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412章:進攻印度
    這年夏天,玉米也成熟了。

    北方各省因爲養殖規模的增加,玉米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很多都是把玉米當撐飼料來種植的農業公司。這年頭玉米產量不是太高,這東西嘉靖年間就傳入了大明,在大明的種植面積範圍已經非常大了,幾乎各省都有。

    試驗田中的玉米經過收割之後,畝產達到了630公斤,產量再度逆天,雖然相比後世的最高產量低了一半。

    農業技術的進步,讓此時的朱由校,有了大規模發展工業的底氣。這些新的農業技術,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進入普及階段。

    鐵路修建工人在天啓十二年夏天已經突破了一百萬人,並且參與建設的工人每個月都在以二三十萬人的規模網上增加。

    爲了修建這些鐵路,抽調了很多人力物力。大量的鐵軌和枕木被運送到了工地,工人們鋪設好路基之後,便將這些枕木和鐵軌鋪設了上去。

    整個鐵路幹線,被迅速修建起來。

    秋收之前,鐵路就能修到東北黑龍江,而遼東夏收的糧食,已經開始用鐵路往京城運了。

    修往張家口的鐵路也快要竣工了,這段鐵路修建難度算是當前修建的鐵路線當中最大的,不過在新式炸藥的威力之下,成功的戰勝了自然地形,硬生生將鐵路修到了張家口。

    通往張家口的鐵路,還將修道草原明統區。只要鐵路修到哪裏,哪裏就是大明能夠牢牢掌控的疆土。

    明統區的蒙古人即便是想要造反,也沒有機會了。這幾年下來,明統區的蒙古人小日子倒是過得不錯,有付出勞動,也有得到收穫。蒙古人願意過這樣的小日子,朝廷自然也樂意看到。

    草原能穩定,能產出草原經濟原材料。草場不被過度開發退化,只要能保障這幾點就成功了。他們想要造反的話。朝廷隨時能夠通過鐵路把兵力快速調過去鎮壓。而且現在這些蒙古牧民一個個有自己的草場和蒙古包、牛羊,腦子被驢踢了纔去造反。

    雪災依舊是草原上的一大問題,不過有了鐵路,朝廷救災也比較容易,鐵路是能夠在雪地裏運行的,除非是雪太大。

    至於蒙古人是否佔據草原,這一點並不重要。蒙古人在日後註定是打醬油的民族,只要被納入大明的統治。就不可能分裂出去了。

    這條修往草原的鐵路,也將是朱由校發動對蒙戰爭的重要交通線。

    而修往西域的鐵路幹線,估計則要天啓十三年開春後才能修通,這樣的進度已經讓朱由校非常滿意了。

    關內的鐵路幹線則修建速度很快,因爲關內不缺工人,鐵路幹線已經在天啓十二年夏季就鋪設到了山東、山西、河南,都與北京連接在了一起。

    接下來就是要將這些鐵路繼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密集的鐵路網絡。在這個沒有汽車的年代,陸地上的運輸效率要提高,那麼只能靠鐵路。

    支線鐵路測量、動工的活動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鐵路爲工廠主和農場主們都帶去了很大的利益,受益最大的還是工廠主,這意味着他們的商品可以銷售到更遠的市場。

    大量的鐵路建設活動。倒是讓天啓十二年北方經濟沒有那麼冷淡,但是經濟確實已經開始冷卻、降溫,浮躁的社會風氣已經開始慢慢的沉澱。

    相比之下,南方各省經濟則更加蕭條了,大量百姓開始選擇移民或者前往本土新政地區謀生。

    冶金業幾乎全面完蛋,而紡織業方面,民間紡織業基本上也已經完蛋了。不過在天啓十二年,松江府地區建成了第一座國有紡織廠,隨後國有紡織廠開始迅速在松江府遍地開花的建設起來。

    儘管南方各省沒有開始改革。但是國有資本財團已經開始將輕工業往南方一些地區轉移。

    首先南方各省比較適合發展輕工業,同時隨着國企商品大量涌入南方市場。也有了將產業向南轉移的底氣。

    一些紡織女工重新上崗,不過紡織廠並不能提供太多的就業崗位。沒有徹底改革之前,朝廷不可能在南方各省大規模展開建設,這錢砸進去,很容易被那些大資本商人圈走,資金循環的鏈條很容易斷裂。

    工廠向南轉移,還是不能改變南方市場蕭條的局面。

    特別是長江流域人口密集的地區,農村自然經濟在商品化經濟的衝擊下,開始大範圍的崩潰。

    但是對內部市場的開拓,並非以掠奪爲目的,那些走向破產的農民和工人,還是可以通過民政局等渠道進行移民等等。

    在對外貿易上,中南半島的貿易局勢基本上趨於穩定。安南戰敗,極大的震懾了暹羅(泰國),暹羅在大明的要求下,進步一的開放了商品市場和資本投資。同時暹羅與緬甸,都正式與大明簽訂了宗主國協議。

    過去大明確實也是暹羅和緬甸的宗主國,但是沒有明確的規定內容。只是進貢與賞賜的關係,具體義務、責任,以及如何做生意等等問題都沒有規定。

    這份宗主國協議簽訂之後,暹羅和緬甸在大明的霸權淫威之下,只能乖乖的開放商品市場和資本投資。

    大明的商人可以暢通無阻的前往中南半島做生意,商品也可以暢通無阻的通過商行、土著買辦的模式賣到中南半島各地,並且收購中南半島各地的原材料、特產。

    大明的國有資本財團已經直接開始在中南半島進行投資了,這裏的商品糧對大明來說已經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經過改革之後的北方各省,圈地運動十分高漲,大量農民離開了土地投入工業建設之中,需要更多的外部糧食輸入。

    至於大明南方各省,此時原材料種植規模就更加龐大了,這是南方各省唯一沒有遭到衝擊的產業。反倒因爲工業的發展,銷路比以前更好了。

    只要是棉花,不愁賣不出去。只要是生絲。同樣不愁賣。本土市場需求量隨着發展不斷擴大,而海外市場對絲綢的需求量也隨着對海外貿易規模的增加而擴大。只有榨糖業遭到了較大的打擊。臺灣和南洋地區的蔗糖價格比傳統本土區域的蔗糖成本要低,市場價格也更低,質量也更好,深受市場歡迎。

    整個東亞,如今只有大明纔有商品化蔗糖產業,這些商品化蔗糖出口到了中南半島、朝鮮、日本、蒙古、非洲、中東、印度。

    印度倒是有自己的蔗糖產業,不過價格比大明的蔗糖高。不過大明倒也沒有大量出口這些蔗糖到印度等

    國家,還是因爲對海外開發速度比較快。海上運輸有點更不上,加上本土商品隨着工業革命的展開而大量增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