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三百二十二章 遠東的反擊
    拜謁完畢之後,教皇對外宣佈對早期抗羅宗領袖馬丁·路德等教徒的諒解,解除了一些歷史遺留的處罰聲明;德國的新教領袖們則在謝綰的授意下對教皇表達了敬意,承認其部分對上帝意志的解釋權。</p><r/>

    法國人和薩丁人在得知這一消息後,都愣了一下,一道裂痕在兩者之間悄悄滋生。謝綰本來還抱着要跟法國人接着耗下去的心思,不過事實證明他低估了教皇與法國皇帝的親密關係。在他拜謁了教皇不到一週,柏林就收到了法國人祕密發來的談判要求。</p><r/>

    法國人還是很實在,給出了兩個談判條件,第一,薩丁王國原計劃給予法國的尼斯和薩伏伊地區,法國還是要拿到手;第二,給教皇的領地是法國和德國共同奉獻的,未來法國要駐軍在教皇國內,美其名曰保護教皇。</p><r/>

    謝綰覺得拿破崙三世還是很上道的。後一個條件很公平,大家都駐軍,這樣緩衝區就有保障了,而且好像還有點很特別的意味在裏頭。果然,祕密談判剛剛結束,教皇以“敵視教皇”爲由,宣佈對薩丁王國國王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和內閣全體成員“絕罰”,法國的軍隊應聲打出“衛教軍”旗幟,調轉槍口,以“剿滅教敵”的名義,就地繳了薩丁軍的械,然後順勢逼近薩丁王國首都都靈。</p><r/>

    奧地利軍見勢也打出“衛教軍”旗幟,在德聯邦軍隊的幫助下,拿下了倫巴第,要求帕爾馬、摩德納、托斯卡納三個公國接受併入教皇國的協議。</p><r/>

    局勢一夜之間反轉,據說薩丁國王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在寢宮裏嚎叫了一整晚。不久之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被迫退位,薩丁王國降級爲薩丁大公國,王儲翁貝託一世繼位薩丁大公;內閣成員全部被捕,不過也沒太受爲難,隨後也陸陸續續被削職爲民後釋放。</p><r/>

    法德兩國說到做到,以羅馬中心線北沿線爲界,將北意大利劃分爲東西兩個勢力區,各自駐軍,用軍隊捍衛教皇對北意大利的統治權。教皇則派出多位司鐸樞機主教前往北意大利各地區,成爲當地的最高統治者,接受當地大小貴族的效忠。</p><r/>

    兩國動作如此之快,以至於教皇對薩丁王國人員的絕法令和北意大利落入法、德之手的消息幾乎同步達到歐洲各國,整個歐洲被驚得目瞪口呆。</p><r/>

    不過各國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德聯邦內部雖然有不小的爭論,但威尼斯港被徹底併入德國之後,內閣宣佈將建設一條從鹿特丹港橫穿德國直達威尼斯港的西南歐大鐵路的消息立即引起了更大的注意,人們紛紛討論新的投資機會,不再關心阿爾卑斯山那頭的事情;天主教國家反應比較平靜,這些國家宗教勢力根深蒂固,教權高於王權的思想在農民中仍然有很大市場。雖然法國共和主義者罵罵咧咧,但法國農民卻認爲拿破崙三世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情;新教國家則表現出極大憤慨,其中英國罵的最爲起勁,泰晤士報不僅攻擊法、德“侵略”薩丁王國,更把德國新教與羅馬教廷之間的和解看作是宗教背叛。</p><r/>

    一時間輿論似乎回到了十六世紀,大有要打宗教戰爭的意味。不過這也就是輿論戰而已。英國人向來是無利不起早,本來意大利就是法國和德國的勢力範圍,挑起戰爭就爲了折騰德國,現在局勢也是恢復平靜,英國人沒失去什麼,於是逞了口舌之快之後也不了了之。</p><r/>

    只是英國首相巴麥尊有點憋屈,他讓英國躲起來挑唆法國人出頭,最後卻因爲態度曖昧讓德國人把法國人拉了過去;還令他不悅的是,在德聯邦志願軍翻過阿爾卑斯山時,俄國人居然一點動靜都沒有,最後讓德國人正式佔領了威尼斯,加強了東地中海的實力。..</p><r/>

