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學生在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正是有了情感,纔有了對知識的渴求,纔會使知識變成增長智慧、人格和精神的活的東西”。他指出“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師生生命互動的發展過程,教學要達到的境界應該是師生情感交融、心靈共振的和諧境界。然而在紅宮學校的校慶日上,大人和孩子角色互換後倪倩倩的一節語文課讓我們心痛地瞭解到了陳舊教學模式對生命的漠視:學生字、講詞語、分段落、歸納中心,幾個環節下來,班上竟有一半的人睡着了。還有秦老師的語文公開課,事先操練了好多次,連到什麼地方該誰回答什麼問題,怎樣回答都做了精密周到的安排……這是一種正逐步將熔鑄靈魂的教育活動異化爲純粹的語言培訓和枯燥的知識灌輸的教育,生命在規範的課堂和標準的答案中失去了鮮活的光彩。這樣一種標準化、固定化、程序化了的語文課堂,遺忘了“教育中的人”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個體,忽視了人的生命價值,把“爲人”的教育變成了“人爲”的教育。這難道就是我們的教育追求?應試教育下催生的教學模式,將本該生氣勃勃的孩子們教化成了學習的機器。紅宮學校步履匆匆的學生,爲了升學的需要,將自己淹沒在書山題海中,沒有了興趣,沒有了激情,沒有了放飛心靈的空間,每天必須坐在教室裏盯着與自己的未來命運休慼相關的愛不得也恨不得的書本、作業,聽聽秋天的聲音,賞賞燦爛的秋菊,這在他們那兒都成了一種奢望。本應該是自由張揚的年華,卻一個個臉上現着與年齡不相稱的疲憊,標準化課程的學習與漫天飛舞的試卷,壓制着學生自發性、好奇心、創造性的發展,生命的靈性就這樣慢慢暗淡,生命的價值就這樣被剝蝕,生命已然成了一個虛空的軀殼。學習對孩子來說,越來越成爲了一種被強迫從事着的艱苦勞動,而不是充滿樂趣的身體和心智的成長過程。七歲的杜歌飛心目中“教玩玩具”、“教做遊戲”、“有點心和果凍喫”的學校,永遠只能是孩子心中的一座海市蜃樓。

    《神祕的女老師》中的蜜兒寄託了楊紅櫻的教育理想,在她的一舉一動上,彰顯着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的情懷。蜜兒老師上的第一堂語文課,是爲全班每一位同學的“不快樂”舉行了一個特別的葬禮;第二堂語文課,她讓大家寫了“我可以做什麼”的作文;第三堂語文課,公佈了班級獨特的名次表,全班30位同學,有了30個第一名;又藉助生動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了“只有像鷹那樣,堅持自己的原則,纔有成功的希望”的道理;還讓同學們在彩色的紙上寫下“我是奇蹟”,然後折成紙鳥去舉行一個慶典,把孩子的自信與夢想同紙鳥一起放飛藍天……教育是一種生命關懷,楊紅櫻認爲,幼兒園或小學老師最重要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小孩子培養性情、形成人格。課堂教學除了有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蜜兒摒棄書本就是教育的觀念,在語文課上實現了凸現生命關懷的教育,使教育上升到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生命意義的探求。“生活是美麗的。能發現這種美麗,感受這種美麗的人,也是美麗的。如果孩子們從小就知道享受生活中的美麗,那麼,他今後一定會是一個幸福的人,一個知道感激的人,感激生活給了他(她)這麼多的美好。”利用晚課的時間,蜜兒帶領學生走出紅宮學校,赤腳走在田埂上,捉螃蟹,採雛菊,折蘆葦,看晚霞,賞炊煙,騎水牛……這是一堂感受生命美麗的語文課,蜜兒老師充滿詩意的啓發和引領,激發了學生內心的獨特感悟與審美體驗,晚霞的十幾種紅色展現了他們獨特的個性和不凡的想象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進入兒童意識的詞彙是否鮮明,是否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小學生記憶能力的強弱。”蜜兒讓孩子們沐浴在清幽曠遠的自然氣息中,愜意地享受着精神的感動,在他們最初的生命記憶中銘刻下鮮明的印象,猶如星星之火,引燃了學生智力與情感發展的火炬。在這樣的“課堂”裏,不存在話語霸權,也不見教師的“填鴨”,學生的個性、靈性和悟性得到了解放,記憶力、想象力、情感力和創造力得到了促發,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生命的成長,這不正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所渴望達到的境界嗎?

    以生命關懷爲旨歸的教育模式把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當做學習的課堂。學生的自助餐廳,龍校長和蜜兒優雅得體的行爲舉止,不用一句說教,讓六年級班的學生餐廳成爲了小淑女、小紳士聚集的地方;去植物園參觀植物標本的車上,舒老師的紳士風度成了小男生們效仿的榜樣;爲了釋放學生的激情,舒展學生自由的天性,白果林小學的課間操由中規中矩的兒童廣播體操改跳了芭啦芭啦舞;一心想讓學生快樂的歐陽校長更是主題活動一個接一個,不僅推遲了學生的上課時間,在課程上也作了很大的改動,增加了體育課、音樂課和勞動課,歐陽校長要求老師儘量把課堂移到戶外去,帶學生到野外,到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科技館去上課,還規定每個月組織學生去電影院看一次電影或去劇場看一場演出,以致學生覺得每天都像過節一樣……兒童的成長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更應該是一個融合智力發展的情感、心理的發展過程。侷限於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是很難實現教育的目的的,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最佳手段就是遵循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生命發展的內在邏輯,創設符合兒童天性自然發展的條件,使兒童在與周圍的人、事、物的交往中獲得經驗。《窗邊的小豆豆》中小林先生總是對老師說:“不要把孩子們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要比老師的計劃大得多。”當今教育中各種以安全爲由,牢牢把學生長時間禁錮在教室這狹小的空間裏的行爲,是孩子的夢靨,也是教育的悲哀!兒童應按照自己的天性,在更爲廣闊的教育空間中,毫無約束地、自由自在地成長。楊紅櫻從心理和教育的視角出發,藉助於對兒童心理的準確把握和對兒童投注的巨大的人文關懷,體現着對生命成長的尊重,真正實現了教育觀照生命的內涵——不僅僅增加他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激發對生命精神的認識。

    三、營造以生命平等爲紐帶的師生關係

    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最爲重要的因素。教師是教育者,是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施加特定影響的人;學生是具有發展潛能並有發展需要的受教育者,教育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獲得理想成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是教育活動中最主要的關係,直接影響着教育、教學的過程,師生關係的和諧與否將是教師實現最終目標的關鍵環節。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