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格式化教育之弊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面臨着許多的困惑,格式化教育不能不說是我國當代教育的根本痼疾之一。在高考的指揮棒之下,學生的課業成績成爲量化學生能力的一個整齊統一的標準,學生的興趣愛好也一切都圍繞着升學考試的主題培養。在這種千篇一律的、模式劃一的教育方式之下,無視或忽視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不顧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以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教育內容、統一的教育形式來塑造的統一規格的人才,嚴重桎梏了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否定了受教育者的個性和個體的獨立價值。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是千人一面、毫無特色的人才,強化構建的是受教育者“失敗”的人生。楊紅櫻筆下的林子聰就是這樣一個格式化教育的犧牲品。他從小就被大人們譽爲神童。六歲時拜着名國畫家爲師學習國畫,林子聰將畫家九筆畫一隻小雞的功夫學得爐火純青,“幾年下來,林子聰就只學會了畫小雞。他喜歡給人表演畫畫,每次畫的都是小雞,而且必須是九筆畫成,不多也不少”。就是這樣的一個神童,和安琪兒在去買米回來的路上,突遇米灑了這樣的意外事件時,只能翻翻白眼:“灑了就灑了唄,我有什麼辦法?”就是這樣一個神童,在參加超級市長的競選時,他的臨場發揮和應變能力令人相當失望,“面無表情,目光呆滯,根本不回答評委們的提問,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把他的施政綱領背了一遍,像和尚唸經。”超功利化的教育干預,讓一個本應充滿活力的傾聽體驗和遊戲精神釋放的童年,淪爲了狹隘知識灌輸的集裝箱。17世紀英國着名的思想家約翰·洛克強調:“人類的心理構造與氣質之彼此不同,並不亞於他們的面孔與體態方面的區別。”“照料兒童的人應該仔細研究兒童的天性和才能。”面對格式化教育的種種弊端,我們應積極響應教育專家的強烈呼籲:終結“模仿、注重數量和劃一時代”的教育,讓“創造力、重視質量,以及個性的發展成爲新時代的要求”,給每個孩子的成長撐起一片自由的藍天。

    如果將人比作一塊沃土,那麼個性就是這片土地上長出的一朵花。世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兩朵花,所以個性更能顯示生命個體的獨特,也正因爲不同的個性差異,世界才表現出如此的豐富斑斕。楊紅櫻認爲,學校不應該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讓孩子從小就有級別意識。學校和社會最應該培養有個性的孩子和人,而不只是聽話的孩子,這纔是對孩子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然而,現實生活中某些老師和家長往往會給一些自己滿意或不滿意的孩子貼上“標籤”,如“好孩子”、“優等生”、“壞孩子”、“笨孩子”等等,這是非常有害的,違背了孩子純真的天性和成長髮展的規律。在教育教學中,教育者常常會因“標籤”的誤導而做出錯誤的決策;不諳世事的孩子也往往會因“標籤”而強化自己的行爲。路曼曼從幼兒園開始就是表現最乖最乖的乖娃娃,是老師的小幫手,上了小學後,學習成績優秀,最聽老師的話,是“秦老師最得力的小幫手”,數學老師改路曼曼的口算題時,都不用仔細去看,“只顧在她的本子上畫紅鉤鉤”;秦老師“看路曼曼的眼神與看馬小跳的眼神完全不一樣”,即使路曼曼撒謊,秦老師還是相信“像路曼曼這樣的好學生,絕不可能把鉛筆屑兒削在地上”。虐貓事件中的三個女生,在學校非常聽話,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是班上的好學生,所以在聽到馬小跳敘述的她們殘害小貓的行爲後,三個女生的老師只單純地相信她眼中的“好學生”而覺得馬小跳在編故事。在相同的情況下,“差生”要付出數倍的努力才能得到與“優等生”相近的認可度,在“標籤”的矇蔽下,教師看不到“優秀”學生的不足,也看不到“後進”學生的進步,久而久之,“優秀”的背後缺陷越來越大,“後進”的身上泯滅了奮進的精神,教育也將失去促人發展的要義,這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這種“標籤”影響下,孩子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麪對自己,從而極易導致心理的不健康發展。精豆豆一年級的時候,他媽媽就說他有多動症,而且還拿出了醫生的證明。這種多動症的“標籤”給精豆豆找到了不遵守紀律的藉口,精豆豆成爲了全校聞名的紀律最差的學生。而老師和同學也以他有多動症爲理由,一次又一次地原諒他。