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香江大亨傳奇 >第五五二章 開始
    港元脫離“英鎊之錨”的主要原因,是受上世紀70年代初國際貨幣體系劇烈動盪的衝擊。

    二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形成了以黃金爲基礎、以美元爲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直接和黃金掛鉤(1金衡盎司黃金=35美元),美國承擔兌現義務,其他貨幣和美元掛鉤,形成固定匯率關係。

    而港元是直接與英鎊掛鉤的,並通過英鎊和美元的固定關係,來間接和美元掛鉤。

    1946年12月,港英政府向IMF報告港元與美元固定匯率爲3.97022:1(當時英鎊兌美元固定匯率爲1:4.03,而港元兌英鎊爲16:1,由此套算出港元兌美元固定匯率)。

    1949年9月18日和1967年11月20日,英鎊兩次對美元大貶值(第一次貶30.5%,第二次貶14.3%),港元爲維持與英鎊的固定匯率16:1,也隨即跟隨着對美元兩次貶值。

    第二次貶值三天後,由於港元難以承受貶值壓力,香港物價上漲,港英政府被迫宣佈港元對英鎊固定匯率調整爲14.5455:1,進行升值調整,這是1935年幣改以來首次調整港元和英鎊的固定比價。

    這次調整後,港元依然以英鎊爲錨,港鈔發行依然以等額英鎊爲發行準備,但這次調整給港元與英鎊的錨定關係發出了一個明顯的危險預警信號。

    緊接而至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則徹底沖斷了這一錨定關係。

    1971年8月,漂亮國政府宣佈關閉黃金兌換窗口;接着12月,美國爲首的“十國集團”在華盛頓特區達成《史密森協議》,該協議將美元對黃金貶值,從35美元/盎司調整爲38美元/盎司,其他主要貨幣(英鎊、德國馬克、法國法郎、日元)對美元升值,依然保持以美元爲中心固定匯率制。

    然而,此時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已根基瓦解,作爲國際中心貨幣的美元幣值不穩定,固定匯率制崩潰已成必然趨勢。

    《史密森協議》簽訂六個月後,1972年6月23日,英國政府宣佈英鎊與美元脫鉤,實行匯率自由浮動,擺脫了固定匯率制束縛。

    英國的行動直接影響到香港,因爲港元一直是以英鎊爲錨,二者匯率固定,且港鈔發行以英鎊爲發行準備。

    經十多天的觀察和考慮後,港英政府於1972年7月6日宣佈,港元與英鎊脫鉤,並改爲直接與美元掛鉤,官方固定匯率定爲1美元=5.65港元。這一行動標誌着英鎊匯兌本位制的終結。

    從1935年12月幣制改革的確立,到1972年7月的終結,以英鎊爲錨的英鎊匯兌本位共歷時約三十三年。

    港元與英鎊脫鉤、與美元掛鉤後,香港的貨幣發行與管理制度發生很大變化。

    在原來的英鎊匯兌本位制下,固定匯率制和貨幣發行機制是合二爲一的,即港元和英鎊的掛鉤,不僅是匯率的固定掛鉤,還是貨幣發行的掛鉤。

    然而,這次港元和美元掛鉤,僅是匯率上的掛鉤,在貨幣發行上並未掛鉤。

    港英政府規定,發鈔銀行在發行港鈔時,並不需先繳納等額美元作發行準備金,發鈔銀行只須將計劃發行的港元數值透過撥帳方式,記入外匯基金賬戶的“負債方-負債證明書”,即可獲得負債證明書,然後就可發行港鈔。

    相當於說,發鈔銀行在沒有繳納發行準備金的情況下,憑外匯基金的信用授權就可印發港鈔。這和原來的發行機制已明顯不同。

    在新確立的發行機制下,港元並無明確固定的貨幣發行本位,不過,外匯基金中的各種資產依然是港元的最終兌現準備金,爲發行出去的港鈔提供兌現保障。

    在匯率掛鉤上,港元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需要外匯基金的干預來維持。

    1971年8月美元和黃金實際脫鉤後,美元面臨持續貶值壓力。

    1972年7月,雖然港元和美元匯率固定在5.65:1,但卻一直遭受着美元貶值壓力的衝擊。香港外匯基金要想維持住這一固定匯率,就必須進入外匯市場進行干預,拋出港元,買入美元。

    1973年2月,由於美元遭遇投機性拋售,美國政府再次宣佈美元對黃金貶值,將38美元/盎司調整至42.22美元/盎司。

    隨後,港英政府將港元兌美元的固定匯率從原來的5.65:1調整爲5.085:1。

    由於港元對美元升值調整,大量國際美元遊資涌入香港,加劇港元升值壓力。

    面對龐大的國際美元遊資,外匯基金必須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出港幣干預,以平抑港元的升值壓力,守住固定匯率5.085:1。

    然而,當時外匯基金的港元都是信用創造出來的,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拋出港幣,意味着港元的貨幣供應量大增,這會對香港經濟穩定造成損害。

    在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匯率考驗和政策斟酌之後,到1974年11月26日時,港英政府最終決定擺脫固定匯率束縛,宣佈港元和美元脫鉤,實行自由浮動匯率。

    該決定公佈後,港元對美元匯率快速走升。

    港元與美元這次短暫的匯率掛鉤僅持續兩年又四個月。此後,港元匯率進入自由浮動期,也是“無錨時期”,港元不與任何一種外幣掛鉤。

    在無錨期間,港元的發行機制依然是授權信用發行,發鈔銀行只需以等值的港幣保證金劃入外匯基金的賬戶,即可獲得負債證明書,然後就可發鈔。

    在自由浮動匯率制運行的前三年,香港貨幣運行較穩定,這段時期,香港持續貿易順差,港元緩慢溫和升值,同時,香港貨幣信貸放鬆,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經濟欣欣向榮,而物價指數上升卻較爲溫和。

    不過,1978年後,港元貨幣發行機制的開始暴露出問題,由於港元發行缺乏約束,以及港英政府對金融信貸的放鬆,香港的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誘發港元匯率大幅走貶。

    從1978年4月開始,港元匯率開始走貶。

    驅使港元走貶的有三大原因:一,香港1978年開始出現貿易逆差,一直持續到現在;二,港元的貨幣供應失控,呈兩位數高速擴張,且引發嚴重通脹,1979-1982年間,香港通脹率平均達12.6%;期間儘管港英政府試圖調高利率來控制信貸,並用外匯基金抑制港元走貶,但均收效甚微。三,港元的利率水平低於境外美元的利率水平,導致香港居民將港元存款轉爲美元存款,加劇港元走貶。

    1982年9月,英國瑪格麗特女士訪華,就香港問題與華夏談判,這一事件成爲加速港元兌美元貶值的導火索。

    由於華英談判進程並不順利,而且在一年內陷入僵局,各種傳聞和猜測甚囂塵上,人們紛紛在金融市場上拋售港元資產,一些大銀行和外國公司也陸續開始將部分資產撤離香港,一些投機者也趁機大肆投機,而港英政府卻遲遲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這使得港元貶值變得失控,引爆了1863年香港本土貨幣史開端以來最嚴重的港元信心危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