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哥哥煩惱的背影,不忍心再去開他的玩笑,沒打擾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這就叫武士的惺惺相惜。

    一星期當中,最寧靜的也就數星期六的下午了,我無所事事地沉浸在漫無邊際的思緒中。

    ——還沒有結婚就想起離婚確實非常奇怪,我想起了孩提時很喜歡看的《童話》雜誌。“離婚”和“童話”實在是一種奇異的聯想。實際上,那本《童話》雜誌上有一個叫《美國通信》的連載,裏面寫着關於美國婦女的一些事情。因爲從中可以瞭解輕易去不了的大洋彼岸的情況,我記得那時候看得小雞啄米似的頻頻點頭。總而言之,說的是美國樣樣都是女士優先,其中就提到了離婚的話題……

    我本來就是個對東西比較珍愛的人,《童話》又是一本時尚、漂亮的雜誌,所以我對這本雜誌就像喜愛的洋娃娃和五彩斑斕的江戶印花紙一樣珍視,應該現在還好好地保留着的。雖然沒有擺放在書架上,不過在儲物箱裏一找就找出來了。

    這本雜誌原本是哥哥訂的。因爲投稿欄目非常充實,訂這本雜誌的目的大概就是爲了投稿。“想寫點東西”是我們家這位文學士先生的野心之一。

    不過,哥哥是一個幻想家而不是一個實踐家,只是一直在想啊想,就是不見他動筆,屬於那種懷揣着構思了幾十年的大作壽終正寢的類型。有一次,冷不丁地聽到哥哥咕噥了一句:“大器晚成的人,要是中途夭折了的話那就太可憐了……”看來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啊,有了有了。那是我小時候看的雜誌,我想應該是大正末年。果然不出所料,大正十五年【校注:即1926年】六月號上,刊登着水谷勝的《美國通信》。

    文章在寫了美國婦女是多麼神氣之後這樣寫道:“總之,所有的事情都是這個樣子。即便結了婚,女人也會因爲一點無聊的瑣事向法院狀告丈夫,提出離婚。一般情況下都是女方勝訴,而且離婚之後男方還必須負擔女方的生活費。這樣的荒唐事有好幾起。”

    媽媽向法院狀告爸爸,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印象特別深刻。離了婚還要照顧媽媽的生活,這在爸爸看來也許確實很“荒唐”,而在媽媽看來,如果不能讓爸爸負擔今後的生活費,就無法放心地去告狀。

    美國和日本情況可不一樣。以前別姬小姐曾經說起過現代日本的判案情況——丈夫沉迷於賭博,還把不好的病傳給了妻子,妻子受不了逃回了孃家。丈夫說這“太不像話”,把妻子告上了法庭。這種事情美國的婦女聽了不知作何感想?而她如果瞭解到日本法官還會責怪那個妻子“不守婦道,侮辱丈夫”,認爲“從夫是理所當然的”——又會怎麼想呢?

    出生在哪個國度,其生存方式,特別是對於弱者來說,有着白晝與黑夜的差別。

    銀座等地方穿着西式服裝的人明顯地多起來了。會不會有一天日本男人的心也會像美國那樣呢?

    水谷勝在這一回連載的末尾這樣寫道:“當大家做爸爸、媽媽的時候,日本將既不是一個‘男人耍威風的國家’,也不會是一個‘女人耍威風的國家’,而將是一個男人和女人手拉着手,互相尊敬,互相愛護的美好國家。我期待着這一天的到來。”

    雖然小時候看的內容後來忘得一千二淨,不過水谷勝說得太對了。

    大概道子小姐建立的家庭會這樣吧。真希望會這樣。

    光陰荏苒。我們到了可以做母親的年齡了。可是,社會卻並沒有多大變化。於是,我們又把希望寄託在“我們的孩子做母親的時候”。

    通過這種希望的傳遞,我們的社會也漸漸地發生着變化。我們也只能這麼想。

    就這樣,找出以前的舊雜誌後,時間轉眼就過去了。

    光是挑着讀《美國通信》就讓人覺得很是懷念。翻到上一年十月號上刊載的《舉起手來》時,我馬上想起來我以前讀過。

    這篇文章裏說,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把你的雙手舉起來”。就像在銀座的大街上溜達、閒逛叫作“溜銀”一樣,“人們把一邊喊着‘把你的雙手舉起來’,一邊打劫的壞蛋也喚作‘舉起手來’。”

    文章還介紹說,紐約的“舉起手來”很有名氣,不但在僻靜的地方,“只要周圍三丈之內沒有人經過的話”,在熱鬧的地方也會遭到搶劫。

    我小時候的英語家庭教師海倫小姐非常嚴厲。而我從小就喜歡把剛剛學到的知識拿出來顯擺。我悄悄地靠近海倫小姐那穿着豔麗服裝的寬闊的後背,模仿着壞蛋的聲音叫道:

    “把你的雙手舉起來!”

    “英子·花村!”海倫小姐厲聲訓斥道。稱呼全名是生氣的表現。與其說因爲我的態度不好,不如說是因爲“舉起手來”這種話與正統的英國英語格格不入的緣故。

    大正十五年五月號上的《地鐵的故事》也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電氣火車像鼴鼠一樣在地底下穿行——這本身就是一個讓孩子心動的故事,帶給我一般的交通工具所沒有的夢想。“東京在不遠的將來也會有的”——而今,這句話已經變成了現實。當我第一次坐地鐵的時候,我並沒有把地鐵當作移動的手段來看,而是感覺在玩一個巨大的玩具。

    在地鐵上野站下車的時候,我在檢票口看到一個投入一毛錢鎳幣後擋住去路的棒就會哐噹一聲轉動,人就能夠進到裏面的裝置。其他人都覺得很新奇,而只有我卻覺得像見到老朋友一樣。因爲我早已在《童話》雜誌上讀到過了,那上面介紹過紐約地鐵的“十字形擋路棒”。

    現在重新讀來,文章裏說美國是“投入五分錢鎳幣”,大概就是五美分吧。往投幣孔裏“如果不放入鎳幣,身體再怎麼往裏擠也是擠不進去的。可是一放入鎳幣,身體進入那個十字形擋路棒的一個空格,往前一擠,隨着一聲響亮的‘哐啷!’十字形擋路棒轉了個圈,人就來到了站臺上”。

    這種關於裝置的說明留在我的記憶裏。因爲書上還有插圖,所以印象特別深。大洋彼岸,美國紐約,“十字形擋路棒”——在孩提時代,那完全是另一個世界的景物。說得誇張一點,那是可以和空中飛的地毯相提並論的。可如今,在這東京也可以像家常便飯一樣地體驗了。

    去年農曆三月三日桃花節那天,人們盼望已久的京橋、銀座間也開通地鐵了,不久,從淺草過來的地鐵延伸到了新橋。

    有些東西一成不變,有些東西卻在不斷變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