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家有美妻好種田 >第87章 末路
    ▲白蓮教起義形勢圖,中國歷史地圖集。

    白蓮教起義之所以如此猖獗,除了前期的準備周密外,也離不開白蓮教的影響和乾隆執政中後期日益增多的苛捐雜稅。

    白蓮教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傳統的觀點認爲,白蓮教由宋代僧人茅子元的白蓮宗演變而來。由於教義上存在與當時佛教觀念相悖的信仰,故而被認爲是邪教。但荷蘭漢學家田海卻認爲,茅子元所創的白蓮宗,其實與明清時期的白蓮教並無瓜葛。後世白蓮教的盛行,全然是統治者們出於需要,將此類藉助宗教宣傳的叛亂都攻訐成白蓮教造成的。

    清朝早在雍正當政期間就確立了“耗羨歸公”的制度,將徵收錢糧時,爲防止運輸途中耗損而多徵收的那部分賦稅歸公,防止官員中飽私囊。但“耗羨”自始自終由百姓承擔,民間依舊清苦。乾隆之後發明的“耗羨”項目又遠比其父雍正在位時要多,百姓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

    鑑於乾隆時期開疆拓土的次數甚多,打仗就意味着要燒錢,單靠正常稅賦之外的“耗羨”,乾隆時代的戰爭機器無法良好的運轉。因此,在正賦之外,鹽課、關稅、漁稅、牙稅、當稅、契稅等又成爲了清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在徵收這些稅賦時,一般都無定點、定額、定時,全由官員橫加攤派,導致一件貨物遭遇重重抽稅、盤剝。困農病商,嚴重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秩序。

    故而,在喫不飽飯的前提下,白蓮教一打出“官逼民反”的旗號,不明真相的百姓紛紛響應。

    03

    眼見白蓮教叛亂超出了自己原先的設想,太上皇乾隆心情惴惴不安。儘管此時的他,已經不需要像從前那樣每天上朝聆聽朝臣們的奏報,但身處養心殿,他仍寫出了“忽憶捷章仍未到,片時那得獲心寧”的詩句。

    爲了平復自己緊張焦慮的心情,乾隆想到了他最爲信賴的宿將福康安。

    此前憑藉平定臺灣、兩徵廓爾喀等戰功,福康安得以晉升貝勒。此時的他,正在貴州處理苗民起義等善後事宜。

    但,天有不測風雲。乾隆的旨意還未送達福康安,這位乾隆後期戰功最爲卓着的貴族將領居然因病一命嗚呼,令原本焦灼不安的乾隆更是悲痛萬分。

    驚聞福康安病逝的消息後,乾隆特地追封福康安爲嘉勇郡王,並賦詩道:

    到處稱名將,功成勇有謀。

    近期黃閣返,驚報大星流。

    自嘆賢臣失,難禁悲淚收。

    深恩縱加贈,忠篤那能酬。

    然而,這一切對於平定白蓮教叛亂於事無補。由於湖北戰場的清軍數量急劇增多,以王聰兒爲首的襄陽義軍不得不轉戰四川,此舉使得川楚白蓮教徒迎來了一次“大會師”,聲勢更盛從前。

    乾隆只能亮出清軍看家班底,命令同爲悍將的福康安堂兄明亮等人全力主持剿匪。即便如此,清軍在對抗白蓮教起義仍處於戰略劣勢地位。

    白蓮教起義無疑給乾隆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以至於人們突然發現那個曾經精神抖擻的太上皇突然變成了有些癡呆的老人。正如乾隆自己在詩中所寫的那樣:“坐久不知時與刻,梵樓遙報午時鐘。”老皇帝常常一個人呆在一個地方陷入沉思,忘了時間。

    ▲孝賢皇后畫像。

    在太上皇的沉思中,孝賢皇后富察氏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想念。從早年開始,乾隆便希望與孝賢皇后長相廝守。但事與願違,紅顏薄命的孝賢皇后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就因病香消玉殞,徒留乾隆一人時時懷念。就在征剿白蓮教的關鍵時期,老邁的乾隆帶着嘉慶皇帝來到裕陵祭拜孝賢皇后,並隨即賦詩一首:“吉地臨旋蹕,種松茂入雲。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

    即便分開了48年,在乾隆的心裏,孝賢皇后仍是他人無法超越的“白月光”。

    04

    乾隆的精力一再減退,體力亦大不如前。以往能親自發號施令的他,也不得不將這項動作交予其最信任的大臣和珅。這個盡人皆知的清朝第一大貪官,此時迎來了自己地位上的巔峯。

    ▲和珅畫像。

    在清代,一般認爲“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爲真宰相”。巧的是,憑藉掌控實權的太上皇信任,和珅不僅出任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更身兼朝廷各部門要職。待到嘉慶二年(1797年)領班軍機大臣阿桂病逝,和珅順利繼任,至此儼然成爲朝廷頭號重要人物。而他極擅於揣摩乾隆心思,因此,位高權重之下,還一度成爲太上皇的首席代言人。

