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章木、火、土、金、水

    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

    自混沌鴻蒙,開天闢地,人立其中,天、地、人三才立,萬物成。

    清者上浮爲天,濁者下降爲地,聖人立於天地之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調節陰陽,和諧萬物。

    天道重子,地道重醜,人道重寅。

    故以寅月爲歲首,立春爲歲首元旦,這便是干支陽曆之法。

    木,始於寅立春,旺於卯春分至極,接地氣於辰清明。

    聖人立法,以木爲人,人生於寅,重寅月,立春爲元旦,人氣旺於卯春分,及至清明,人氣入土,是爲辰月,人氣入土,乃人氣衰而入墓之象,世人哀之,故以人氣入土,設辰月清明節掃墓祭奠之。

    木氣入土,猶人入墓,折柳喻木,寒食禁火,辰月清明也。

    火,始於巳立夏,旺於午夏至至極,接地氣於未小暑,太陽雖炙熱至極,然炙烤大地,與大地產生反應,產生暑氣效果,需要時日,當在未月小暑,日接地氣,暑氣形成,天地同熱。

    土,旺於四季,四季之末月:辰、未、戌、醜,皆爲土。

    人雖貴爲三才之一,然終爲土所造,生於地,立於地,制於地,歸於地。人一生皆離不開土。

    辰、未、戌、醜皆爲地球地氣與太陽陽氣,產生劇烈反應的四個土月。

    金,始於申立秋,旺於酉秋分至極,接地氣於戌寒露,秋高氣爽,天涼接地氣,凝爲露水,是爲戌月(寒露)。

    水,始於亥立冬,旺於子冬至至極,接地氣於醜小寒,天寒地凍,天寒接地氣,地始凍,是爲丑月小寒。

    五行屬性的基礎,運用生剋制化的關係,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變化。

    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着相生相剋的規律。

    相生相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

    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爲用的關係,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

    《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爲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爲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徵、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把它歸納於哪一行中,分成五類。

    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種紛繁複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繫及變化關係。

    五行又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機制。

    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機制,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機制,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爲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自古以來,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五行是五種動態平衡的運動方式,而非實在的某種特定的元素,這個概念錯了後面就全是錯誤中的錯誤。

    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屬性論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爲序,是循環數了,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

    因爲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牀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五行”一詞,最早出處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洪範》中則指出“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它提出了爲人們所用的以水爲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

    五行學說的形成可能有多條思路背景。

    其一,五帝堯舜時期羲和就開始了術數五行實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已有考證;其二是源於商代後期以來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四方”、“四土”的記載,東、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觀念在商代後期已經形成。

    這種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完成,如《墨子·貴義》有時序和方位,如《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史記·天官書》有對四季天象方位的觀測做記錄。

    其三,是來源於西周後期以來逐漸興起的“五材學說”,五行最初源於五材,五材則導源於六府。

    ......

    未完待續

    第072章預告五行、陰陽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