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1551 >第205章 應考
    寧思道也是盤膝坐在人羣之中。

    四周都是和他身份差不多的考生。

    幾十個考生多半是有童生身份,還有幾個是秀才相公。

    王府陸續在羅致人才充實諸司,所以這一次考覈的力度不小。

    到王府的各司供事,考中的算是不入流的官員,給官員身份和優厚的俸祿待遇,並不算吏。

    吏員考試相對要簡單一些,寧思道進王府的頭一天,王府的總務科正好組織了一次吏員考試。

    吏員有的考文法,要求文字書寫工整即可。

    有的考律法,文字粗疏甚至粗劣都不打緊,只要熟悉律條就行。

    有的考算術,不懂律令,文法不合格也無所謂,只要能用蘇州碼子做算術題,甚至只會加減乘除就行。

    有的是考兵學,對兵書感興趣,看過或通讀過武備志的,就可以被錄用了。

    寧思道對這個兵學吏員很感興趣,不知道王府爲何會招這些人,這叫他內心隱隱有些不安。

    不得不說,王府的一些傳言對寧思道這樣的讀書人還是有影響的。

    榮王殿下還年輕,作派似乎是和普通的藩王不一樣。

    五郡王的事顯得狠辣果決。

    但其後對王府內部沒有大的整肅,對郡王們留下的後人,也是在曲意照顧,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

    對杜太妃也能悉心供奉,最少是沒有進一步的惡化局面。

    這樣才使寧思道等人稍稍放心。

    畢竟沒有人敢把身家性命押在一個瘋狂又嗜殺的親王身上。

    打聽一番之後,才知道兵學吏員是放在儀衛司,協助那些粗魯的武官做一些文案工作之後,寧思道等人才放下心來。

    吏員考試劃分的很細,寧思道等人的考試就相對要寬泛一些。

    但也是分爲律,兵,政,算等若干科。

    應試的秀才相公或童生們可以在取卷子時有所側重,按自己所擅長的來應試。

    並不是糧商們看到的那樣,全部是由算學題組成。

    那只是考試算學的士子要考的試題,和律學兵學無關。

    寧思道意外的發生還有機關學和農學。

    機關學就是那些製造匠作之事,前代也有不少書籍涉及,最有名的肯定是宋人沈括的夢溪筆談。

    常德這裏的士子對機關匠作學說感興趣的不多,哪怕這一次參試的已經算是讀書人裏在雜學上涉獵甚廣,機關匠作學的卷子也是根本沒有人去取。

    寧思道也沒有取,他對這些學說也是茫然無知。

    甚至各人都有一種感覺,這些卷子,王府裏的出卷人也未必能答的上來。

    寧思道對出卷子的人倒是相對好奇,可惜沒有人知道出卷人是誰。

    農學考試也相對謹慎精細,寧思道在雜學上涉獵很廣,知道農學卷子不光是前代的農學書籍,還涉及到一些水利和地理學的知識,對他來說也不算太難。

    大體上的內容就是這些,當然寧思道並不知道原本朱載墐是打算考天文和曆法學,後來才知道這些東西朝廷是不準民間私自學習,這玩意壟斷在朝廷中樞,後來才被外來的傳教士給打斷。

    到了崇禎年間,大明朝廷才知道自己的天文曆法學者全是一羣廢物,這對當時的天朝上邦心理是一種嚴重的打擊。

    原來不僅是外夷也習天文曆法,且學習的比大明要好的多。

    崇禎年間至康熙年間由南懷仁到湯若望幫助修訂的歷法,後來一直延續使用着。

    好在大明的士大夫沒有愚蠢到固步自封,也是在開始學習和交流。

    除了仿造葡萄牙人的火炮和火槍,大明也在學習西夷陣列戰法。

    這些東西寧思道不知道,他選擇的是農學相關的考試卷子,除了一定的文法基礎運用的題目目外,大半的考試內容都是和農學有關。

    朱載墐也在這一片偏殿,他默默觀察着那些考試的生員們。

    這些人一旦考中了就在諸司爲官。

    叫他們爲吏是不行的,大明的吏和漢唐時相比地位過於低下了。大明太祖少時受過胥吏欺壓,內心極不喜吏。

    所以在大明,吏員身份低微下賤,基本上是杜絕了上進之路。

    這和漢時情形完全不同。

    漢時的縣長太守有很多都是小吏升遷上來,從小吏做起,熟民情,知律法,一個成功的漢吏,必定是熟諳政務,通曉律令,然後纔有機會從升斗吏,升爲百石,二百石,三百石,最終成爲六百石長吏。

    漢之二千石很多出身世家,但也不乏是小吏出身,漢史之中的記錄極多。

    至唐時門閥世家勢力猶存,但爲吏者仍然有上升渠道。

    至大明則斷絕了吏員的上進之途,完全淪爲下流。

    奇詭的是大明太祖斷絕吏員上進之途,又叫他們世代相襲。

    可能太祖以爲這樣省事,叫一羣下賤材兒世代爲吏去罷。

    不料卻因此造就了很多世代爲吏的家族。

    在京城各部,不少吏員世家富過一品大員。

    在州縣,吏員家族彼此聲氣相連,可以連同士紳架空州府縣官。

    越是如此,吏員形象就越是不堪,這些正經的讀書人哪怕就是個童生,爲吏也是最後的迫不得已的選擇。

    選入諸司爲官,先從不入流做起。

    王府長史司下有品級的官職還是有一些空額,這些不入流的總是能看到一些希望。

    當然這些讀書人多半也是看不到希望纔會選擇到王府應試,那幾個秀才都是三十多了,最少參加了五次以上的鄉試都未中舉。

    童生就如寧思道一樣,考了多次院試未能成秀才,希望差不多斷絕,或是家境貧寒,沒有辦法堅持下去。

    也有一些老童生,老秀才,但年齡過四十以上的童生或秀才,朱載墐也是不要了。

    那些人已經迂腐不堪,腦子已經讀書讀傻了。

    名間傳言裏的迂腐書生,多半就是那些腦子不太靈光,明明考不上,仍然在咬牙堅持的所謂讀書人。

    糧商們進來時,寧思道等人也是一陣輕微的騷動,但多半人還是堅持低頭應考起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