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二百零三章 萊茵向西,普魯士向東
    當然,大鐵路是未來數年中的大事,而此刻的1828年,謝綰還有一些眼下的事情。

    10月,謝綰私人出資爲病中的舒伯特在波恩舉辦了他人生唯一一場演奏會,其後不到一個月,這位音樂神童便溘然長逝,時年三十一歲。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給後世留下了豐厚的音樂遺產,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9部交響曲、10餘首絃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其他作品。謝綰親自爲他主持了葬禮,極盡哀榮,使謝綰在文化與藝術圈子裏獲得了極大好感;因爲臨近聖誕,謝綰又在葬禮後的一個月內連續舉辦各種音樂會,還特別邀請剛剛成名,時年十九歲的肖邦和十八歲的李斯特各自舉辦了鋼琴獨奏會。

    以此爲契機,謝綰又連續邀請文藝家們到訪波恩,並鼓勵富人積極贊助,讓波恩的各種公共音樂會、文學會、畫展、雕塑展不斷,各種文藝社、文藝俱樂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是謝綰在戰後的經濟蕭條中,爲穩定人心演的一場大戲。其中推出肖邦與李斯特還有點特別的用意。肖邦是波蘭人,李斯特是匈牙利人,謝綰希望通過包裝他們,籠絡大量非日耳曼籍文藝家豐富萊茵民衆的精神世界,使熱愛文藝的萊茵民衆能夠通過接受異族文藝家而淡化民族主義。

    波恩由此也逐漸成爲歐洲一個重要的文藝中心,一些與本國朝廷不對付的文藝家們紛紛移居波恩,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因爲同情1825年起義的十二月黨人,而被沙皇不待見的普希金。而因爲宣傳共和,被法國朝廷不待見的雨果和大仲馬,也時常到波恩來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對於這些敏感人物,一般情況下,謝綰也只安排便衣監視,對外則保持開明態度。

    另外一個重要事件,便是普魯士退出了德意志聯邦。

    德意志聯邦成立之初,是爲了讓普魯士接受萊茵獨立,所形成的名爲聯邦,實則受普魯士控制的德意志邦國軍事共同體。但隨着各邦國權力意識擡頭,以及漢諾威獨立戰爭中普魯士的失敗表現,局面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改制之後的德意志聯邦已經完全沒有了以普魯士爲主的痕跡,成爲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國家。

    謝綰明白路德維希讓普魯士退出德聯邦的動機,卻不理解他對局勢的判斷。從經濟上說,退出德聯邦的普魯士參與德意志內部市場會變得困難,對經濟形勢不好的普魯士來說是雪上加霜;從軍事上來說,目前萊茵、漢諾威、巴伐利亞,以及其他德意志小邦總兵力與普魯士不相上下,加之有戰績出色的萊茵軍,普魯士基本沒有勝算。

    但不理解歸不理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即使謝綰再三通過克勒維茨挽留路德維希,最終也未能挽回。在參加完1828年最後一次聯邦議會會議後,普魯士使團在大雪中消無聲息的全部離開了慕尼黑。

    謝綰對此有些失落,眼看就要完成的德意志統一遇到了嚴重的分裂。雖然他並不是很在乎統一這件事,但畢竟是數年風風雨雨才得來的成果,終歸是捨不得。不過,這件事未來對歐洲歷史的影響,遠遠超過此時謝綰的想象從此以後,萊茵向西,普魯士向東,衝突不斷,最終是一場讓歐洲人流盡鮮血的戰爭,才使東西重歸統一,此是後話不提。

    普魯士退出德意志聯邦的同時,與俄羅斯帝國加強了合作,並暗中形成了兩國同盟,加緊對東中歐地區的勢力整合,被兩國盯上的,首先便是陷入民族和社會重重矛盾之中的奧斯曼帝國。

    此時奧斯曼帝國面臨最大的危機,是已經鬧了六年的希臘獨立。

    希臘獨立意識由來已久,而最近的問題是俄國在背後搞的鬼。1821年,僑居俄國的希臘“友誼社”總負責人依普希蘭狄斯從俄國率領起義軍進入羅馬尼亞,在雅西號召希臘人民起義。起義繼而席捲整個希臘的大部分陸地和愛琴海許多島嶼,不久之後起義軍便解放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1822年1月,希臘在厄皮道爾召開首屆國民議會,宣佈希臘獨立,成立國民政府。

    而後的1822年6月,奧斯曼出動三萬軍隊對伯羅奔尼撒半島發動大規模進攻。希臘軍民通過伏擊和偷襲手段,在陸地和海上都以弱勝強。然而,隨之而來的希臘政府內部權力鬥爭使希臘軍隊力量蒙受重大損失。

    1826年4月,奧斯曼軍隊近4萬人軍土捲土重來,內亂的希臘軍不敵,到1827年8月奧斯曼軍隊佔領雅典城,大部分希臘國土又重回奧斯曼之手。

    這麼大的動靜,歐洲各國對此事當然頗爲關注。

    首先插手的自然是俄國。對俄國來說,一旦控制希臘,就將掌握連接地中海和黑海的唯一通道,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

    不過,這對英國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無論在貿易和政治方面,都是對英國實力的沉重打擊。所以英國人不願意讓俄國單獨進行干預,於是在1823年,英國承認了俄羅斯人策動的希臘獨立,這是英國人對俄國人讓步以牽制俄羅斯對希臘事務的過分舉動。

    接着,1826年4月英俄彼得堡協議、1827年7月英俄法倫敦協議兩次要求希臘奧斯曼停火,並要求奧斯曼承認希臘獨立既成事實,否則將聯合懲罰奧斯曼。

    奧斯曼當然拒絕了這種欺人太甚的協議。但歷史因爲謝綰的出現,在這裏拐了個彎。由於德意志對英法戰爭的爆發,所以雖然奧斯曼硬氣的回絕了三國干涉要求,三國卻未能馬上採取措施。直到1829年年初,英法德三國都疲於應付戰後蕭條,而脫離了德意志的普魯士和俄國人,卻打起了收拾奧斯曼的主意。

    俄國人不是很想獨自與奧斯曼開戰,不過此刻有了個悍勇好戰的兄弟,馬上就拋開倫敦協議準備動手,而普魯士不像萊茵那樣有耐心用文化和經濟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它需要的是一場戰爭帶來的財富,自然與俄羅斯一拍即合。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