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帶着倉庫回古代 >第二百四十七章 大生產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6529/520026529/520026633/20200831183202/css/style.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事實證明,李咎的計劃時間非常寬裕,溫室小組的進度比他想象的快得多。

    不到半個月,他們就已經收集了一版基礎的溫度控制法。可惜這個方法必須借住溫度計的作用,而溫度計這種精度比較高的儀器,暫時不能量產,也就不能實裝。

    不過這個不重要,隨着時間推移,有經驗的農夫只要在大棚裏略站一站,就能準確地感知到是需要加溫還是需要減溫,再結合當時的天氣狀況和日期,就能確定調整後的狀態能持續多久。

    因爲青山以外其他地方的人識字率太低,以至於溫度計法和經驗法的推廣難度不相上下,甚至經驗法對於那些一年四季和水肥光熱打交道的農民而言,還更簡單些。

    李咎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他知道怎麼判斷風向和速度和平拋線,但是體感溫度怎麼測量得那麼精確,他也很好奇。

    後來他知道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人是個孵雞鴨的能手,這才恍然大悟。

    孵雞鴨的人能通過皮膚貼在雞蛋上的方法將孵蛋的溫度差控制住0.5攝氏度以內,這真的是天賦加經驗了,一般人還真學不來。

    這件事倒是提醒了李咎,他於是又給溫室小組補了幾個人手,都是從雞鴨行借來的老手,對於溫度的控制簡直變態。

    等溫室這些事結束,這些雞鴨行家還能直接編進禽畜畜牧業裏去爲豐富人們的蛋白質來源做準備。

    李咎搭建完溫室,除了提供一些照本宣科的技術指導,也沒了用武之地,就只能繼續之前的其他研究事項這樣子。

    比如年初開工的畜牧業發展計劃,也可以趁着有孵雞鴨的能手在場隨時可以請教的機會繼續推進下去。

    肉食的來源是谷、草的轉化,轉化效率偏低,除非莊稼大豐收且秸稈等副產品的使用效率提高,否則以肉食爲主的畜牧業還真難入手。

    現在的人們蓄養家畜多半是爲了獲得畜力以提高生產力,而飼養家禽卻多是爲了掙錢——就這,能養得起的人也不多。

    對此李咎想到的辦法一個是稻基-桑基魚塘生態系統,通過古來的生態農業模式的優化和體系化以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用魚肉代替禽類和牲畜提供優質蛋白。好處是有基礎便於理解,推廣起來比較簡單,壞處是受制於地理條件,見效慢,且對當地人們的生產方式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個辦法是直接從現代搬來飼料配方和飼料轉化率較高的品種比如白羽**,進行集中化飼養。這方法好處是見效快,限制因素少,產量大,壞處是飼料配方的標準化問題短時間內不可能解決,而集中養殖要求各個條件都控制得非常精準;此外,高密度飼養下的禽、畜傳染病一旦爆發能瞬間摧毀一個村子的飼養業,甚至還有一定的傳染人的可能,這些恐怖的後果很難不考慮進去;還有一點,和種子一樣,種雞的退化問題也不能忽視;最後它還有個隱憂,便是這種高密度飼養行業其實也建立在分工至少,如果農民不能從土地中脫離出來,它就很難獲得足夠的產業工人,最終只能淪爲小打小鬧的零星小作坊。

    如果最終結果只是小作坊,李咎折騰那麼多做什麼?每戶人家送幾隻雞仔,再告訴他們科學的餵養方法,它不是更簡單嗎?現在就連紡織廠都會因爲原料和人工不足而時常停產,紡織的布帛能當錢財使用,可比肉禽蛋產業更有普適性了,如果紡織廠都跟不上趟,畜牧業還能怎麼跟?

    李咎一邊蒐羅可用的人才,一邊規劃將來要走的路線。倘若路線選錯了,可能三五年時間就直接扔進去打水漂了。

    最後的最後,李咎和趙縣丞以及主要負責本地農牧的功曹談了小半個月,決定選在一處皇帝陛下賞賜的地勢比較低窪的田莊進行稻基魚塘的實驗。

    集中養殖看起來很美好,可是它背後依託着一整套現代農業體系,大雍暫時不具備這個條件。

    決定好了路線,李咎便着手準備田地。

    去年皇帝陛下賞賜的田莊,到今年秋收結束後,已經交到了李咎手上。李咎自己沒顧上仔細看,只讓吳大管家派人去詳細地記錄了位置、大小、光照、降水等基礎條件,另讓他注意些最後的產量,別的事都還沒着手。前月田莊收割完畢,糧食納入官倉,現在土地正空在哪裏休息、堆肥,並未進行第二輪耕種。

    正好趁這個機會李咎招來短工,按照稻基魚塘/菜基魚塘的要求對田地進行修整,今年的第二茬播種其實已經趕不上了,但是拿來測試蓄水水深間作模式卻是剛剛好。

    另外李咎決定將養殖業往前走一步,就是引入更容易長成的品種肉雞。

    雖然規模化養殖一時間內不能展開,品種改良卻可以先搞起來嘛!

    他不需要現在就有速生雞,但是可以有產肉率產蛋率更高的肉蛋雞,而且萬一現在的人們弄出了產肉率更高同時更不容易患病的雜交品種,豈不是兩全其美?

    李咎從倉庫裏找到一些白雲雞的種蛋,交給雞鴨行的名手送去上“炕”孵出來,以備品種改良之用。

    一時間大棚和養殖業都有了頭緒,此時離第二輪莊稼收割還有一個多月,李咎又又又盯上了紡織廠。

    此時的紡織廠因爲人手問題開工不足,倒是各地聞訊前來採買騾機、學習飛梭法的人一茬茬地來。與其說紡織廠是個生產布匹的廠子,倒不如說它已經成了個教學基地。

    李咎再次走進紡織廠的時候都驚呆了:只見上面是何藥娘對着一臺機子講解,張周氏在何藥孃的講解下進行一步一步傻瓜級包教包會的操作;一旁的大白板上,貼着步驟詳解的圖畫,教一步,翻一頁,厚厚的操作手冊總有三百多頁,爭取讓每個能學的人都學會;而地下在聽課的人,絕大多數都是衣着整潔看起來就不是貧苦人家的老少爺們兒。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