇被張齊賢偷偷軟禁起來。在獲得兵權的同時,並沒有引發懷疑,更是沒有影響守城將士的士氣。所有人都只當兩位將軍真是如張齊賢所說,偶染重病,臥牀不起。

    而且南城門一戰,搓了遼軍士氣,亦是長了宋軍軍威。在功勞簿上,張齊賢毫不吝嗇的寫上了二位將軍之名,這讓將士們對他更是信賴有加。即便是知道實清的一些人,也都對張大人的氣量很是佩服,自覺能有此名臣率領,何愁遼軍不退。

    也就在那個時候,張齊賢爲了配合潘美的援軍,便悄悄遣出一隻兩千人的精兵。

    靠着當年在忻州呆的一年多時光,以及來之前,拜訪佘夫人所得。張齊賢料定,遼軍撤退,定然不會返回胡谷。這胡谷出兵,確實隱蔽,最能出其不意,攻打代州。可若是撤兵走胡谷,那就是自尋死路。這一路路途遙遠,又無援軍可救。從這裏敗走,簡直就是送命。至少一半的遼軍要被宋軍追殺至死,只有白癡將軍纔會這樣選擇。

    而雁門關,那就更是不會。對方連大軍壓境,都不敢突圍雁門關,再抵代州。反而繞遠路,東出胡谷,可見對雁門關的畏懼,深入骨髓。真可謂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那麼其最佳的撤兵路線,便是陽方口。而陽方口一出,便是朔州,正好有援軍在側,足矣策應。

    知道對方的敗走路線,那埋伏奇兵,就變得很是簡單。土墱寨正是出陽方口的必經之路,而起此處有楊業部下的防禦工事,又是一條狹隘的險道,最是便於伏兵在此,攻敵不備。

    故此,這兩千精兵,被早早安排,埋伏於此。

    後來潘美失信,言有密詔不得出幷州。雖然援兵不至之事是事實,可地方知道潘美要來,已經遣兵一萬在官道埋伏。而且回來之時,花無憾由於泄憤,殺了賈彪一行。從而導致,原本要由賈彪送回的情報,被直接截斷。蒲咕嚕一位賈彪已經與一萬兵馬匯合,而這邊兩位遼將,亦是以爲賈彪返回了大營,向主將彙報了情況。

    如此看來,正是可用此事爲引,以謀略逼蒲咕嚕撤軍。再輔以兩千奇兵,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雖不一定可以大獲全場,但至少足矣贏下小捷。擄掠一些契丹馬匹,也是好的。

    這花無憾回來之時,丟下的那顆腦袋可就有了大用處。這賈彪乃是蒲奴寧的家將,雖然官階不高,可地位不敵。更是全軍上下都認識的熟面孔,又是那二百人的頭領,足矣震懾敵方,尤其是蒲咕嚕。到時候又士兵挑着其腦袋前行,讓地方斥候看見,就足矣讓他們中計。

    張齊賢命拓跋玉兒與秋子嫣,領兩百人。每人攜火把旗幟,在潘美援軍所來方向,設下疑兵。一面燈籠火把,彩旗招展;一面,揚塵撒土,鼓譟而行。要的就是讓敵方以爲,那一萬伏兵併爲攔住潘美腳步,援軍已至三十里外。

    只是沒有想到的,那陳飛草立場如此不堅定,剛被逼入絕境馬上跪地求饒。甚至還回營謊報軍情,不禁交上了賈彪的首級,還揚言一萬大軍被殘殺一空。兩位遼將早就身首異處,頭懸矛刺之上了。

    弄得蒲咕嚕大驚失色,連忙命人撤兵。而手下亦是因此,一個個驚得膽戰心魄,好不戰意。此時已經是歸心似箭,再無防備,只顧着向西北而逃。

    如此謀略,再配上好運,那蒲咕嚕又怎能知道其中有詐。即便如今知道了,這遼軍敗事已定,又怎能迴天。

    就看宋軍一個個喊聲震天,刀下無情,追着契丹人殺的是丟盔卸甲,哭爹喊娘。若不是蒲咕嚕尚有理智,要硬碰宋軍追兵,擒殺宋將。恐怕這時候,死去的契丹人更是要翻上一番。

    這蒲咕嚕別看年輕,多年的隱忍,以及戰爭素養,確實獨有一套。在如此劣勢之下,更是敢兵行險招,返取敵將首級,看見這膽識亦非一般。

    就看蒲咕嚕一騎當先,身後蕭琅朗和兩千精騎兵在後,勢如破竹,刺入後面宋軍大軍之中。饒是宋禁軍氣勢如虹,一個個如同打了雞血,依舊被衝的如同土雞瓦狗,上不得近前。

    馬正也是留了後手,命五百戟兵埋伏在這兩千騎行進路線之上,待其衝入,便以戟鉤馬腿。此外,亦有絆馬索,相輔相成,來阻擋敵軍衝勢。

    這戟前文書也說過,乃是重兵器之一。最早產於春秋戰國,最善於配合戰車上使用,殺傷力極大。後來隨着時代變遷,漸漸被淘汰。到是北方少數遊牧民族中,依然有不少人使用方天畫戟這種重兵器。

    但由於宋遼兩國多年交戰,遼國騎兵的厲害,實在是讓宋軍撓破了頭。原本是打算靠騎兵,壓制騎兵。可天生的馬背民族,尤其是宋軍能及的。而且中原的馬匹,遠不及遼人的戰馬厲害。宋人若想購得,更是要花上天價。

    而且遼國、西夏如今又與北宋交惡,不僅不肯賣馬,還攔截了絲綢之路。即便朝廷想要直接找回鶻買馬,都成了奢望。

    騎兵沒有錢發展,那隻好繼續鑽研自己的步兵。功夫不負有心人,果然樞密院也發現了對策。而這對策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春秋張國時期最常用的兵器,戟。

    戟,是是將矛與戈合二爲一,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更是強上幾分。而且這種兵刃,若是用於攻擊馬腿,能起到奇效。一戟,便可讓馬腿斬斷,敵兵落馬。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