美國社會學家萊默特和貝克爾的“標籤理論”認爲,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產生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的“初級越軌”行爲,當社會關係中的“他人”以“越軌者”的形象定勢看待某特定個體,即給其貼上固定標籤之後,這名“初級越軌者”就極易助長這種行爲,導致其繼續實施越軌行爲,直至成爲一名真正的“越軌者”。精豆豆其實是一個正常的孩子,“他人”有意無意的標籤行爲,使精豆豆不知不覺中強化了這種意識,久而久之就會使自身形象發生改變,成爲一個真正的多動症者。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五·三班的“壞小子”魯雲飛會在下課後用長長的管子伸到女生帶的水瓶裏偷水喝;會在犯了錯誤後找來一個賣棉花糖的冒充自己的舅舅去學校見老師;會在課堂上偷喫東西;會在郊遊時千方百計“算計”歐亞菲的酒心巧克力;平日裏更是與夏雪兒“不共戴天”,戰爭不斷,甚至還聲稱“最不喜歡姓夏名雪兒的女孩”。如果用成績的好壞和平時的調皮程度來衡量魯雲飛,淘氣的他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小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壞小子”,卻能夠在大雨中把唯一的一把傘讓給夏雪兒,而讓自己淋了個透溼;能夠在軍訓期間甘冒被人嘲弄的危險,天天幫尿牀的豆芽兒晾牀單……難怪連米老師也讚賞他“誠實、有愛心、有責任心”。這些淘氣包、壞小子,“也許他們的成績不是那麼好,也許他們不是那麼聽話,但是,他們是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有情有義、容易感動、愛憎分明、表裏如一的孩子”,是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傳導正義、善良和公民責任的孩子。那種無視學生的優點,簡單地爲淘氣包、壞小子貼上“差生”標籤的行爲,完全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教育行爲。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亟待精心澆灌後才能茁壯成長的花朵,在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年齡特徵和情意水平的發展程度所限,學生在認知和行爲上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育活動的實施中,切勿輕易去判斷一個學生的優劣。每個學生都是一枚獨具個性魅力的胚芽,平等、寬容地對待,才能萌發生命的蓬勃。馬加說話有點結巴,劉老師的數學課上總是沒有耐心聽他回答完問題,久而久之,馬加自己就爲自己貼上了“結巴”的標籤,上課再也不舉手發言了。而舒昂老師偏偏在他的課上請沒有舉手的馬加回答問題,很想不結巴的馬加“很慢很慢地”回答問題,有同學在催促,有同學在小聲嘀咕,舒老師卻堅持即使下課也要聽馬加說完,並且一再表揚了馬加。馬加終於在數學課上完整地回答了一個問題,這對幼小的心靈該是多大的鼓舞!蘇霍姆林斯基反對讓分數成爲衡量、評價一個人的唯一尺度,他認爲:“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即使是真正低能的孩子,也要讓他不感到自己的殘缺,也要讓他享受到做一個高尚的人的快樂,享受到認識的快樂,享受到智慧勞動和創造的快樂!”“如果學生沒有感到自己作爲一個創造者的自豪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擡起頭來走路,那麼,所謂個性就是不可思議的。和諧的教育就在於要使我們所教育的人的多方面活動的道德豐富性在學校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得到表現。”學生作爲一個心智尚待開發的、“具有主觀能動性,有認知潛能”的創造中人,擁有巨大的發展未知性,蘇霍姆林斯基堅信:“但願你循序而進,持之以恆,同時要有耐心(能夠忍受學習困難的兒童那種遲遲不肯開竅的局面),那可以稱之爲豁然開朗的時刻必定能夠到來。”相信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潛能,並對他們做出肯定的評價,暫居後列的學生才能從教師的行爲中看到希望,只有在領會教師的期望以後,學生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勇氣纔會大大增強。平等地關注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老師的話語中得到鼓舞,才能觸摸到教育的真義。不要用狹隘的目的和單一的標籤來限定孩子天分的發展,“要試着讓自己的孩子成爲一個立體的、豐富的人,而不是過早地就被家長用非常現實、具體的目標套上了未來的標籤。當你用一種標籤來限定孩子的未來時,就等於同時扼殺了孩子十個、一百個甚至更多個自我發展的可能。”正如有學者說,給學生貼“有色標籤”就如同在各色鮮豔的花朵上塗油漆,一定蔫掉。慎用“標籤”影響學生,是每個教育者職責所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