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六朝漢臣 >第六十七章:爲民著書
    臺上。

    司匡掃視下方,儘管喧囂一片,心境平穩如水,未起一圈漣漪。

    而良嶽,則臉上佈滿了陰雲,懷着憂愁的心思,與司匡對視。

    拱手,壓低聲音,好心提醒,“閣下,輕農稅在大漢百姓心中已根深蒂固,若軍費來源是增加農稅,大可不必解說了。這方法所含難度,堪比商君變法。”

    司匡笑着揮揮手拿着毛筆的右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又一道弧線。

    沉聲道:“良公放心,先帝三十稅一的制度,鄙人可沒有更改的膽量。輕農稅乃大漢祖宗之法,不到萬不得已,相信沒人敢把手伸向這個領域。”

    “那閣下爲何把軍費與農業掛鉤?”

    “鄙人不才,雖不能增加農稅徵收比例,但卻擁有增加農作物產出比例的方法。”

    司匡嘿嘿一笑,握着毛筆,在巨大的木板上再次留下八個字:“鐵犁”、“牛耕”,五年實現。

    側身,見良嶽注視木板,臉上寫滿了不信,便輕聲解釋。

    “此耕種之法,以牲畜代替人力,可大大節省耕種時間。此法在五霸主之時就已經出現,只是因爲技術緣故,未在天下普及。”

    “鄙人在膠西耕種之時,曾有幸觀老式牛耕之術,察其弊端後,下決心改進,遂得新式牛耕之術——二牛擡槓之法,後經過改良,又得一牛挽犁之法。”

    “若使用此法,可令百姓耕種速度提高約五倍!理想狀態下,大漢可耕之地,可增加五倍之多!”

    良嶽乃兵家人士,並非農家,並不懂農業方面的知識。

    司匡這番迫切激動的言論,碰觸到他的知識盲區了。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良氏一族作爲留侯之後,即便落魄了,也不是普通農民可以比擬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底蘊擺在那裏,種地是不可能的,這輩子不可能種地。

    因此,這鐵犁牛耕之法,他以前僅僅聽說過,並未親眼見過。

    二牛擡槓、一牛挽犁。

    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閣下竟懂耕種之法?”

    “略知一二罷了。”

    良嶽瞅着“鐵犁、牛耕”這四個黑乎乎的大字,沉吟片刻,道:“若此法真能夠提高耕種效率,那增加稅收之事,還真有可能實現。”

    雖然他對大漢可耕之地增加五倍這件事嗤之以鼻,不怎麼相信,畢竟土地總數量擺在那裏,再怎麼增加,也不能打破每地所含土地的上限。

    但對此法可增加耕種效率這件事,他卻深信不疑。

    從常識來看,牛的確比人力量大,耕種速度絕對比活人快。

    若用牛耕,可令農民增加在織布等副業上的時間投入。

    農民所織之布,很大一部分都是拿到“市”中出售。

    只要出售,就勢必涉及納稅。

    良嶽微微點頭。

    改進技術,增加其他方面的產出,的確是一個籌集軍費的好方法。

    他暗下決定:一會兒比試結束,一定要拉着農家的人,檢驗這方法的靠譜程度。

    靠譜的話,定要讓侍中上書陛下,全國推廣。

    良嶽對司匡拱手,“待比試結束,閣下可否讓鄙人親眼見識新式牛耕之法?”

    “不行!”

    司匡搖了搖頭,一口拒絕。

    “爲何?”

    “吾忙着編撰《齊民要術》,沒有展示的功夫。”

    《齊民要術》?

    這是什麼東西?

    編撰。

    聽起來像是一本書。

    聽名字,像是涉及齊地百姓的。

    良嶽額頭上掛着三個大問號,再次拱手,試探性問道:“敢問,這是……”

    司匡微微一笑,環視下方圍觀衆人。

    高呼。

    “吾在齊魯之地耕種多年,深知百姓耕種之難。蟲害、洪澇、凍災、乾旱……少收……困擾天下百姓久矣。”

    “吾耕種之時,在對付災害上,略有所得,加之詢問德高望重前輩,於數年之前,總結耕織技巧數十種。耕種、治害、施肥、收割……諸如此類。”

    “爲檢驗其真實性,吾曾經以一畝爲試驗田,另一畝田爲對照田,進行比較。最終驗得,方法可行。”

    “若將諸多技巧中的通用方法在大漢推廣,大漢每畝產量,可在原來的基礎上,增產一半。即,良田產出,在兩石至三石之間!”

    “此法,正是軍費出於農業的底氣!”

    “吾欲將方法總結,著書一冊,教天下農民。因爲其源自齊地,吾特將其命名爲《齊民要術》!”

    良嶽瞳孔逐漸變大,臉色徹底變了。

    頭暈目眩,有些不知所措。

    剛纔聽到了什麼?

    爲天下農民著書?

    他一手撐地,借力,不顧儀表,慌忙的站了起來。

    好傢伙。

    這牛吹的……有點過了吧?

    哪怕是農家在戰國時的諸子,都做不到這一點。

    自古至今,從未有人做到這一點。

    這個年代,寫農學著作蘊含的難度,堪比制定一部新的歷法。

    農學著作的修訂,涉及到探索、實驗、成書、推廣多個環節。

    除非有皇室、農家的支持,僅憑一家一姓,斷然不可能完成。

    先不說這技巧的可信程度,單是那個產量增加一半,就有些匪夷所思,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除非長安強制推行,否則,沒有哪個農民願意冒着絕收的風險,進行耕種實驗。

    況且,農民根本不識字,傳授種植之術這件事,最終還得落到地方上的薔夫、里長、亭長這羣人身上。

    一家一姓,不可成!

    這也是爲何農家出現幾百年,卻沒有人把心思投在這上面的原因。

    不是不願意,而是力量不夠。

    這上面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足以榨乾諸子百家財產的總和。

    良嶽擡起左手,用力的抹了一下嘴巴,試圖緩解心中的驚慌。

    伴隨驚慌,他的聲線出現了顫抖,似心電圖似的,起起伏伏。

    “閣下,這番話未免太過匪夷所思了。君可知這番話意味着什麼?”

    “這是自然。”司匡撫手而笑,舉止從容。

    “呼!”

    良嶽長舒一口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