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229章:故宮記憶(17)
    物以稀爲貴,國內不少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存在着“以物爲主”和內容形式單一的現象,因而限制了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發揮。博物館文物陳列的宗旨,具有與觀衆交流文物的歷史文化內涵,文物陳列的側重點是對文物歷史信息的揭示和詮釋。文物陳列應充分考慮文物的性質、市場經濟與觀衆需求、博物館社會功能發揮等問題;文物的背景知識展示和展品的編排,要綜合展現文明的發展歷程;在文物陳列的內容形式上,要力求生動和多樣化,增加參與性的動態陳列;知識難度的定位,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播,也要兼顧專業性和學術性,以滿足不同層次觀衆的需求。

    博物館陳列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博物館以文物標本爲基礎,配合適當的附屬展品,按照--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成的、進行直觀教育、傳播文化科學信息和提供審美欣賞的展品羣體12%。

    建國以後,我國的歷史博物館陳列普遍爲千篇一律的通史陳列,陳列方法爲最傳統的“點線面、繞牆轉”。陳列手段單一,基本爲展框、鏡框.加版面的老三件。.上世紀80年代,作爲“七五”計劃的重點項目,我國的第一座現代化博物館在西安興建。從此,全國各地開始了大型的新館建設和舊館改造,現代化博物館如雨後春筍在各地.大量涌現。隨之而來的是博物館陳列的現代化改革,展覽內容側重於體現地區特色.在陳列方法上加入了復原陳列,重視燈光音樂的運用,涌現出--批精品展覽。這次變革在當時無疑具有進步意義,給人以耳日一新的感受。在這一次的改革中,“以物爲主”成爲最重要的原則,一.切陳列手段都爲了突出“物”的主體地位,柔和的背景燈光配以明亮的聚光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然而,人們期望帶來的轟動效應卻沒有出現,時至今日,“不景氣”仍是我國大多數博物館的基本現狀。究其原由“以物爲主”的陳列原則忽視了博物館觀衆的需求,他們想通過參觀獲取的知識僅在“物”的背後隱約呈現.這樣的展覽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專家叫好而觀衆不買賬。

    於是,“以人爲本”的陳列理念被提了出來。所謂“以人爲本”的陳列就是在陳列的過程中要堅持從觀衆角度出發的原則,陳列的內容和形式應滿足觀衆的需求。對於這一原則,近年來各博物館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但改革的重點多放在聲、光、電多媒體等現代化陳列手段的應用之上,卻忽略了內容設計的變革纔是博物館陳列改革的根本。

    我國許多歷史博物館的文物陳列都以展示文物的物理形狀爲主,缺乏對文物內蘊知識的闡釋,對文物的文字介紹往往僅限於名稱、年代、出土地.點、館藏單位卡片式的簡單說明。筆者認爲,博物館文物陳列的根本宗旨是通過文物展覽的方式與觀衆交流文物的歷史內涵,使觀衆在博物館提供的文化服務中瞭解歷史接受教育。這是由文物的性質、市場經濟與觀衆需求.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所決定的..

    文物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遺存。所以,文物具有雙重性質:一是物質性,即文物的物理形態;二是歷史性,即文物蘊含着豐富的歷史信息,它們都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各個歷史階段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軌跡,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制度.人類社會活動、社會關係以及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都或多或少地展現了各個歷史階段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所取得的成就。文物的歷史性是文物的本質屬性,是文物區別於其他任何物質的特性,也是文物真正的價值所在。

    博物館雖然是--種公益性、非盈利性的機構,但在我國市場經濟已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的今天,博物館與市場經濟也有了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博物館的文物展覽.其實質就是向社會提供一-種服務性質的文化產品。它有着藏品研究、陳列設計與佈置展覽等工藝流程、廣告宣傳等營銷手段,中間也產生着各種各樣的成本。這種產品的消費者,就是社會公衆,人們參觀文物展覽,即博物館的產品實現銷售的過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對產品擁有選擇和自由消費的權利。社會公衆參觀文物陳列的行爲是自發的,是受其消費需求驅動的。而這一.需求的產生是由文物的特性決定的,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這是其他物品無法取代的。因此,公衆參觀文物陳列的主要需求,不是欣賞文物外表的物理形狀,而是希望通過文物來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獲取文物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在市場經濟中,社會資源通過產品的優勝劣汰來達到優化配置,文化產品如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其產品將會被市場淘汰。同樣,博物館文物陳列能否滿足社會公衆的需求,也是博物館文物展覽成功與否的關鍵。當前,博物館對公衆的免費開放已逐步成爲現實,但這並不等於說博物館就可以不顧或忽視經濟效益,因爲對公衆免費的背後是政府在財政上的更大投入,而財政收入大部分是從納稅人那裏得來的。只有辦好陳.列展覽,充分滿足觀衆需求,實現社會效益,其經濟效益也才能得以體現。

    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組織,承擔着一-定的社會功能,而我國曆史類博物館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通過文物展覽,使觀衆瞭解人類歷史的發展線索,瞭解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從中獲取知識受到教育,從而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倘若博物館的文物陳列缺乏必要的知識信息量,觀衆從中獲取的知識便受到侷限,其社會功能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博物館文物陳列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對文物歷史信息的揭示和詮釋方面。如果側重點放在展示文物的物理形狀上,希望用展品的精美度和稀有度來吸引觀衆,文字解釋也僅限於卡片式的簡單說明,這種展出和現代工藝品展覽已無本.質區別。其最終結果是展覽與消費者的主要需求相脫離,導致門庭冷落和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缺失,文物展出將沒有意義。

    文物陳列的方式與內容必須考慮到觀衆的接受程度,要辦觀衆看得懂的展覽。文物陳列有較強的專業性,如果脫離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忽視對文物歷史內涵的必要解讀,珍貴的文物就失去了其歷史價值,變成了--件單純的藝術品,甚至還是一個“看不懂”的藝術品。

    舉例來說,筆者曾參觀過國內某大型博物館的青銅器展覽,在展品的文字介紹方面,諸如“青銅觥“、“青銅觚”、“青銅甑”、“青銅話”就是對展品名稱的簡單指稱,普通觀衆連最起碼的器物名稱都認不全,更談不上通過展品獲取知識。如果.在陳列的背景版面上列有較詳細的通俗介紹,除了器物的名稱、年代.出土地點.館藏單位以外,還有用途、製造方法.加工材料和工藝水平的發展、器型變化、社會背景、歷史價值、生僻的字標有讀音、銘文有翻譯解釋,纔會起到良好的展示效果,.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知識普及功能。此外,在文物陳列中還可以通過標誌牌.播放短片、泥塑復原等方式作爲輔助手段,詳細解讀文物的歷史背景和工藝製作流程,啓發觀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欣賞展覽理解展品的深刻內涵,激發觀衆的共鳴。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