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三十五章 杜伊斯堡港改擴建建議
    告別克虜伯一家,謝綰拜訪了埃森的幾座煤礦。他着重把視線停留在埃森北部的蘭根布拉姆煤礦上。根據謝綰手頭論文中的記錄,這家煤礦從1772年開始採煤,直到1966年才關停,整整爲德意志地區提供了兩百年的優質煤炭,煤炭資源相當豐富。

    與胖胖的礦主表達了自己想投資的意願之後,礦主當即表示可以談談看。

    於是謝綰跟着胖胖的礦主下到礦底,查看生產狀況。

    這家煤礦於1812年開始使用通風爐注1,1813年最深坑道里的煤層長度達到了107米,1815年,獲得任意建礦權注2,並使用滑輪礦車運輸到魯爾。

    謝綰結合觀察結果以及這座煤礦在原來時空的建設走向,簡單跟礦主溝通了下可能的發展方向:第一是在迴風天井和小礦井之間再打一個深度在十五米左右的礦井,改善現有采煤的工作效率;第二是向煤層新開採區開鑿傾斜礦道以提高開採效率;第三是改木製軌道爲鐵軌道,改用蒸汽機推動礦車,並將軌道延伸到礦道盡頭以提高運輸效率;第四繼續向北開掘煤層以擴大煤產量;第五是開鑿排水渠,並用蒸汽機排水。

    礦井下非常熱,謝綰卻看得非常仔細,邊走邊談改擴建建議。一旁的礦主抹着頭上的汗珠,連連點頭,也帶着慣性思維爲自己的經營問題找藉口,

    “謝先生對這座煤礦相當瞭解啊,您的想法我非常贊同。有一些我也曾經有過構思,但目前投資資金不足,市場需求也有限,所以我沒動手。”

    謝綰也擦了一把汗,回頭看看礦井深處,笑嘻嘻地對礦主說,

    “既然市場不大,這裏的煤只好我自己的鍊鐵廠用了。這煤礦估值就得低一點,我只是個軍備商不是專業礦主,不得不關注投資風險。”

    他當然不會錯失礦主自己說漏嘴的良機,一定要趁機壓礦主的股份出售價格。礦主聽到謝綰這麼說,覺得自己說錯了話,訕笑了一下不再言語。

    謝綰這個話其實挺違心的。他清楚地知道,普魯士即將於明年頒佈“新稅法”,推行相對較輕的稅收和商業政策,取消一切商品進口的禁令;同時廢除境內稅收和商業關卡,建立統一稅制。到那時,這裏的煤礦將以低得多的運營成本向整個德意志地區銷售,市場擴大十倍不止。

    回到地面後,當下兩人就蘭根布拉姆煤礦投資框架達成了意向契約。總投資三萬塔勒,購買包含固定資產和任意建礦權在內的整體資產,三年內分十次注資,謝綰持股40。除了這個煤礦,謝綰還想在附近買地新建煉焦廠,在克虜伯鑄鐵廠附近新建槍炮部件生產廠。最好能把從克虜伯鑄鐵廠到蘭根布拉姆煤礦之間道路旁的土地買下一大片來,這樣就可以組建一個小的工業區。

    但謝綰自己的錢是不夠的。科尼克&鮑爾印刷機廠、時報報社、克虜伯鑄鐵廠,加上這個蘭根布拉姆煤礦,總共花出去六萬塔勒。資金來來去去,手裏還有五萬塔勒,每個月入賬接近兩萬塔勒,再買些小廠是夠的,但成片的買地就差遠了。不過,他手上還有國王中央銀行剩下的五、六萬塔勒貸款和德萊塞投入的兩萬塔勒現金。謝綰估算了下,如果首相不願意推動以政府名義投入,自己的錢購買關鍵工礦,那七、八萬塔勒的資金作爲周邊投資,在魯爾區初步建立一個從採煤、進口鐵礦砂開始,到煉焦、鍊鐵、鍛造、加工、生產出機械、武器的產業鏈也夠用了。

