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二百零一章 戰爭結束
    與洪堡達成共識後,謝綰第二天就主動對報紙發聲,表示自己絕不會出任漢諾威首相,而與英國的協議將由德意志聯邦議會決定。這種表態,以及對洪堡的讓步終於讓漢諾威的抗議聲浪開始退潮。接下來所有人都不再關心他,而是把目光投向正在召開的德意志聯邦議會。

    這次議會是漢諾威第一次派代表列席,他們本來是想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加入德意志聯邦,並對萊茵與英法媾和出賣漢諾威利益提出抗議。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除了普魯士,他們似乎被德意志大家庭給出賣了。

    由於萊茵與英法的密約已經傳得沸沸揚揚,萊茵使團索性不再隱瞞,把英國人的要求擺在桌面上。李斯特發言時表示,之所以接受英國人的要求,是因爲德意志聯邦並沒有妥善處理與英國、與漢諾威的關係,導致一場必敗的戰爭。經過數月的戰火,鮮血和淚水已經證明了戰爭是行不通的。現在德英兩國雖然處於僵持狀態,但英國的戰爭潛力還很大,而德國已經竭盡全力,戰爭必須停止。

    同時李斯特對普魯士大加撻伐,歷數其惡行:先是脅迫全德意志強硬應對漢諾威問題,然後在戰爭期間將其他國家的軍隊推到前面當炮灰,而其自身也缺乏戰力,對英作戰敗多勝少,再之後又脅迫各國在已經力竭之時砸鍋賣鐵的補充兵力。發言最後,李斯特把稿紙隨手扔掉,揮着手激動的說,

    “這一切都是爲了實現普魯士不可思議的、非理性的、可笑的政治野心,而全德意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德意志聯邦議會並未能有效阻止這種瘋狂行徑,說明這種決策模式是存在嚴重問題的,必須改革”。

    在戰爭中與普魯士一起脅迫各國補充兵力,而後又跟萊茵媾和的巴伐利亞代表唯恐被其他國家代表針對,搶先站起來表示支持議會改革,並痛陳在西南部與法國的戰爭損失有多大,彷彿自己是最大受害者。

    接下來已經與萊茵聯邦達成私下協議的各小邦國也站起來表示支持,整個場面氣勢洶洶的針對普魯士。

    這事要放在戰前,別說小國不敢,就是萊茵也不敢主動提,畢竟普魯士是個軍事大國。但現在不同了,普魯士剛被英國打趴下,英國又被萊茵給揍了,此時萊茵和英國儼然一個鼻孔出氣,普魯士也就是個拔了牙的老虎罷了。

    普魯士代表臉一陣紅一陣白。其實他們在會議前不是沒做過溝通工作,甚至在謝綰陷入身份危機時,還一度佔了上風。

    但隨着謝綰掙脫危機,萊茵與英國的密約反而成了各國關注的重點。當各國發現,這個密約其實就是讓漢諾威喫虧,其他人可以馬上從戰爭中脫身時,都暗自鬆了口氣,就等着德意志聯邦議會中有人帶風向,他們好跟着下臺階,趕緊結束這場可惡的戰爭。於是普魯士的溝通工作陷入僵局,各國代表都說再考慮一下,然後就沒了消息。

    漢諾威的新代表更是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迎接自己的第一場辯論就是一場針對普魯士的圍攻,還把漢諾威當成了籌碼。

    現在的會議場面很清楚,結束戰爭與德意志聯邦決策機制改革已經被牢牢的捆在了一起:要想結束戰爭,就得依靠萊茵與英國此前達成的協議;要依靠這份協議,就得跟着萊茵聯邦的腳步反對普魯士、改革決策機制。可以說所有聯邦都是受益者,除了被改革的對象普魯士、被出賣的漢諾威,表決的結果可想而知。

