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陛下的CEO >第202章 庒縣風波續(13)
    您可以在百度裏搜索“陛下的ceo 熱門”查找最新章節

    此外王柬提到的環境和工資問題不是當下纔有,歷來都有這個問題。

    由於大環境貪贓成風,一定會形成效應和惡性示範作用,反正大家都在幹,理直氣壯心不虧,我憑什麼不能撈,反而你不撈,就給人以鶴立雞羣格格不入,不是他們一夥兒的,你的官就做不下去。

    至於工資問題,王柬說工資低,官員僅能保證最基本的溫飽和體面,不能有額外的滿足感,這話不假,但不是沒有問題。

    如果每個人都一夫一妻,家裏少用人,七品以上基本是夠花的,到了四品肯定夠,還會有盈餘。

    當然,這不現實。

    而且這個標準,是四百年前開國定的,當時的一品大員一年的白銀俸祿是四十兩,俸料三百多石,職田六百畝,按購買力得摺合現代,得小兩百萬人民幣,這麼大筆收入,即便在四百年後的眼下,喫喫喝喝那也夠了。

    但是如果家裏人多,那肯定不夠。一方面是人多嘴雜不夠,另一方面大環境貪贓枉法,你不搞點灰色收入和副業,你沒辦法活。

    最後還有一個心態和認知問題,心態自不用說,眼紅人家妻妾成羣金銀如山,而很多背景貧寒的官吏大多有窮瘋症,在大環境背景下,墮落速度極快。

    至於認知,任何王朝和經濟體,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經濟膨脹。

    理想狀態下,每年合理的良性通脹,有利於經濟發展。

    但問題是,這農業社會雖然比遊牧、採集生產力和穩定性更高,但是由於缺乏科學認知和體系化的科學手段,抗風險能力仍然遠遠遜現代社會。

    所以通脹時好時壞,往往跟天災人禍成正比,甚至多數時期都是惡性通脹。

    這通脹大了,你還拿着四百年前的工資標準,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可要是提高工資標準,這農耕時代的生產力仍然很低,缺乏通信和快速交通,更要命的是中國自古是大王朝版圖,版圖越大,實際的通信效率、行政效率越低,要提高效率,就只能用人填。

    所以甭看偌大的王朝經濟發達,但是養的官兒可不少。

    岐帝國共計有一千五六百個縣,三四百個州,光縣令、刺史一級就得要兩千人,州六曹和縣六曹就是一萬兩千人,即便按平均工資十五兩計,那也是十七八萬兩開銷,合計撥付的口糧,得要幾百萬石。

    這還不算地方上裏的衙役、公差、郵政、芝麻綠豆官兒,皇宮大內的太監宮女,朝廷的各部、各司,這要是都算上,光基本的養人花費,就得幾百萬貫銅錢,上千萬石糧食。

    另外皇親國戚也是一大塊支出,養兵養將軍又是一大塊支出,就這三大塊,基本就把現在的國庫給分了,剩下的要搞點其他項目,根本不夠。

    所以提高工資福利根本不現實,當下國庫也拿不出錢,即便提高福利,還不夠貪官污吏塞牙縫的。

    尤其是王朝處於中後期甚至晚期,能夠不砍福利就不錯了,一砍福利肯定造反。

    李自成爲什麼造反,不就是皇帝要改革,端他快遞小哥的飯碗嗎。

    但是高薪養廉也沒用,不是哪個國家都是新加坡,新加坡的盤子小,招的都是家族ceo,他當然可以不貪。

    最典型的是清朝,中期開始高薪養廉,但沒幾年全國貪腐成風,和珅甚至富可敵國。

    所以高新養廉也有問題,關鍵是的制度得配套跟上,監督要到位,你不能一邊高薪養廉,一邊自欺欺人,放心官員一定會自律,然後高枕無憂睡大覺,結果還是貪。

    如岐帝國這般乾脆不管的也是罕見,不管不問這麼多年,沒把王朝搞垮。

    除了岐帝國昏君少,其實皇帝也不敢昏,因爲沒實權,你錢花多了,下邊的貪官污吏還瞎bb,因爲你花的多了,他們分贓就少。

    所以岐帝國的明君比例奇高,至少一半都是實幹型皇帝。

    再者,資本綁架政治也有一些好處,由於容易形成內部對外的擴張型共同利益,所以只要有利可圖,內部的矛盾就能調和。當外部威脅大大於內部分歧,又會形成一致對外的局面。

    多種因素作用之下,岐帝國能維持四百多年到現在,還真是奇蹟。

    九月二十九日,沈雲卿、王柬先到揚州,汪晨貴與趙東庭均不在揚州,已經率兵趕赴海通對峙。

    庒縣民變後,汪晨貴反應倒是迅速,火速逃回揚州,一面向朝廷稟報,一面糾集兵馬前去圍剿,待等兵馬趕到海通,朝廷的處理決定也下到了揚州和海通,要汪晨貴先穩住局面,不得擅自圍剿。

