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敲定官制和軍制
    得知了即將與家人相聚的好消息後,于成龍精神看起來好了很多,原本還有些蒼白的臉色也逐漸變得紅潤起來。

    沒有了後顧之憂後,一下子精神矍鑠,做起事情來也幹勁十足。

    沈墨看在眼中,更覺得自己提前告訴他是對的。

    人要是一直揹着包袱,真的很痛苦的。

    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沈墨拉着王夫之於成龍一直在討論搭建組織架構的事情。

    其實到了明清兩代,經過了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的發展,封建背景下的政治制度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完善無限接近完美的程度。

    這裏的重點是在封建背景下。

    清承明制,基本上除了將內閣改爲軍機處,還是在雍正時期改的,其他的基本沒什麼變化。

    當然,清朝的六部設滿漢兩個尚書,實權都操在滿人尚書手中。

    所以,還是以明朝的政治架構作爲參照對象更有意義。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是借鑑了元代的部分制度,設三省六部,以丞相總攝百官。

    但是在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之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一職,三省也隨之撤銷,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後來建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從一開始的皇帝幕僚祕書身份逐漸演變爲實際上的宰相。

    但是終歸來說,內閣首輔的權力沒有丞相高,地位也沒有丞相高,無法如以前的實權丞相那樣對皇帝權力形成有效的牽制。

    畢竟在名義上內閣大學士都只是皇帝的祕書參謀而已。

    雖然後來也有如張居正那樣權傾朝野,據說還跟萬曆皇帝的親孃李太后不清不楚的一代權臣,但是終歸是個個例。

    總而言之,到了明清時代,皇帝始終是天下權力的最高把控者,無論是權傾朝野的首輔,還是當了九千歲的大太監,其實只要皇帝想收拾你,也就是一道聖旨的事情。

    明朝在中央廢除丞相,建立內閣。六部獨立,直屬皇帝。都察院取代御史臺,新設十三道監察御史,監察天下十三省。

    另外又設立對應六部給事中制度,用來監察六部。

    都察院就是最主要的監察機構,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

    雖然無論是影視劇之中還是各類小說當中,言官這個羣體都是最讓人頭疼和討厭的。

    甚至到了明代中後期,言官羣體已經完全背離了他們的本職工作,變成了朝堂黨爭的工具,本來應該最公正,最具獨立精神的言官們變成了朝堂大佬們豢養用來撕咬政敵的走狗。

    但是監察制度卻又是整個政治制度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是無可置疑的。

    除了六部和都察院之外,還有通政使司以及大理寺。

    這九個衙門的最高長官合稱九卿。

    如果用後世的機構類比的話,都察院相當於jiwei和監察委甚至加上最高檢的集合。通政使司相當於中央辦公廳,大理寺相當於最高法。

    當然,古今機構職能肯定有許多差異。

    六部裏面的刑部相當於現代的公安部,刑部和都察院加上大理寺,合稱三法司。

    看古裝劇或者小說的時候常聽到一個詞叫做三司會審,指的就是上面這三個衙門一起審理某個案件。

    三法司的設立已經明確體現了司法體系的互相牽制互相監督的思想。

    刑部負責偵緝抓捕,大理寺負責審理判案,都察院則負責全程監督,跟現代社會的公檢法的職能是一脈相承的。

    彼此獨立卻有密切配合,互相監督。

    除了上述的這九大實權衙門之外,朝廷中樞另外還設有十一個事務衙門。

    如宗人府、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尚寶司、行人司。欽天監、太醫院以及上林苑監。

    宗人府是處理宗室事務的,一般不介入朝廷政務。

    國子監相當於全國最高學府,裏面出來的學子理論上是可以直接授官的。

    太常寺則是掌管宗廟祭祀禮樂這些事務。

    光祿寺則相當於現代的釣魚臺國賓館,負責中樞朝廷的招待宴席等事情,簡單來說就是負責喫喫喝喝的事情。

    太僕寺則是管理全國馬政的最高機構,簡單來說就是替朝廷養馬的衙門。

    鴻臚寺相當於外交部,但是有沒有現代外交部的權力大,基本是就是負責接待外國使臣或者是來覲見的番邦使者。

    尚寶司掌寶璽、符牌、印章。上至皇帝的玉璽,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印都是尚寶司負責監製的。

    可以簡單理解爲專業官方刻章子的。

    行人司是掌傳旨、冊封等事。凡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徵聘賢才,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則遣其行人出使。

    簡單來說就是替皇帝跑腿的。

    古裝劇裏面傳旨都是太監,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太監有太監的活,主要負責傳遞皇帝的口諭或者中旨。

    朝廷正規的敕令詔書都是通過行人司來傳達的。

    欽天監就不用說了,相當於天文臺和中央氣象臺二合一。

    太醫院的職能自不用說。

    最後一個上林苑監,相當於農業部,農林牧副漁這些事情都是它管。

    九個主要行政衙門加上十一個輔助的事務機構,再以內閣作爲核心,這樣就形成了完善的中樞行政系統。

    而地方上,則是實行的三司制度。

    這個三司指的是管理民政的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以及掌管地方軍都指揮使司。

    名義上三司是職權獨立,又互相牽制的。

    當然,這是常設官職。

    後來,因爲需要臨時需要,朝廷又臨時設巡撫乃至總督統領這三司,慢慢的巡撫和總督這種軍政總攬的封疆大吏就成了常設官職。

    以上說的主要都是行政系統。

    至於軍隊系統,六部之中有兵部。兵部之外還設立了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包括明朝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和後軍都督府,分領在京除親軍指揮使司外的各衛所和在外各都司衛所。

    其實在明朝剛立國的時候,沒有五軍都督府,而是設置了一個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的權力非常大,既有統兵之權,也有調兵之權,是全國軍隊最高的統率機構。

    但是自從胡惟庸謀反一案後,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在撤銷了丞相制度的同時,也撤銷了大都督府的職權,將大都督府改成了五軍都督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