    沒有意外,隨後的表決中,德意志聯邦議會以普魯士一家反對,其他全體支持的結果,強行通過了在聯邦議會中,聯邦不分大小、強弱,每個聯邦派駐兩個代表、有兩票的新議會制度。

    表決結束後,普魯士代表鐵青着臉站起來,手指在桌面上來回撫摩了幾下,然後說,

    “我們尊重聯邦議會的決定。但我們普魯士,將決定是否退出聯邦。”

    退出聯邦,也就意味着普魯士可能與全德意志爲敵。路德維希作爲德意志的天命皇帝,當遇上這種快要繞過他直接實現德意志聯邦共和的歷史岔路時,展現出強大的對抗意志,不得不說歷史的慣性很大,路德維希也是個狠人。

    當然李斯特並不知道此事,也沒時間感慨。他在這次會議上還有另一個責任,就是幫助巴伐利亞國王獲得拿騷公國公爵的頭銜。於是德意志聯邦議會又以新的表決方式,出賣拿騷公爵家族利益,任命巴伐利亞國王兼任拿騷公爵。

    會議最後,還接受了漢諾威加入德意志聯邦的申請,同時決定委託萊茵聯邦牽頭與英法進行和平談判,誰都知道由萊茵和英法談判能談出什麼結果來,新加入德意志聯邦的漢諾威突然覺得自己不是找到了家,而是到了孤兒院。

    歷史當然不會關注普魯士的強烈抗爭和漢諾威的玻璃心,它會公證的評價這次改革。表面上看讓各聯邦權力都有增加,使得全聯邦的行動力更弱,組織更鬆散,但實際上加強了各國的向心力,國家形式越發接近原時空中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恐怕是謝綰在努力維護自己利益的時候,並沒意識到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會議結束後,得到正式授權的萊茵,就緊鑼密鼓的與英國展開了正式談判。談判不過是把之前的私下協議拿到檯面上來,形成正式文本。其中唯一的變動,便是英王改爲屬意威廉馮洪堡爲漢諾威首相。接着,洪堡和謝綰授意各自派系在漢諾威議會中的基民盟成員,在議會表決中合作推選洪堡爲首相。

    不過,在與法國的談判中遇到了一些阻礙。巴伐利亞倒是爽快的兌現了向法國交還斯特拉斯堡的承諾,但普魯士卻堅決要求法國軍隊退出普屬阿爾薩斯、洛林。對於這個局勢,已經準備收拾收拾回家的英國人馬上表示,這是法國和普魯士的問題,他們絕不會插手。萊茵則代表德意志聯邦表態,支持兩個地區議會自決,是否要以法王私人領地並且以獨立身份加入德意志聯邦。

    在普魯士統治下,這兩個地方本來沒有議會,現有議會是謝綰和洪堡鼓動當地基民盟成員在法據時期臨時拼湊的,這樣的議會表決結果可想而知。普魯士自然是對這種所謂表決非常憤怒,但法國軍隊牢牢佔據着這兩個地區,只要德意志不插手,普魯士也拿法國沒辦法,地區易手是既成事實。當然,法國外交大臣塔列朗對謝綰這手暗度陳倉很滿意,也如約幫他拿回了在盧森堡的礦權。

    至此,歐洲大陸的政治版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英王保有對漢諾威的主權,但失去了治權;漢諾威“如願”加入了德意志聯邦,但依然沒擺脫向英王效忠,不過控制着基民盟一半勢力的首相洪堡卻讓漢諾威有了對全德意志的影響力;德意志聯邦議會徹底改制,普魯士被邊緣化;巴伐利亞失去了斯特拉斯堡,但獲得了拿騷公國。

    萊茵、巴伐利亞、漢諾威成爲德意志聯邦新的局勢掌控者,而衆叛親離的普魯士與德意志關係卻日漸晦暗。一場轟轟烈烈的漢諾威獨立戰爭就此落下帷幕,但德意志內部新的明爭暗鬥也就此開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