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一百零九章 基督教民主聯盟
    柏林路德維希親王官邸。

    路德維希已經告病一週沒參加任何朝廷會議。他在花園裏跟自己的狗在一起來回兜圈,但心情可沒有狗那麼愉悅。

    他本來想給魯爾堡的只是一口頂罪的鍋,逼迫魯爾堡上自己的船,或者給自己當個墊腳石。但完全沒預料到那顆紅色鉛彈會被朝廷盯上,並據此分析出子彈的來源因爲他自己雖然試射過這支槍,卻從來沒有注意到廢棄的彈殼。這口頂罪的鍋,已經變成了有實據的兇手罪名,而這罪名,魯爾堡的肩膀太窄,肯定是背不上的。雖然還沒有實據證明兇手來自於路德維希官邸,但此時朝廷已經意識到真相。

    即使如此,路德維希原本也不是非常慌張。他本來以爲朝廷出於遮蓋醜聞以及考慮到他的繼承順位,會把這件事大事化小,自己無非就是受點罪名不公開的處罰,可奧斯瓦爾德的被捕,讓他突然意識到:

    國王怒了。

    自己該怎麼辦呢目前國王肯定只意識到自己想殺掉王儲獲得繼承權,不可能想到自己一直以來都是想把朝廷連鍋端,否則自己不會還能全須全尾的躲在家裏。

    謝綰現在溜了,朝廷並沒有實據,國王再怒,波及範圍也有限。但如果朝廷歪打正着,通過王儲遇刺案把自己的部署連根拔起,就算自己最後能倖存下來,心血也白費了。何況還可能拔出蘿蔔帶出泥,真的把自己的底子查出來,那就徹底玩兒完。這種僥倖與危機並存的時期,讓他非常難以決斷。

    那到底是該動手,還是再忍一忍

    謝綰自然是不會他太多時間考慮的。

    到達里爾之後,謝綰立即拜會了威廉馮洪堡、馮貝默、馮博耶恩三位前國務大臣。雖然謝綰在官方場合數次見過這三位維新派大佬,但這種正式交往還是第一次。

    弗里德里希馮洪堡向三位簡要介紹了這次出逃的前因後果,謝綰坐穩了“暗殺死硬保王派”英雄的位置。三位大佬唏噓不已,也對謝綰另眼相待,有了全新的認知。

    他們接着又介紹,目前三位維新派大佬其實也是困在北法無所適從。雖然普魯士國內的鬥爭越來越激烈,但三人還沒有辦法使這種分散的熱潮轉換爲真正能與朝廷抗衡的力量。

    謝綰聽到這裏,心裏咯噔一下,覺得這種狀況在前世似曾相識。他思考再三,把心裏的構想說出來,

    “四位先生應該建立一個組織,正式舉起反對德意志地區君主專制的大旗,先聚集同路人,再與朝廷鬥爭。清國有句名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關乎凝聚各方力量和人心向背。”

    其他四人沉默下來思考了一下。

    德意志地區包括普奧兩國在內的大多數邦國,都處於剛剛完成集權的農業社會,從未出現過因共同認知而形成的組織;而洪堡等幾位又曾經都是普魯士朝廷重臣,雖然有明確派系,卻還是有“羣而不黨”的自覺,對組織的認知還停留在“光明會”的層面上。所以逃到法國後,這三位還是以異見者的角色存在,並沒有建立任何組織。

    相比之下,從後世來的謝綰對組織這個概念,認識就要深刻的多了。

    他向四位介紹了英國的“輝格黨”和“託利黨”。兩者都是17世紀至19世紀期間的英國政黨。輝格一詞的來源是“驅趕牲畜的鄉巴佬”,是政敵對輝格黨員的歧視語,但後來約定俗成,輝格黨員也樂於以此自稱;託利一詞源於中世紀愛爾蘭語的“亡命之徒”,也是政敵對托利黨人的蔑稱,後來沿用成習。

    1678年,以地主家族、金融工商業者、宗教少數派爲主體的輝格黨提出王位排除法令,意圖剝奪詹姆斯二世的繼位權;而反對該法令的保守人士在此時也集結起來形成了託利黨。

    得益於1688年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變化,輝格黨於1714年之後長期支配英國政治。其後日漸式微,先是改名“自由黨”,到謝綰原來時空與社民黨合併,成爲英國自由民主黨,是第三大黨。

