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兒童有兩個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後。兒童隨着認知、語言、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自我意識的能力在不斷加強,與傳統的教育觀點和社會評判方式產生衝突在所難免。在兒童的自我發展過程中,當需求無法通過正常的途徑滿足時,他們常常全然不顧父母老師的禁令,甚至會和大人們對着幹,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或抗議,通過自我方式的反抗行爲來獲得心理上“報復”後的快感。從心理髮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髮展。作爲家長和老師,要特別關注反抗期孩子的心靈健康,因勢利導,順性達情,從而促進兒童更加精彩的成長。內心孤獨的秦天月素日常常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來引人注目,並以“小魔女”自居,爲了在生日時能和常年出差在外的父母團聚,她自導自演了一起荒唐的綁架事件;面對壞小子的挑釁,一向不自信的李小俊第一次把拳頭揮向了男生,找回了做男孩子的感覺;在知道安先生就是自己親生父親的真相後,一時不能接受這個現實的戴安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淘氣的馬小跳爲了報復路曼曼,在路曼曼回答問題的時候把她的椅子推到一邊,害得路曼曼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孫老師因爲同學上課說話而罰全體同學抄書,魯肥肥巧施“法不治衆”妙計和同學們的義正言辭的反抗讓老師收回了懲罰……這些孩子做出的許多倔強衝動、虛張聲勢的抗議,完全是希望被人理解和接受,或者藉助他人來確定自我形象、尋求自我認同感。他們爲逃離束縛和釋放壓抑而做出的類似惡作劇或遊戲的行爲,並不是其品德意識直接而真實的反映,因此我們勿需擔憂孩子會懷有道德意義上的惡意,更不應對他們生氣、憤怒甚或加以懲罰。盲目的斥責或懲罰只能扼殺孩子的天性,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育的任務首先是瞭解孩子,不瞭解孩子,不深刻注意發生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複雜活動,我們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就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這十分敏感的教育領域中,爲了瞭解孩子,我們應該不斷地觀察、研究,理解他們的思想和內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感觸他們的內心世界,真心誠意地體會他們最細微的思想、願望和憂慮,並對之作出反應。作爲優秀的教育者,我們應走進孩子心靈,理解他們每一個行動最原始的出發點、原因和動機,打開心結,給予他們適時解脫的自由和被包容的體驗,生命之花纔會因個性的綻放而更加美麗多彩。

    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因爲“每個孩子都是世界的奇蹟,每個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每一個孩子都有其不同於別的孩子的特質,有其與衆不同的優點。楊紅櫻說:“我一直覺得老師應該像一個藝術家,藝術家是發現美的,老師是發現孩子身上優秀的潛質的。每個孩子的身上就像一座金礦一樣,是需要你發現和挖掘的。”然而面對思想的禁錮、強制的紀律、無情的責罰、粗暴的灌輸,兒童原初的生命又常常在成人世界裏遭到有意無意的遺忘,備受束縛和壓抑的童年渴望得到與他們的內在生命節律相呼應的個性教育。每個教育者都應該轉變“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的觀念,放寬評價孩子的因素,不只是盯着學習成績一個方面。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戴上蜜兒的優點放大鏡,像嚴老師那樣看出學生的許多可愛之處,看到學生潛在的能力,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竭力發現並放大每個孩子的優點、閃光點,給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情感教育:期待成長的生命渴求

    一、情感與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當人在接觸現實的時候,對現實中的對象及現象總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態度,並會逐漸地形成穩定的性格特徵。情感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複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情感教育興起於西方20世紀60年代的感情促進教育運動,不過,當時的目標在於教育本身,是藉助於感情這一積極因素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在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轉型過程中,情感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原先是將情感之單純作爲手段,而現在則作爲完整教育的組成部分,就其內涵而言,成爲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思想的泰斗”蘇霍姆林斯基就不僅僅把情感當成手段去提高教育、教學的效能,更重視把情感品質的培養作爲輻射教育全程的一個教育目標,將情感教育滲透在學生的日常行爲及見聞之中。他指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僞君子。情感教育在整個教育價值體系中處於最基本的位置,對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視情感教育,以情育情,是實現優質教育的根本途徑。

    人們的生存與生活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而面臨着種種心理疾病的威脅,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已是現代人生存和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情感教育關注教育過程中兒童的情緒、情感、態度的養成,是以培養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爲目的和內容的教育。情感品質對於人的生命成長非常重要,無論是知識的掌握,還是心靈的豐富,離開了情感是不可能的,社會認知和道德判斷幾乎總是情感生活的一部分。而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認知教育佔據了教育的主導地位,情感教育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不少兒童存在着自私、無情、缺乏愛心、自制力差等情感危機。中國知名教育家朱小蔓把情感教育比喻爲“兒童教育之根”,優質的情感是孕育人性真善美的種子,是兒童健全人格的體現,也是未來國民素質的體現。兒童期是人的情感發展的奠基時期,也是一個人情感發展與培養的最佳時期,兒童期形成的情感對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響作用。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善和美的情感教育,他認爲善良的情感應該在孩子童年的心中紮下根來,如果在童年期培養不出善良的情感,那就永遠培養不起來了,人在童年時期應當經歷一個培養善良情感的學校。楊紅櫻指出,一個孩子“小時候沒有受到情感教育,長大了他會變得很粗糙,很難打動他”,“現在的孩子被家人寵慣了,容易缺乏感恩心。我覺得教孩子懂感情、具有生活情趣,讓他們有品位、具備良好品質,纔是最重要的。”錯過童年期的培養,美好的情感將無以爲家,很難深入心靈。及早培養幼兒同情、善良、寬容等良好的情感品質,注重培養兒童的社會性品性和自我調控能力,直接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和人格完善而服務,是現代教育的重要職責。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