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人雄 >第四十六章婚禮
    姑藏城外,幾間茅房一座孤墳。正是鄧艽與張奐的幾個兒子,正在爲張奐守孝在墳前結廬而居。按理鄧艽可以救張奐,可是張奐是無疾而終。不可能沒病沒災的給老師藥,你這是在咒老師生病嗎鄧艽本想等張奐生病時,順理成章的拿出丹藥救老師。可人算不如天算啊

    古人言“生前顯貴,身後顯榮。”就是說看一個人的一生成不成功,不僅是要看他生前怎麼樣。還要看他的葬禮辦的風不風光,如果很排場很風光,那說明他的子女很孝順,這樣的人生纔是完美落幕的,反之,則會留有遺憾。

    可張奐臨死有吩咐,不可太過奢靡所以就是一般葬禮。只有爲其守孝,來彰顯自己的孝心。

    在古時有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的說法,它要求子女在先人故去以後的三年時間裏,要恪守節儉樸素,堅決杜絕酒色財氣等奢侈的生活,以此來悼念先人。

    我們從一些影視劇中也常看到,某位在朝廷裏任職的官員,一旦父母去世後,必須要回鄉“丁憂”,這個“丁憂”也就是要回鄉爲父母守喪三年。

    中庸裏說:“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古代禮制中的守喪三年,即便是天子也要遵循,而且在給父母辦喪禮這件事上,不存在貴賤之說,都要竭盡所能地讓自己的父母安樂長眠。

    根據孝經喪親章的記載,以前的喪葬大禮,孝順的子女從開始就要哭個不停,直至葬禮結束這就是“哭喪”。

    在三年守孝的期間,子女對自己的容顏外表顧不上打扮,衣服穿的華麗也會心有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會開心,喫到酒肉也不覺得可口,這些都是因爲先人故去,而產生的悲哀之情。

    守孝東漢有詳細的規定,在父母去世後的第三日。子女們才能開始喫飯,且不得殺生;到了百日祭的時候,子女要節哀,停止哭泣;小詳即死後一年的週年祭,大詳則是兩週年的祭奠,這兩個週年祭,子孫們都要隆重地祭奠;而到了三週年的祭奠結束後,才正式宣告守孝結束。鄧艽此時,就在嚴格遵守。

    那麼,古人在守喪時間上爲什麼要定了個三年的時間呢

    古人之所以把守孝的時間定爲三年,是因爲他們覺得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同樣是用三年的哺乳期,等三年的哺乳期一過,孩子一般就能自己開始行走了,因此,守孝三年就是爲了報答父母這三年的哺育之恩。

    大聖人孔子對於守孝三年,這個問題也曾和弟子們做過一番爭論。

    孔子的弟子宰我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曾經對孔子說:“一個人的父母去世,如果要專心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其他什麼也都不能幹了。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習琴藝,技藝也會生疏。所以,我認爲守孝的時間就應該像稻穀生長成熟那樣,一年間,陳舊的穀子喫完了,新的穀子又成熟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聽後,問道:“父母逝去,你大魚大肉喫的可香嗎穿上華美的衣服也會心安嗎”

    宰我回答說:“我會心安。”

    孔子嘆道:“你可以心安,但是君子不會。君子會喫得不安,穿得不安,住得不安,所以不去做那些事。你既然可以,那你就去做吧”

    後來,孔子還和自己的學生感慨地說:“宰我真是不仁啊,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他沒有經歷過被父母抱在手上三年嗎如今竟然連三年的喪期都不願意守了”

    由此可見,古人守喪三年之期不是隨便定下的,而是根據父母,哺育三年的原因定下的。

    而現代人基本都是宰我,更有甚者,父母死了請樂隊來慶祝。唱的還是夫妻雙雙把家還,就該兩口子一起完。這就是缺禮教的表現,也可以說成沒家教。

    鄧艽守孝期間,回想雖然和張奐的師生之情沒有到。說張奐死了,就哭的死去活來。但幾年的相處,還是有一點不捨。

    鄧艽穿越近二十年了,雖說對古人的一些事不感冒。甚至嗤之以鼻,但還是學到一些後世,早以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一些東西。