    當時,全力圍剿白蓮教仍是朝廷統治天下的要務,故而在嘉慶、乾隆身邊經常能聽到有關於白蓮教剿匪進展事宜。據說,某次,當乾隆聽到下邊的人又來稟報白蓮教剿匪情形時,老頭子嘴裏唸唸有詞,令隨侍一旁的嘉慶帝莫名其妙。隨後,乾隆突然睜開眼,問及身邊人:“這些人都有誰?”唯有和珅一人答:“高天德、苟文明。”數日後,當嘉慶再次就此場景問及和珅時,和珅才最終解開謎團。原來,乾隆當日默唸的是一則咒語,而高天德、苟文明正是白蓮教教首。

    ▲乾隆“歸政仍訓政”之寶,故宮博物院。

    乾隆唸咒固然有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功效,但要想盡快解決白蓮教禍患還得及早想出辦法纔是。

    從湖廣總督畢沅到明亮等人,乾隆爲了圍剿白蓮教用盡了全部心思,但收效甚微。他並沒有責怪嘉慶,反而認爲罪在於己。乾隆以爲,自己執政多年,最大的錯誤便是一生六下江南,耗損了大清強盛的國力,以致此次剿匪顯得尤爲喫力。

    當陝甘總督宜綿向乾隆舉薦得力干將勒保時,乾隆毫不猶豫地將其調往湖廣戰場,主持白蓮教剿匪工作。勒保並不是喫素的,在實地考察了雙方戰況後,提出起用鄉勇代替日漸墮落的八旗和綠營官兵,配合堅壁清野政策,以確保白蓮教衆在攻下城池後,無法再獲得補給。

    對此,乾隆一切照準。

    在勒保的苦心經營下,嘉慶三年(1798年)八月,白蓮教其中一支的首領王三槐被捕,白蓮教勢力受挫。乾隆精神爲之一振,特旨獎賞有功人員等。除了頭號功臣勒保被晉升公爵外,憑藉揣摩聖意的高超技藝,和珅也以“贊襄機宜”之功,同列公爵。

    05

    儘管在白蓮教問題上,乾隆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不淡定。但在這一時期,除了正常處理軍國大事外,乾隆還是十分清楚自己是個退了休的老人。

    嘉慶三年(1798年)春,乾隆的玄孫愛新覺羅·載錫已年屆15歲。作爲乾隆長子永璜的後人,載錫擁有別人無法企及的身份——乾隆系長房長玄孫。在乾隆的人生觀中,高壽的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帝王,更是大清朝中最幸福的老人。在此前八十多年的人生中,他有幸見到了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亦有幸在退位前迎來了自己的玄孫輩。

    對於任何一位老人來說,五世同堂都是天大的喜事。對於開創了歷史的乾隆而言,他想要做到的,更是要讓常人必須銘記的偉大福分,如六世、七世同堂。然而,歲數擺在那兒,七世同堂對於乾隆而言,難度頗大。但有了玄孫載錫,要個來孫(玄孫的兒子)抱抱,大概不成問題。

    爲了讓自己實現這個夢想,乾隆的玄孫載錫被早早地安排了婚禮,以便其早日“造人”。而心領神會的嘉慶皇帝及王公大臣們也開始奏請乾隆,批准讓其在嘉慶五年(1800年)爲乾隆舉辦九十大壽慶典。對此,乾隆儘管吩咐大臣不必鋪張浪費,照八十大壽時的規格來就行,但不難看出,連他自己都覺得活到九十不成問題。而到了那時,他將再一次改寫歷史。

    但老天爺不想再在這位盛世帝王身上浪費時間了。嘉慶三年年底,乾隆偶感風寒,隨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臥牀不起。

    ▲乾隆“太上皇帝之寶”,故宮博物院。

    在病榻上,乾隆如期迎來了他做太上皇的第四年。

    此時的他,除了掛念自己是否能如期迎來九十大壽,他更關心白蓮教前線剿匪情況。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二,精神稍振的他,起身題寫了一首《望捷》,全詩如下:

    三年師屢開,實數不應猜。

    邪教輕由誤,官軍剿復該。

    領兵數觀望,殘赤不勝烖。

    執訊迅獲醜,都同逆首來。

    在詩中,乾隆依舊對貫穿其整個太上皇退休生活的清剿白蓮教工作,放心不下。也有人說,透過詩句,乾隆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終於明白大清早已積重難返。

    此詩作成後兩天,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四,實際執掌清朝大權長達64年的乾隆皇帝駕崩了。

    乾隆去世後不久,那個一生致力於揣摩解讀聖意的和珅也被下獄賜死,追隨太上皇而去。而那場一路伴隨太上皇乾隆的白蓮教起義卻愈演愈烈,清朝的衰落不可避免。

    這一切,正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團訪華時,馬嘎爾尼的斷言,“船將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它將永遠不能修復”。

    進入19世紀中葉,馬嘎爾尼的預言成真了。在鴉片戰爭的槍炮聲中,清朝被撞得粉身碎骨。伴隨着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這艘如殘骸般的破船,最終沉沒。

    參考文獻: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

    周遠廉:《乾隆畫像》,中華書局,2005

    圖說中國歷史編委會:《天朝上國的盛世繁華》,吉林出版集團,2006

    唐文基、羅慶泗:《乾隆傳》,人民出版社,1994

    [荷蘭]田海:《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商務印書館,2017

    [日]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