    託利黨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內與德意志“維新派”結構差別不大,並不具備組織性。直到18世紀80年代具備組織性後崛起,其現任黨首利物浦伯爵羅伯特詹金遜是如今的英國首相,而下一任黨首正是後任首相威靈頓公爵韋爾斯利。託利黨後來幾經沉浮,其中一支演變成謝綰原來時空的英國保守與統一黨,是英國第一大黨。

    在聽取謝綰的介紹後,四位才把組織與“維新派”、“光明會”的區別弄清楚。四位老政客最後決定根據謝綰的建議,形成共同看法,建立一個組織。這個組織的名字是謝綰建議的,叫做“基督教民主聯盟”正是謝綰原來時空德國最大黨和執政黨。

    “基民盟”的基本綱領,是基督教信仰的德意志人有權以上帝之名追求統一、正義與自由的目標,而基民盟成員肩負帶領德意志人實現這一目標的責任。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謝綰認爲以目前時代的環境,需要這樣一個雜糅了基督教價值觀,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組織,在追求進步的基礎上儘量貼近主流德意志人的價值觀。

    看着四人對這個組織名稱得意洋洋的樣子,謝綰也覺得挺開心,自己的一個惡趣味可以給歷史留下一些痕跡。

    這裏有個小插曲,因爲謝綰並非德意志人也非基督徒,加入基民盟存在一些組織性質漏洞,即基民盟到底具不具備民族性和宗教性。基督徒身份好辦,已經和猶太人劃清關係的謝綰火線受洗,但民族問題卻有點難解決。

    經過討論,其餘四位都認爲,既然謝綰已經是德意志土地上的實封貴族,並有了“魯爾奧特”這樣一個姓氏,同時爲德意志做出了卓越貢獻,那麼就應該承認謝綰的德意志人身份。四人聯署了一份文件,以四人的名譽作保,承認謝綰爲德意志人。

    當然這是四人爲了基民盟的組織性質做的文字遊戲,他們骨子裏是否確認謝綰的德意志人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基民盟一定要是德意志民族的組織;同樣,謝綰到底有多大程度認爲自己是德意志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得益於此,謝綰能夠在其後民族主義大潮中獲得有利的民族認同。

    基民盟黨首爲威廉馮洪堡,其餘三位爲各司其職的副黨首,謝綰爲祕書。雖然名義上謝綰在各位黨首地位之下,但因爲謝綰更熟稔組織的運作,實際上的行動方向都是由他來建議,各位黨首名義上再決策、通過,這成了基民盟最初的權力模式,也給謝綰未來權力留下了充分的空間。

    基民盟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以這個名義向各國和德意志境內報紙發出一篇宣言。

    宣言通告了組織成立的信息,並宣佈了階段性目標,就是德意志各國都要實行憲政,並在未來實現統一。號召德意志境內所有支持君主立憲、共和、統一的人們,以及工商業者、新貴族積極團結到基民盟的大旗下。

    在德意志地區維新派抗議浪潮洶涌澎湃的大勢下,這一宣言一經發出,立即引起了巨大反響。接下來的幾周內,不僅有鋪天蓋地的信件寄到里爾,更有大量在德意志諸國遭到搜捕倖存的維新派來到里爾,踊躍加入基民盟。不過,謝綰手裏有在魯爾經濟區管委會主任任上獲得的大搜捕名單,也排查出了幾個柏林方面派來的探子,這讓他覺得這件事一開始就充滿了鬥爭的複雜性。

    這些新成員之所以會被列入柏林朝廷大搜捕名單,正是基於其號召力和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對基民盟來說,無疑是烈火烹油,它使基民盟在不到一個月時間,擴張成一個有六百名成員,可以影響德意志全境的組織,一時間,里爾成爲德意志憲政統一運動的聖地。

    在聚集維新派的同時,謝綰還提出,對外聯合北法、親善英國、修好俄國,對德意志內拉攏開明邦國,影響中立邦國,離間普奧的行動方向。而需要馬上開始的兩件事,其一是與北法朝野,尤其是與瑪麗女王、共和派建立合作關係,其二就是要對路德維希與柏林朝廷的關係做評估和處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