    於是現在是亂民包圍了海通周城,汪晨貴糾集了五千多人在州城以西與亂民對峙。

    岐帝國支撐到今天,其軍隊體系統起了很大作用。

    岐帝國實行軍事優先制度,財政也優先保障軍隊供應,財稅進入國庫之前,優先填滿地方駐軍和番軍,再入國庫,這就免去了兵部向戶部催款,戶部不給的局面。

    當然,僅僅是正常預算,突發預算和戰爭開支讓然得戶部走賬。

    同時推行宋朝的移防和將領調動制度,讓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但爲避免將領和基層軍官生疏和派系帶來的指揮失調,這就不得不說岐帝國的武科舉,太學生和禁軍。

    武科舉每年選拔的進士和武卒太學生,一多半都從軍中選拔,保證了軍事素養和作戰經驗,經過培養調往各地充任州兵和番軍的中低層武官。

    這一制度已經類似於現代的軍事學院,和軍官院校,很大程度上維繫了軍隊的技能與經驗傳承,以及軍隊對政權體系的忠臣。

    而禁軍也不是金飯碗,禁軍的員額優先每年吸納番軍老卒補充禁軍後,禁軍員額增加,增加的這些員額,一部分實行末尾淘汰制度,轉入地方州和番軍兵下層武官,一部分能力過硬的調往各地州縣出任武官或武職文官,與隨同一起調入的裁汰禁軍,構成地方禁軍派系,直接受到皇帝的轄制。

    由此從制度上,保障了軍隊人才使用處於流動和最佳狀態,加之最近一百年來經常對外開戰,岐軍的戰鬥素養極高,戰鬥力頗爲兇悍。

    地方上的軍事機構始終高度靈敏,與大多數王朝晚期,軍隊失靈完全不同,稍微有風吹草動,岐軍即刻出動撲滅,所以碰到這樣的軍事制度,也算是農民起義軍倒黴。

    你根本就沒有鞏固根據地,修生養息壯大實力的機會,隨便來個一千人的旅帥,肚子裏的壞主意都比你多,哪輪到你放肆。

    但話說,軍隊這麼強,怎麼就沒反叛,或者說沒給腐化

    要說一點沒腐化,那是不可能的,任何時代肯定有腐敗,或多或少而已。

    之前說了,岐帝國的軍隊系統很特殊,尤其是禁軍的末位淘汰和武科舉,軍事院校模式這兩條。

    禁軍下到地方,但是俸祿卻還在禁軍體制內,同時禁軍不光俸祿高,皇帝內司府每年有額外好處。所以禁軍下放的官吏待遇其實高於同等級的文官。

    另外再就是岐軍實行功勳制度,禁軍的榮譽性,在軍卒眼裏不亞於進士。

    太學的太學生才三萬多,禁軍就七萬,數量也是稀有的,所以禁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預防了腐敗。

    其次是兵部系統受到宰相和皇帝的雙重壓制,歷代宰相又都是態度曖昧,軍隊系統要翻天,制度層面不存在空間。

    現在不置宰相,兵部頭上的大山少了一座,但是多了戶部和薛伯充這座大山,比宰相更危險,兵部要做點什麼,在制度上和現實層面也沒有空間餘地。

    所以有利一定有弊,關鍵仍在於變通和維繫一個微妙的平衡。

    揚州撲空,沈雲卿、王柬火速轉往海通去見汪晨貴、趙東庭,兩日後抵達海通州城以西十五里。見到汪晨貴、趙東庭時,二人正在商量着怎麼剿滅民變。

    “王大人此來可有陛下聖旨”

    “陛下聖旨沒有,手諭有一封,汪大人請過目。”

    王柬交出女帝手諭,隨即與趙東庭說

    “刑部郎中趙東庭,揚州司馬付正瑞接旨。”

    “臣領旨。”

    聖旨和手諭性質上都是傳達皇帝的政令和軍事命令,不同在於手諭的執行力有商量的餘地,聖旨沒有商量的餘地。

    當然,現代行政體系,上級部門發文如果有不妥的地方,下級部門可以立即反應,並暫停執行新規。但在封建王朝,那是不行的,聖旨是金口玉言天下千鈞,有旨不尊是爲忤逆。

    但手諭在政治層面的強度要弱一些,是皇帝與大臣間商量去辦,根據實際情況,在大政策框架之下,靈活處理。此外手諭還有安撫和擡高大臣的作用。

    汪晨貴好歹是一屆節度使,又是懷王的得力干將,更重要的是,沈雲卿高度懷疑女帝在江淮一定有參股,讓汪晨貴在江淮任上,就是來掩蓋真相,所以有些事情懷王那邊會通消息,女帝這邊也得關照,兩相之下,汪晨貴才知道最大的底線在什麼地方。

    趙東庭由於辦砸了差使,一道聖旨聽參是履行正當程序。不過海通民變這麼快,跟他不作爲關係也很大,刑部一直在看風向,等着朝堂分出勝負,所以誰也不想得罪。

    趙東庭下到地方自然就不怎麼賣力,到處打圓場,做好好先生,任由着汪晨貴、虞童二人。陛下的ceo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