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販夫全神錄 >第566章 博望垂英名
    七曜摩夷天華胥仙境,博望寶殿。

    傳佈使主陶抗正在講解鑿空大帝鄭丁寡的前世仙蹟,其前世張騫被漢武帝派遣,前往大月氏聯絡,本意是夾攻匈奴。

    張騫帶領匈奴人堂邑父及百人使團,前往大月氏。

    經匈奴,被俘,匈奴大單于軍臣以屬國公主蘭茨爲其妻,生兩子張棉、張椒,被困十年,後設計逃脫。匈奴妻子蘭茨誓死追隨。兩個兒子被帶到隴右,放在漢人家中寄養。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此時的大月氏已經不是武帝派遣他之時的地點。匈奴挑唆烏孫攻擊大月氏,他們又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嬀水地區,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

    張騫到了大月氏,說明來意。大月氏無意東還,張騫在這裏逗留了一年多,無果而返。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

    從莎車,經于闐、鄯善,進入羌人地區。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爲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軍臣單于病逝,其弟左谷蠡王自立爲單于,進攻軍臣單于的太子於單。於單失敗逃漢。

    張騫趁機,帶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從武帝建元二年出發,至元朔三年歸漢,共歷十三年。

    張騫出使時帶着100多人,歷經13年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他的匈奴妻子蘭茨、兩個兒子張棉、張椒,被留在了他曾經擔任左曲軍候的天水郡流馬苑。爲啥要將它們留在天水?

    張騫沒能完成聯絡大月氏的使命,還喪失了百人使團,深恐皇帝責罰。

    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爲漢朝開闢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資料。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不但沒有責罰,反而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爲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爲“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蘭茨及兩子張棉、張椒均得到了封賞,兩個兒子還被用爲亭長,在天水郡當地方官。

    張騫將西域見聞詳加著述,歷時三年,呈給武帝。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張騫被武帝派遣,追隨大將軍衛青征討匈奴。因爲他深知匈奴水草之處,使得衛青大獲戰功,擊敗匈奴。張騫也戰功赫赫,漢武帝取“博廣瞻望”之意,專設博望縣,封其爲博望侯。

    兩年後,隨李廣徵討匈奴,兩人兵馬失散,李廣陷於苦戰,四千人馬損失殆盡。

    張騫因遲援而被除國,博望侯爵取消,但其家眷落籍博望縣,不再遷移。博望縣人仍舊尊其爲博望侯,他家受到博望人世代敬仰。

    第一次出使西域回來後,張騫掌握了十數國的語言,在西域各國還接觸到身毒國商人,結爲好友。身毒國就是唐代所謂的天竺,梵文中兩個音是一回事。也就是說,張騫還懂得印度古語——梵語。

    漢武帝惜其人才難得,就又委派他到鍵爲郡,住持通使身毒的大任。因西南夷錯綜複雜,張騫派出的四路使者無功而返。但探知西南夷諸國及部族的情形,爲漢朝統一西南夷打下了基礎。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爲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抗擊匈奴。這個中郎將官階,實際上還是爵爺的階位,雖然沒有明確宣佈復爵,但武帝等於是不宣而宣。

    這次,漢武帝爲了兌現張騫對西域各國曾經許下的諾言,派出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鉅萬。

    到了烏孫,遊說烏孫王東返,雖然沒有成功,但漢武帝賜給烏孫的財寶,贏得了大漢的威信。

    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

    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

    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到安息、身毒、奄蔡、條支、犁軒,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張騫回朝後,拜爲大行令,第二年病逝。大行令,秦代及漢初爲典客,九卿之一,掌管王朝對屬國之交往等事務。

    張騫之後的漢使,都自稱博望侯,以贏得西域各國的信用,從此博望侯成爲漢使的代稱。大漢聲威鵲起,西域各國漸次脫離匈奴,倒向大漢。

    終至於在他逝後五十四年,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於烏壘城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漢朝開始控制西域各國,以鄭吉爲首任西域都護。鄭吉也以博望侯自居,上任之後,穩定住局勢,才自稱都護。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

    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從此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古國聯繫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

    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

    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技術,漢使和軍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鑿空大帝的前世講到這裏,傳佈使主陶抗讚道:“漢族、漢人等字眼譽滿全球,博望侯、大行令張騫的功勞居功至偉。

    “張騫以大行令歸天,住在元載孔昇天漢族將相殿羣,到了安史之亂後,看他自己開拓的絲綢之路,沿途被吐蕃控制,商旅通行如此不便,心中悵惘。

    “於是轉世投胎,誓要用新的辦法,重新開通絲綢之路。投到了鄭懿端家中,爲其次子,成爲叧血道人。陛下一生躬身踐信,從不懈怠。以血洗遼太宗的巨大戰果,爲商界平德掃清障礙,使得後世帝王對商家莫不仰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