    老外嘲笑中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沒精神,就說老外有什騎士精神,就連小小島國也有什麼武士道精神。

    這樣想的人不在少數,甚至一些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麼可悲可嘆

    英國是怎麼發家的大家知道吧美國是怎麼建國大家也都知道。一羣強盜罪民,成長起來就會開始耀武揚威。這是必然,小人得志便猖狂。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什麼

    歪樓了,一晃三年時間過去。三年裏,鄧艽守孝每日不忘習文練武。

    光和四年181年,鮮卑大王檀石槐去世,時年四十五歲,其子和連繼位。

    光和五年182正月,劉宏下詔,令公卿舉奏刺史、郡守貪殘害民者。太尉許馘、司空張濟諛附宦官,收受賄賂。凡宦官子弟、賓客爲官貪殘者,皆置之不問,卻舉奏邊遠小郡爲官清正,頗政績者二十六人。百姓詣闕訴冤,司空陳耽、議郎曹操上疏,劾奏許馘等人所舉皆出於黨私,是“放鴟梟而囚鸞鳳”,靈帝聞奏,責備許馘等人,並將所蒙冤被舉者皆拜爲議郎。

    檀石槐死了,草原也分崩離析了。其子和連可沒有檀石槐的威望,想繼續統領鮮卑各部是很難的。

    鄧艽守孝期已滿,除去孝服回到家中。蔡邕準備爲鄧艽加冠,鄧艽已經二十一歲了。早到了及冠取字的時候了,鄧艽無父無母,只能由蔡邕夫妻替代。冠禮一般在宗廟內舉行,鄧艽只能就在自己家。日期爲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

    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鄧艽沒有親人,朋友倒是有幾個成家兄弟。涼州的幾個名士都請來了,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選中閻忠爲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此事只有蔡邕做了、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閻忠唱祝辭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爲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爲“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

    鄧艽之艽蔡邕說:秦艽,藥名:龍膽草詩小雅小明中有言:“我徵徂西,至於艽野。”其艽爲遠也,取字:“子遠吧”經後鄧艽字子遠,這樣冠禮就完成了。鄧艽頭上的冠,爲平常的布冠。

    “冠”,說文解字解爲:“弁冕之總名也。”冠字有三從,從“冖”,即以布帛蒙覆;徐鍇曰:“取其在首,故從元。古亦謂冠爲元服”;從“寸”,而“寸”字有兩意:漢書律曆志雲:“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從寸”。所以,說文中說:“冠有法制,故從寸。”

    鄧艽行完冠禮,蔡琰也到了及笄年華了。蔡邕也爲蔡琰取字昭姬,蔡琰,本字昭姬,晉朝避司馬昭諱稱文姬。

    一切忙完,蔡邕又說起二人婚事。這早就定好的,只需三書六聘,三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聘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這些事都不鄧艽操心,自王猛等幫忙辦理。只有需要鄧艽時,鄧艽纔會出面。當然洞房是不用幫忙的哈

    守孝三年的第二年,何進就向皇帝劉宏舉薦鄧艽說鄧艽:“品德高尚爲天下蒙師,有君子之風。”

    劉宏聽聞過鄧艽的名聲,如三字文千字文弟子規都是鄧艽所寫。可見這三本書給鄧艽帶來多少名望,劉宏知道他還不止是這些。

    劉宏好淫樂,蔡琰在家中將水調歌頭譜上樂曲。經天然居傳唱,早已傳到劉宏耳中。這纔將鄧艽記住的,何進一舉薦,劉宏就同意了。下詣徵辟鄧艽爲郎,可鄧艽又在孝期只能拒絕。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