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敲定官制和軍制
    原本的調兵權也歸到了兵部,而五軍都督府只有統兵權。

    而這個統兵權,自土木堡之變後也逐漸式微,兵部權力越來越大,導致了五軍都督府最後逐漸變成了養閒人的地方。

    在具體的職能劃分上,都督府管兵負責打仗、成立軍事法庭等,兵部負責軍械、考覈、作戰方針。,

    就權力而言,兵部更接近現代的國防部。

    而都督府更接近中央junwei.

    都督府主戰,在有戰事爆發的時候選拔將領統兵打仗。

    而兵部則負責平時的軍隊建設以及戰時的方略擬定以及軍械糧草的籌備等。

    下轄車駕司、武庫司、武選司、職方司,分別負責養馬雜事、軍械採購維護、軍官升遷考覈、戰略部署、參謀等職能。

    這是軍隊上層設計。

    而在軍隊設置上,朝廷有京營,地方有衛所。

    京營三大營,是大明的精銳部隊,屬於全脫產的職業野戰部隊,配備火炮良馬,裝備精良,待遇豐厚,是大明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當然,到了明朝中後期後就越來越拉垮了。

    衛所書地方部隊,既有守衛地方的職責,也有屯田的任務。

    平時種地,戰時打仗,自給自足。

    朱元璋的構想很美好,但是明中葉以後衛所制度就相當於名存實亡了。

    衛所兵不是逃亡就是變成了衛所長官的軍奴或者家丁,屬於衛所的屯田也被衛所長官侵佔一空。

    沒有了田地,衛所制度就成了無根之萍。

    除了京營和衛所兵之外,另外還會根據當地特色配置一些特別的部隊,如狼土兵、北方騎兵、礦兵、鹽兵、僧兵等。

    以上部隊在正規軍的編制當中,有花名冊、編制表等。在北方還設置了爲北京服務的運糧軍、備操軍等。

    比如明末秦良玉率領的白杆軍就屬於土兵。土是土司的土,因爲秦良玉的丈夫就是四川石柱土司。

    白杆軍因爲戰績卓越,朝廷最後都是給了正式編制的。

    三人在聊這些管制和軍制的時候,沈墨基本上是作爲一個聽衆和提問者的角色。

    雖然他前世的時候也是正兒八經的大學畢業生,但是對於這些非自己專業氛圍內的知識往往都是一知半解或者略知皮毛。

    王夫之和于成龍兩個人對這些則都是一清二楚,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給沈墨科普,沈墨也適時的提出疑惑之處,最後的討論變成了一堂歷史科普課。

    結合於自己後世的見聞知識,再來看明代的這些官制軍制,沈墨也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的。

    該有的都有了,方方面面的衙門機構都設置了,職責都分的清清楚楚。

    從上到下,從中樞到地方,互相配合,互相鉗制,共同構成了一架精密的國家機器。

    雖然這些衙門機構的名稱對於沈墨來說是有一種陌生和彆扭的感覺的。

    但是他卻也明白這是在古代,在科技落後,生產力不發達,民智未開的時代,自己不能生搬硬套地將前世現代社會那一套東西直接拿過來就用。

    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明代這套制度作爲參考模板,然後做一部分微調,形成適合自己現階段的一套管制和軍制。

    不過雖然現在準備立國,但是畢竟地盤還小,手下的人才也很稀缺,所以就算要參考這套模板,也是要做一個簡化版,更適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更高效和更靈活的一套制度。

    這也是王夫之和于成龍的共識。

    確定了這個之後,三人繼續討論。

    首先高屋建瓴。

    國號爲楚,沈墨自立爲楚國公,作爲一國之君。

    內閣依然設立,職責還是作爲國君的祕書幕僚機構,並無實際職權,爲國君出謀劃策,查漏補缺,提供建議,起草詔書等。

    內閣職位上則是設置內閣參議,有參政議政權,無品級。內閣參議其實相當於明代內閣的大學士,人數不設限。

    雖然沒有品級,但是地位卻比較超然。

    內閣參議之下又設內閣祕書,品級爲七品,不定額。

    可以理解爲內閣參議就是國君的顧問團,而內閣祕書就是日常行政辦事人員。

    而在內閣之外設置理政院,設理政大臣一人,爲正三品。理政院直屬國君,總攬國政。

    理政大臣之下設民部,法部、警部、工部、財部以及文部等六部。

    民部主要職責是負責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

    法部則是負責制定修訂法條,審判,覈准量刑等職責,相當於最高法。

    工部則負責工程建設和管理,相當於建設部。

    警部則是負責治安管理,案件偵破,緝捕盜賊等,相當於公安部。

    財部的主要職責就是制定農稅和商稅等稅率並且負責收繳,同時制定財政預算,審計各個衙門的公務支出等,就是管錢袋子的的財政部。

    至於文部,則相當於教育部,主要負責各級學校的建設,各級考試的組織監管等。

    六部的最高長官爲侍郎,爲正四品。

    之所以品級定的不高,主要因爲現在沈墨只是一個國公。

    現在定的太高,以後升級成了王國和帝國之後,就不好辦了。

    上面這些則是屬於行政架構,下面討論的就是軍隊的管理了。

    王夫之最初是建立效仿大明,用兵部來掌調兵之權,另設都督府掌統兵之權,互相制衡。

    但是于成龍卻不同意王夫之的意見。

    他認爲如今沈墨地盤不算大,兵力也不算多,而且以後的戰事會非常頻繁。如果設立兵部來分權的話,會影響軍隊效率,而且還會造成人員冗繁,給國家財政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他建議直接效仿洪武皇帝設立大都督府,一體掌控調兵統兵權。

    由沈墨親自擔任大都督,親自掌握軍權,若有戰事,直接可調兵遣將。大都督下面設置總兵官,不定額。總兵官平時統兵練兵守衛地方,戰事則可奉命出征作戰。

    待到日後天下一統後,再行分權之舉也不晚。

    王夫之堅持自己的看法,于成龍也不退讓,然後兩個老頭就當着沈墨的面爭論了起來,引經據典,你來我往。

    沈墨就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擺出一副喫瓜羣衆的架勢來。

    看了半天,沈墨得出結論:

    王夫之雖然是飽學之士,但是卻畢竟沒有時間的從政經驗,有時候不免有點紙上談兵的理想主義。

    而於成龍則是一步一步從基層做起來的官,做事情看問題的角度更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法論,提出的辦法則更符合現實需求一點。

    最後兩人爭論了半天,一偏頭看到沈墨在一旁喫瓜,彼此對視一眼,都有些不爽,也不吵了,直接請沈墨定奪。

    沈墨心中自然是贊成于成龍的意見的,現在根本沒必要搞那些分權的操作。

    畢竟自己手下的這幾員大將以及自己麾下的軍隊主要力量都是百分百忠誠自己的,根本不需要什麼制衡。

    但是這個理由卻不能說出來。

    最後他假裝認真思考了一番,對王夫之道:“姜齋先生的意見是高瞻遠矚,于山公的見地則是從現實出發。我認爲目前還是儘量少設置一些衙門,免得徒增負擔。等到日後基業再壯大之後,咱們不妨再繼續增設。”

    王夫之其實吵着吵着也覺得於成龍說的有道理,現在看沈墨也是這麼想,而且也給了自己面子,所以最後也是點頭同意了暫時只設置大都督府,不設兵部的構想。


章節報錯(免登陸)