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謀明 >第七十四章 笑容
    各人都面帶笑容,閔元啓卻是一人在船艙中看着熟鐵和蘇鋼發呆。

    到這個年代閔元啓才知道大明的鍊鐵業也並非一無是處,官辦失敗後放開鐵礦開採和鍊鐵業,大明的生鐵和熟鐵產量反而節節攀升,現在產量已經遠超前宋。鑄幣業是相當失敗,一則是現在還沒有大規模的在雲南採銅,大明境內銅礦儲量不足,想開採也不容易,銅料多半是從緬甸那邊採購,境內生產的規模一直不足。雖然朝廷控制銅器生產,也不準私人偷鑄,但此風屢禁不止,到明末時宣德年間大規模鑄的宣德爐價值已經不菲,一則是鑄造精美,是當年的緬甸貢銅所鑄,銅料難得,工匠很用心,所鑄宣德爐個個精美。另一個原因便是大明長期缺銅,就算不是古董的銅器也是價值不菲。

    另一個原因,便是國初用寶鈔和實物充當貨幣功能,中後期之後白銀大量涌入,又不需要大量鑄幣進入市場流通。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大明朝廷的控制力太弱,就象大規模開礦的事,秦漢唐宋都不行,後面的清也不行,就我大明完全可以,私人領個官照就能隨意開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就是大明獨一家……

    眼前的熟鐵俱是閔鐵,價格比本地的熟鐵要稍貴一些,若生鐵的話不過幾分銀一斤,相當便宜。

    大明探明利用的大型鐵礦達二百四十多個,小型鐵礦不計其數。是唐宋時期的數倍,就算是清承明制,由於清的管控過嚴,利用大明採探過的鐵礦也只有一半不到,鐵產量不增反降。

    這一次買得三千多斤鐵,其實能造的兵器並不太多,根據大明會典記錄,弘治年間九邊一個鎮一年用熟鐵的記錄是二十一萬斤,俱是打造成鎧甲兵器。

    當然九邊一鎮戰兵多則十餘萬,少也有五六萬人,這個數字就不算出格,閔元啓現在才滿編了一個百戶,在一個月內要再滿編三個百戶,達到四百多人浙兵一個司的規格,熟鐵肯定不夠,還得大規模的購買。

    蘇鋼則是用小高爐多次回爐熔鍊而成,在這個時代算是最頂尖的科技成果,不過放在全球就算不得什麼了。

    就算如此這東西也是相當難得,按時人記錄,生鐵三煉而成,熟鐵五六煉而成,而蘇鋼就是九煉而成,其實這是文人記錄,到底幾煉要視情形而定。

    鍊鋼的高爐是四米多高,迴風加熱的技術都很成熟,用的是灌鋼法,在全球來說這技術也相當過硬,關鍵是自己開闢出來的一條科技樹,以大明文人治國,重學術輕技術的傳統來說,明末時期各種科技的利用也算相當不錯,關鍵還是在於士大夫雖然輕賤工匠技藝卻並不愚昧,保持拿來主義和開放的胸襟,這纔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這些蘇鋼是熟鐵經過多次炒煉而成,用鐵極多,費時費工費炭,多少斤熟鐵才得一斤合格蘇鋼,一斤熟鐵才一錢二分銀,而一斤合格的蘇鋼便是好幾兩銀,相當昂貴難得。

    蘇鋼一年的產量最多幾萬斤,過半還是用在民用的用途上,軍用也有,但明末之時財政破產,朝廷缺錢就不太可能採購昂貴的鋼材用在軍隊上,將領只重少量的家丁,更不可能拿銀子購買大量蘇鋼使用,這東西好是好,就是太貴了。

    閔元啓用極度愛惜的眼光撫摸着眼前冰冷的鋼製品,堅硬,冷豔,充滿着工業之美。哪怕是這個還沒有開啓工業革命的時代,其實各種儲備已經是到了一個臨界點,鍊鐵鍊鋼業的發展,各種技術的傳承和利用,還有大航海時代開啓後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已經不侷限於一國或周邊幾個國家,海上商路的開啓是工業革命的決定性的起因,到這個時候,英國人的幾家大公司每年利用海外貿易繳的稅額已經是天文數字,甚至一家公司的納稅額已經超過或接近於大明整年的財政收入……

    正是由於跨國貿易和大公司的出現,羊毛坊織業的超高利潤,使得珍妮機水力織機陸續出現,就算這樣也不能滿足產品需求,發明蒸汽機的道路可謂是前仆後繼,因爲人們都知道,僅憑人力畜力或水力根本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貿易需求,蒸汽機一則是技術積累和理論積累到了,二來就是貿易發展的需要,換了歐洲中世紀時期,就算是技術達到了,沒有需求的前提下也不可能有人發明,發明出來也不會被重視和利用。

    大明這邊雖然已經全方位落後,所幸並未被拉開太遠,最少在軍事技術上現在並未落後,而且正在迎頭急趕。

    眼前的蘇鋼相當昂貴難得,這一次把淮安府城一年的需求都買光了,就算有銀子蘇鋼產量也是相當有限,下一步閔元啓打算手中有銀趕緊派人到各州府去購買,先將大半的產量買到手再說。

    這些蘇鋼除了用來給兵器點刃之外,閔元啓也是打算開始自己試製火器。大明原本的規矩是軍鎮不得自制,但現在不要說軍鎮了,民間私造火器的也是不少,這東西打獵比弓箭要容易的多,主要是好的弓箭射手要成年累月的時間打磨積累,這東西上手幾個月就能成一個好獵手了。就算是對漢民管制異常嚴厲的清朝也禁絕不了火器,後來只能強加管理,民間擁有火器並不少,而且質量還比綠營兵手裏的好的多。

    紀效新書上有完整的鳥銃製造辦法,從工料到打造和使用,包括怎麼制顆粒火藥,怎麼定裝,簡直是最詳細的百科全書。

    閔元啓在看書時常常拍着書本感慨,這書也不是禁書,但從選兵到募兵,練兵,臨陣,包括武器打造,兵器戰陣練法,還有金鼓宿營都事無世細的交代的異常清楚,只要那些爲將者甚至是文官認真研讀,好歹能打造出一支合格的強軍出來。

    戚帥在南方是從小規模戰事開始,到練兵有成,幾千上萬人的戰事受困地形,鴛鴦陣和大小三材陣殺的倭寇血流成河,敵方死傷幾千人,自己一方纔折損十幾人,這種戰果當時的名將們沒有一個能辦到。

    再到九邊練兵,將稀爛的薊鎮防禦打造的固若金湯,修空心敵臺,做事細緻認真,以車陣,火器,步兵,騎兵,多位一體,構成了完整而嚴密的防線,薊鎮在戚帥鎮守期間蒙古人根本不敢犯邊,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外如此。

    而當時的九邊並不太平,甘肅,榆林,大同這些西北諸鎮經常受到侵襲,遼鎮更是烽火連天,蒙古人就是放着一個薊鎮不去動,有人說戚帥只打過小規模的抗倭戰爭,其實他在大兵團交戰上也是獨有天賦,實在是大明近三百年的第一將才,就算是開國時的徐達,常遇春,馮勝,藍玉等人,有人將才可能超過戚繼光,但論細緻全面的帥才,戚繼光當屬是大明第一人。

    在閔元啓來說,他感覺只要自己細心學習戚繼光留下來的兵法,從製造兵器到成軍俱以戚繼光之法爲法,將來成就便不會小,最少能保住眼前雲梯關的局面,至於更宏偉遠大的將來,現在的他還沒有真正考慮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