    不過巴麥尊的難受,遠比不上此時的亞歷山大二世如坐鍼氈。</p><r/>

    芬蘭、立陶宛、烏克蘭的叛亂讓他焦頭爛額,大量軍隊被派到這些地區去平叛,本來就不充裕的軍事力量捉襟見肘;波斯帝國在高加索地區的大規模進攻,更是讓俄羅斯掏盡家底應對。</p><r/>

    相比之下,遠東的問題就不太顧得上了。</p><r/>

    庫頁島方面,江戶幕府在布魯默的攛掇和支持下,派遣時年三十四歲的幕府海軍傳習生頭役勝海舟爲總指揮,進攻庫頁島。</p><r/>

    勝海舟是幕府官僚中的開明派,自幼接觸西方軍事,在美、德軍艦到來之前,就通過荷蘭人研究西方海軍,在近代海軍理論與武器技術上都堪稱江戶幕府第一人,也是幕府西式海軍的締造者。他在不滿三十歲時,向幕府提交了《海防意見書》,對江戶灣海防做了深入分析與建議,其內容完全是像出自西方兵家之手,所以其時無論保守還是開明派權臣都對這個年輕人非常看重。</p><r/>

    俄軍在庫頁島上僅有不足千人的留守部隊,被勝海舟一戰而下,順利收復了庫頁島南部。雖然這並不是體現勝海舟軍事才華的戰爭,但爲他的官場生涯打下了紮實的基礎。</p><r/>

    外東北方面,在俾斯麥的反覆勸說下,咸豐帝終於下決心着兵部郎中左宗棠率兩萬軍進攻黑龍江上游。左宗棠的參謀中有數名德軍教官,部隊中還有德軍的數個火炮及機槍營。</p><r/>

    這場戰爭遠比勝海舟的庫頁島戰役艱苦。</p><r/>

    此時的東西伯利亞總督是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此人年少時邊加入軍隊,戰功卓著,終生從事探險和征服異族。1847年12月沙皇俄國政府正式任命他爲伊爾庫茨克和東西伯利亞總督。在任職期間,他不顧俄國外交部的反對,冒着與清國決裂的危險,在黑龍江流域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探險活動。同時,他在西伯利亞各民族中強制推行俄語教育,並使用流放犯對黑龍江以北各地加以開拓。此時他手上有一隻一萬二千餘人的騎兵隊伍,正是在這些流放犯中招募,戰鬥力頗強。</p><r/>

    左宗棠的軍隊缺乏在西伯利亞草原與森林作戰的經驗,吃了不少大虧;而俄軍騎兵在喫過德軍火炮和機槍的一次虧之後,就再也不肯正面作戰,憑藉對地形熟悉的優勢不斷採用偷襲和突襲戰術,使清軍一度陷入困境。不過經過前期大規模的西式軍制和軍備改革,清軍還是維持了對俄軍的一定威脅,兩軍一時間相互忌憚,陷入僵局。</p><r/>

    戰事拖沓,咸豐帝臉色越來越不好看,作爲建議提出者的俾斯麥爲了保持對清朝廷的影響力,一咬牙將手中的三艘蒸汽戰艦加上風帆戰艦,將德軍士兵換上清軍軍服就全部投入戰爭,北上勘察加半島,進攻俄海軍基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軍港。</p><r/>

    當時俄國在太平洋僅有四、五艘戰艦能勉強作戰,餘下的是一些民用船隻,海岸陸戰部隊只有一千人左右能投入戰鬥。德國海軍在一個大霧的凌晨突然出現在軍港附近,在外東北屢戰屢勝的穆拉維約夫沒料到清軍有如此強大的海軍,一場海戰下來就失去了所有海上力量。接下來,德軍戰艦向該軍港發動了猛烈的炮擊,炸燬俄軍許多防禦大炮。</p><r/>

    穆拉維約夫只好把殘部撤回內陸,德軍趁勝追擊,沿着海岸搗毀俄國定居點,燒燬工坊農莊,抓獲大量俄國俘虜。此時俄國騎兵再厲害也無用武之地,遭受巨大損失的穆拉維約夫只好主動尋求與清軍講和。</p><r/>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