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超級心理自控術 >第19章 神經質的病根(4)
    至於那些容易疲勞的速度和程度,對人對事常有戒心等問題,又怎樣能把它和別人比較,才能作出判斷,測定其程度呢?

    11.神經質的發病始末

    那麼,究竟這些神經質的症狀是怎樣發生、發展起來的呢?現在就說明其中的一兩種症狀,其他症狀自然可以推想而知。

    下面,對頭痛、失眠和心悸加劇等症狀簡略說明。

    例如,有人早上經常睡過了頭,或者起牀後無事又倒頭睡回籠覺的時候,或在複習考試的時候,或在患流感及產後不久勉強幹了重活兒的時候,都會出現頭重或頭痛的感覺等。

    正常的人對於這些情況絲毫不介意,往往忽略不計地聽任它自生自滅,也不曾對此縈掛於心。但是,神經質患者對此卻傾注了全部注意力,甚至爲此痛苦不堪,擔心是一種嚴重的病症。

    因此,他們越來越仔細地觀察自己,而且連一些細枝末節也體察得十分清楚,繼而,就覺察到有許多異樣的感覺。這樣一來,越是集中注意力,感覺就越敏銳,注意力就越發集中地指向這些方面,這種惡性循環、互相促進的現象,我將它命名爲“精神交互作用”,並試着以它來說明神經質的發展過程。

    正因爲有了這個“精神交互作用”,神經質患者就會不斷遭受頭痛的困擾,並把它看做是病症,進而感到恐懼。

    由於自己“已不能與正常人爲伍、並肩行動”或“擔心不能正常學習”等各種恐懼而悲嘆不止,於是就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如何治療的問題上。進而,精神交互作用越強化,就越是拼命地研究治療方法,也就越使得自我感受成爲一種十分複雜的症狀,因此白白耗費了大把年輕時代的黃金時光。

    他經常匪夷所思地胡思亂想,一旦想到“是否因睡眠不足所致”時,就要經常睡覺。一會兒想勞動,一會兒又想學習。凡是他認爲對治病有益的,事無鉅細,一律都放在心裏。這樣,他就更加虛妄地懷疑“這是否已經患病”,從而開始過起了自由散漫的病號生活。

    生活越是鬆散,精神和身體也越發萎靡不振,無論對什麼事情也都不能寬容忍受,不肯堅持去做,於是那些頭暈腦漲等現象也就越來越多起來。

    由於患者一味執著於所謂的“病”,對其中自然而然的道理絲毫也不理會。於是不難想象,這種由頭痛引起的上述各種症狀,就必然地持續下來了。久而久之,便成了難以消滅的痼疾頑症。

    12.常見病與神經質的差別

    我一直認爲,身心過勞是絕不會直接引起神經質的。例如,如果患腦炎、膀胱炎、精神病等病症之後,通常,人們都把神經衰弱症狀看做是必然附帶的副產品。

    這是因爲,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會併發神經的衰弱與異常的現象,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把這些症狀都統稱爲神經衰弱,顯然是不合適的。

    那些像視力散光、化膿性鼻竇炎或生殖器疾病等病症,也都分別帶有與之相應的神經衰弱症狀。如果由此得出由於眼和鼻的病引發了神經衰弱的結論,這恐怕是不恰當的。這些仍然屬於單純的眼病或鼻部病症。

    由於鼻子的病產生渾身難受等刺激性感受,由於心臟病帶來的精神渙散,由於染有淋病後出現的憂鬱、疑慮等,這都不是得了兩種病,而只是一種病。而發高燒、失眠和腸道出血,這是得了一種傷寒病,而不是分別得了三種病。

    眼科、五官科、泌尿科的醫務人員,利用通俗讀物、報刊雜誌宣揚由這些病症能夠分別引起了神經衰

    弱,這種做法帶有過分誇張的傾向。

    上述現象,是當今醫學相對專科化之後,以狹隘的醫學知識掩蓋了廣泛的一般性病理規律所帶來的弊病。

    另外,當今的醫學界過分偏重關注物質因素,而忽視了精神因素;機械地沉湎於對疾病的研究之中,卻忽視了健康方面的綜合影響;人爲地進行所謂的“攻關”,忽略了人作爲一個有機體與自然機能之間的有機聯繫。把人的整體生活狀況置之度外,以用藥的機械思維模式看待一切病症……

    如此嚴重的偏頗現象,實在令人深感遺憾。

    13.“重在情感”與“事實唯真”

    那些自稱爲詩人的人,或走火入魔的思想家、宗教家,往往都是以我所說的“重在情感”爲生活目標,卻忽略了立足於不可動搖的“事實唯真”。

    也就是說,當他們認爲人生目的只是追求幸福安樂,而沒有任何痛苦憂患時,這就是陷入思想矛盾,本原追求安樂,結果反倒陷入悲痛;渴望極樂世界,結果反倒嘗受地獄之苦。

    當你以“事實唯真”的原則看待客觀事物時,看到鮮花則神清氣爽,看到牛虻則心生厭煩。對死恐懼,對生渴求,看到糞穢就不愉快,看到甜醬就想到好喫。

    那種“不把甜醬和糞穢一視同仁,不把死和生同樣看做安樂,就不許可”的蠱惑,正是一種歪理邪說。餓了喫糠糠如蜜,飽了喫蜜蜜不甜。這是客觀的規律,要想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感覺,歸根結底,只不過是一種思想遊戲罷了。

    肚子餓了就想喫東西,喫到好東西能高興,這就很好。

    爲生存的慾望而奮鬥,對每天的成果能感到滿足,這就可以了。

    走路時,雙足自然地前後交替運動,不必特意關注它們究竟是誰先誰後。

    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苦樂相隨,沒有必要去專門定名,這是什麼什麼苦,那是什麼什麼樂,只要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對各種自然的感受坦然地承認,這就很好了。

    有的神經質患者常常愁苦萬分地說:“對這樣的痛苦到底能不能承受得了,真沒有把握,但又連自殺的勇氣也沒有”。

    如果真到了該死的時候,必然沒有任何回生之機,無論你討厭也罷,順從也好,都是會死的。在不具備自殺條件的情況下,硬想製造出一種決絕的勇氣,這就是思想矛盾。

    其實,這些所謂的“痛苦”只是一種預期恐懼,一種想象中的虛妄,不是現在已經不得不面臨的,所以纔會出現這些多餘的思想衝突。

    真到了牙痛或發高燒40多度的時候,還會問“對它是否能忍受得了”嗎?忍受得了也好,忍受不了也罷,除了忍耐之外別無他法。

    至於能否治癒的問題,要看各人的病情具體如何,除此沒有其他辦法。這也並不是患者是否能忍受得了的問題。怕死也得死,最後只能強忍着痛苦,而且無論怎樣難過,活着的時候也只能在勉強忍耐中尋求活路。不管你怎樣的掙扎,坐臥不寧,在醫生要求你必須安靜的時候,你就得盡力安安靜靜地睡去。

    有一個重症肺炎患者,認爲醫生囑咐“不準亂動”的話是在故意爲難他,在想上廁所的時候,就自己跑去上廁所,結果導致不治而亡。其他同病的患者,很多症狀比他還嚴重得多,卻嚴格遵守醫囑,最後得救了。

    這個例子說明,醫生“不準亂動”的囑咐,對於患者而言,不是是否忍受得了的問題,而是是否甘心服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