    離開埃森,順着魯爾河繼續往西,是杜伊斯堡。杜伊斯堡位於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是魯爾區的航運門戶。應該說從這裏開始,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萊茵地區。

    由於過去二十年反覆易手,加上前幾年的大面積饑荒,萊茵地區百業凋敝,民生艱難。在城市之間的荒野中,謝綰甚至遇到過好幾次劫匪,幸好是與商隊同行,繳納贖金了事。

    越深入萊茵地區腹地,謝綰的感受越深刻。經濟的蕭條,暗藏着巨大的機遇。此時萊茵地區地價低廉、遊民衆多,地主們因爲治安問題而惶惶不可終日所有資產都是白菜價,這是大資本進入抄底的絕好時機;但另一方面,工商業荒廢、河道淤塞、商路不通、盜匪蜂起、極度缺乏秩序,又嚴重阻礙工商業發展和資本的進入。工商業創造財富,需要優良的營商環境,但該地區的地方議會明顯無法提供這樣的環境。這當然不是謝綰這樣的工商業者可以解決的問題,卻讓他隱隱約約有了些可以向普魯士朝廷提建議的線索。

    此時杜伊斯堡雖未像後世一樣建成港區,但已經是航運交通要道,外海、內河航運節點。謝綰站在萊茵魯爾河河口,看着寬闊的江面,船隻雖然不多,但還是看得出航運的價值。看着來往的船隻,謝綰彷彿看到了未來從瑞典運來鐵礦砂、木材,從這裏運走鋼鐵、機械並從鹿特丹港進入全歐洲市場的壯麗景色。雖然這現在還不現實:一是杜伊斯堡市區離這裏還有四公里遠,原有河道因廢棄已經淤塞,需要拓建一條運河;二是魯爾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工業區,產業集羣還沒成型。

    謝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記錄一路思考,邏輯逐漸清晰。最後決定就杜伊斯堡港做一份詳細的改擴建建議報告,以這一重大基礎建設爲起點,改善萊茵地區營商環境,並將之提交給國務祕書克勒維茨,算是自己對吸引內閣向柏林軍備商會投資的一點誠意。

    離開杜伊斯堡順萊茵河南下,是杜塞爾多夫。

    在原來時空,杜塞爾多夫被稱爲德國時尚之都,也是謝綰比較喜歡的一個城市。可惜這個時代的杜塞爾多夫一點都不時尚,就是個擁擠骯髒的小城鎮。但現在的杜塞爾多夫還是有個吸引謝綰的地方詩人海涅注3正生活在這裏,只不過他還是個二十歲的少年。

    海涅正是在這個年紀開始了文學創作,他的早期詩作: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多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爲主題。心理年齡已經六十歲的謝綰自然不會對這些詩歌有什麼感覺,但能見一見歷史名人是謝綰在這個糟心的時空中的唯一樂趣。

    自從上次偶遇拜倫之後,謝綰突然覺得詩人都是一些好人,雖然有點瘋癲,但往往正直、善良,跟他們在一起可以討論深層的話題,又不用戒備心太強,所以他特別想見一見海涅。

    可惜謝綰在杜塞爾多夫打聽了一個下午也沒找到海涅家,大概因爲這時候他並不出名,而且有個很可能認識他的人,卻只低聲嘟囔了一句“那個猶太人”就不再搭理謝綰這是謝綰第一次接觸德意志地區反猶太的社會傾向,雖然此時還說不上反猶,只能說“嫌猶”。

    找不到海涅,謝綰只好悻悻地返回旅館,準備休息一晚明天繼續向南去科隆。他走進旅館,看見大堂裏沒什麼人,便在一張空桌旁坐下,向老闆要一杯啤酒。老闆殷勤地送來啤酒,還問長問短。謝綰反正挺鬱悶,就跟老闆說了自己找不着一位叫海因裏希海涅的詩人的事。老闆也表示不認識這位叫海涅的詩人,不過倒是給謝綰另一條令人興奮的消息,

    “先生,要說詩人的話,我倒是知道另一位大作家就在附近的另一家旅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