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家有美妻好種田 >第87章 末路
    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舉行登基大典時,乾隆便爲自己設定了退休時間。

    他當時昭告天下是這麼說的:“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那一年,他才25歲。

    縱觀中國曆朝君王,壽達耄耋之年者,屈指可數。乾隆雖口頭上說不敢超越他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但他能不能活到這個歲數,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或許只是乾隆給自己設定的一個壽命目標。從內心上講,他還是很希望自己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年輕的乾隆(1711-1799)。

    然而,他的這番宏願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居然成真的了。此時退位的問題,對於85歲高壽的乾隆來說,卻如鯁在喉。

    01

    1796年2月9日,這一天是農曆大年初一,也是乾隆約定好要退位的日子。

    乾隆一生共有17個兒子,或許是自己壽命太長,很多孩子都沒能看到乾隆垂垂老矣的樣子。到要準備退位時,他身邊只有永璇、永瑆、永琰、永璘四個皇子。

    這四個皇子在乾隆看來,似乎都不是繼位的最佳人選。畢竟永璇是跛子,沉湎酒色,不思進取;永瑆爲人吝嗇,沉迷書畫;永璘更是文不成,武不就;唯有永琰平庸無奇,綜合實力比較均衡,作爲皇位候選人,倒也不至於讓人感覺難堪。

    最終,乾隆決定傳位於皇十五子永琰(顒琰),是爲嘉慶皇帝。

    關於此次禪讓儀式,乾隆在心中早已演練過無數遍。但對於即將要退居二線,將帝國的最高權柄拱手相讓,他還是感覺惶恐不安——從古至今,沒有哪一朝的皇帝退位成爲太上皇之後,日子是過得舒心的。無論是高壽如宋高宗還是睿智如唐明皇,成了太上皇之後,他們都失去了往日的光輝,等待他們的是難以適應的冷清,而結局基本都是抑鬱而終。

    對於掌朝60年,每天早上起牀必喝一碗冰糖燉燕窩,四時按節氣服用滋補食材,極注重養生的乾隆來說,抑鬱而終絕不是他所希望的退休生活。乾隆永葆長青的源泉,正是他緊握在手裏數十年的權力。

    ▲乾隆戎裝像,故宮博物院。

    於是,在大清國曆史上唯一一場在世皇帝傳位給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上,退位的乾隆明確表示,將那些因自己年事已高而無法勝任的瑣事雜務、祭祀禮儀等通通交給嘉慶來完成,至於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方面,都是重中之重,自己豈能不問?“朕歸政後,仍當躬親指教”。

    同時,他還要求:“嗣皇帝(嘉慶)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至錯誤。”

    也就是說,成爲新皇帝的嘉慶,實際上仍是空有皇帝之名的儲君。

    根據乾隆的指示,軍機大臣也相應安排了高於傳位儀式規格的退位儀式,以彰顯乾隆的貴重。並規定太上皇對大臣訓話時仍可使用“朕”自稱,凡遇奏摺行文涉及太上皇的,均需排在皇帝前面,以示尊重。所有即將上任的文武百官在離京赴任前,除了需要到皇帝跟前聆聽訓話外,還需要面見太上皇,“享受”第二輪帝王訓話。總之,只要乾隆還沒斷氣,他的規格永遠都高於嘉慶。因此,剛繼位的嘉慶,連住進養心殿的資格都沒有,他只配居住在歷來屬於清朝皇子居所的毓慶宮。

    不過,對於自己能如願活到八十五,升級太上皇,乾隆還是心情不錯的。正如他在乾隆六十年的除夕夜以皇帝的身份最後一次作詩時所寫: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慶年。

    古今難得者,天地錫恩然。

    父母敢言謝,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說,六十幸能全。

    對此,時年滿35週歲的嘉慶皇帝也並沒有表示太多的“不爽”,畢竟自己的皇位還是乾隆給的,萬一老頭子不高興,廢了自己也未嘗不可。至此,乾隆爺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太上皇生活拉開了帷幕。

    02

    乾隆退位後的頭等大事,就是爲慶祝其禪讓而舉行的“千叟宴”。

    千叟宴的延續,其實是乾隆爲了昭示自己事事都效仿皇祖父康熙而舉辦的一場大型耆老宴會。在宴會的形式、次數以及與會的客人規格上,乾隆也力求與康熙無限接近。

    嘉慶元年正月初四,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場千叟宴在紫禁城寧壽宮皇極殿如期舉行。這次千叟宴,距離上次舉辦整整過去了十年。儘管乾隆身爲皇帝時,只舉辦過一次千叟宴,要比康熙朝的兩次少。但乾隆以太上皇之姿舉辦這次千叟宴,不得不說是他內心想要超越康熙的一次展現。

    在寵臣和珅的籌備下,凡年齡六十以上的文武百官均在受邀之列。事後據昭槤的《嘯亭續錄》統計,此次赴宴的老人達8000多人,其中不乏年過百歲的老壽星。儘管並不是每一位老人都有資格跟乾隆同桌喫飯,但所有來的人都得到了一份來自太上皇的賞賜和祝福。

    ▲老年乾隆(1711-1799)。

    或許有感於乾隆盛世的輝煌,太上皇當天異常高興。他不僅爲前來參會的每位老人定製了專屬的銀牌,還特別對高壽九十以上的老人加恩賞賜朝服頂戴。

    而這最後一場千叟宴,也將乾隆的光耀推向了他人生的巔峯。

    從那以後,太上皇乾隆的“好日子”就逐漸消散了。

    就在千叟宴成功舉辦後三天——嘉慶元年正月初七,一場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在湖北宜都、枝江一帶爆發,無情地敲碎了太上皇沉醉在盛世的美夢。

    起初,對於這場帶有宗教色彩的叛亂,接到奏報的太上皇乾隆並不以爲意,只是命令湖廣總督畢沅帶兵鎮壓。因爲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白蓮教其中一個支系以王倫爲首曾發動過一次叛亂,當時的乾隆僅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剿滅了王倫等匪患。如今白蓮教故技重施,着實不見得有多大問題。

    不過,嘉慶元年的清王朝與乾隆年間的清王朝相比,形勢更加複雜。當時除了白蓮教起義之外,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等人還在乾隆即將退位之際,號召湘、川、黔交界的苗民以“逐客民,復故土”爲口號,發動苗民起義,與白蓮教衆遙相呼應。因此,乾隆及他手下的清兵想要收復舊山河,難度頗大。

    更爲不利的是,由於此次白蓮教起義蓄謀已久(原定於嘉慶元年三月初十起義),當起義信息傳開後,各地白蓮教衆紛紛以“官逼民反”爲由加入起義隊伍中。沒多長時間,這場原先局域性的白蓮教起義,一下子就演變成波及湖北、四川、陝西、甘肅、河南五省的大起義。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