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香江大亨傳奇 >第五八五章 夏利里拉
    香港的樓堂館邸,常僱用大鬍子印度人做保安與僕人,這給人一個印象,似乎香港的印度人皆是下人。

    但是在九龍塘和渣甸山卻又兩處豪華的印度豪宅。

    當人們經過九龍塘或渣甸山的印式建築,不由會駐足探視這宮殿式的豪華私邸,睇視在花園漫步、衣着華麗的印度男女,不禁在心底喟嘆:“住這裏面的印度人真有錢呀!”

    這兩幢印式官殿私邸,九龍塘那幢屬夏利里拉家族,渣甸山那幢屬梅真尼家族。梅真尼是戰前印籍港商首富,他的後代有的回國,有的去美國發展,私邸成爲家族的度假別墅,家族的影響自然隨着後代的淡出而淡化。

    今日的港人。已不太知道香港曾有一位名叫梅真尼的鉅富。

    戰後,獨領印籍港人風騷的,當數夏利里拉家族。

    香港的印籍人有多少,大概要以萬來做計數單位。過去灣仔的一家戲院,每逢週日要放一場印度語電影,場場爆棚。

    如今的電視興盛,電影式微,電視臺也是每逢週日播映一場印度語電影,時間長達10餘年。毋庸贅言,印度人一定爲數不少。

    香港印度人的移民史,大概要從香港開埠的第一天算起。英國佔領軍及英國官員的隨從中,就有印度人。

    在早期,印籍商人和工人爲數不少。因印度的殖民歷史長,印度人多懂英語,技術及管理方式較先進,又與英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富裕程度普遍高於華人。

    當時有這種說法,西洋人爲一等臣民,印度人爲二等,華人則列三等。

    香港畢竟是中國的地盤,印度人普遍採取“賺錢發財在香港,置業享受回印度”的做法。一代一代,流水似地來而去也,長期紮根的較少。

    隨着華商的崛起,印商今非昔比,影響日下。故而,像夏利里拉家族這樣的豪門,分外引人注目。

    “夏利里拉式婚禮”,已成爲香港的特定名詞,意指“印度貴族式結婚儀式”。

    這種儀式,通常只能在印度電影中才能見到,現在卻活生生展現在香港人眼前。

    香港富豪遍地,見富不怪,但香港人親睹夏利里拉家族成員的婚禮後,一定會歎爲觀止,終身難忘。別的不說,光薈萃世界美味佳餚的婚宴,就要擺七天七夜。

    人們對富豪發跡史的興趣,並不亞於對富豪奢侈生活的關注——夏利里拉家族,是怎樣成爲鉅富的?

    夏利里拉家族掌門人哈利·夏利里拉曾說:“我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富翁都是白手起家,我家自然也是如此。但我感受最深的,卻是誠實,正是誠實,才使我們家發生根本的轉機,從此告別苦難,一步步邁向富裕之門。”

    哈利所指的,顯然是指香港收復後,哈利與英軍以貨易貨。他的誠實得到英軍的信賴,從而獲得數單利潤豐盈的生意。

    1922年,一名印度小商人尼雲斯·夏利里拉來華夏做生意。當時,華夏的瓷器及樟木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尼雲斯便經營這兩類商品,把它們銷往國外。

    夏利里拉華夏工藝品店設在緊靠英租界的里弄裏,那裏印度人甚多,多從事巡捕、僕人、車伕、商販等職業。

    印度人常來夏利里拉店玩,原以爲夏利里拉是店號,一問,才知是尼雲斯的姓。印度人皆甚覺奇怪,從未聽過這個姓。

    印度確實沒有這個姓,尼雲斯本姓梅珍旦尼。尼雲斯很小在東南亞做工,一年,母親病危,尼雲斯接到電報即趕回老家,希望能見母親一面。

    在歸途中,母親病逝,家族人便將她火化。尼雲斯對家族成員“無視他”異常憤慨,決定放棄家族姓氏。

    他把先母夏利、先父里拉雲的名字的一半合起來,改姓夏利里拉。

    從這一點,我們可知尼雲斯的反叛性格。尼雲斯稍有積蓄,便來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發展。

    1922年8月10日,次子哈利·夏利里拉在印度老家出生。

    尼雲斯賺了一筆錢,打算把家人遷來。考慮到家人適應不了滬上的寒冬,便把店鋪南移羊城,然後與家人團聚。

    1929年,歐美爆發曠古未有的經濟危機,危機波及與西方經濟關係密切的廣州。粵省接連幾年市景蕭條,尼雲斯於1932年舉家遷往香港。

    香港自然也受到世界經濟大蕭條的直接影響,由於英政府給予香港優惠政策應急,情形不如廣州那麼糟糕。

    不幸的是,夏利里拉一家境況剛剛轉機,災難臨頭,家中的頂樑柱老夏利里拉病倒臥牀。

    看病吃藥,掏空了家中的積蓄,病情不見好轉,家中欲斷炊煙。

    家庭共9口人,擠在九龍鉢蘭街的小屋子裏。母親要哺育最小的妹妹,並做全家的家務,14歲的佐治和12歲的哈利不得不輟學。

    兄弟倆上街做報童及小販,賺錢給母親買米。哈利回憶道:“那時,我們一家很久都不知肉的滋味,住的情況,那更是連牲口都不如。”

    十三歲那年,哈利參加工作,在一間印商的寫字樓做勤雜員,月薪十五港元。

    哈利只留1.5港元自用,其餘全部交給母親。

    哈利熟悉中、英、印三國語言,14歲就被老闆帶身邊做翻譯。哈利由此而熟諳生意。

    十九歲時被老闆任命爲經理,月薪兩百港元,躋身香港的高薪打工階層。

    好景不長,哈利甫做了3個月的經理,日軍就攻陷了香港。

    老闆卷資回印度,哈利失去飯碗,又流落街頭做小販。

    日軍橫行,港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父母說:“我們老了,但你們一定得離開香港回祖國保命。”

    家中底子很薄,湊不齊全家的盤纏,父母要求兒女先回,能走幾個算幾個。

    哈利捨不得香港,他覺得回印度不如在香港更有作爲——雖然眼下的狀況很不盡人意。

    哈利堅持“要回祖國一道回,要不我留下陪父母,你們先回去。”結果,夏利里拉一家沒有一個離開香港。

    香港收復,喜慶中的夏利里拉家族遭致一場意想不到的打擊:積蓄的大量日軍軍票,市面禁止流通,蓋上港幣印章使用,已大大貶值如同一堆廢紙。

    夏利里拉家族又一貧如洗。

    戰後的香港經濟已瀕臨崩潰,市場供應緊張,尤其大米食品奇缺。一家人陷入生計之憂中。

    聰明的哈利便在駐港英軍的供給上動腦筋。英軍在接收日軍倉庫時獲得大批菸酒。

    菸酒是香港市場的緊俏商品,英軍受用不盡,又不好拿到市場易貨。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